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电子绕其本身轴线自转以及原子核的自旋都具有磁偶极矩(磁矩)。
按照量子力学规律,具有磁矩的原子和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能态是量子化的,即具有一系列的能级。在磁共振实验中,把样品放在强磁场内,样品内原子的电子和核就处于不同的能级。
如果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再加一适当频率的交变弱磁场,以使其静磁场产生一些变化直至共振出现时,许多原子和核就会从共振磁场吸收能量而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此时在检测系统中可测得样品对高频电磁能量的吸收Pa与磁场B(或频率W)的关系,即磁场共振吸收曲线。
根据磁共振吸收曲线的共振线宽(相应于最大共振吸收一半的磁场间隔)△B、共振吸收强度(最大共振吸收Pmax或共振曲线面积)和共振曲线形状(包括对称性和精细结构等)等,可以获得样品性质和结构方面的有关信息。
顺磁共振可用于研究固体的基态能谱以及固体中的相变、弛豫和缺陷等的动力学过程。回旋共振可用于研究半导体和金属的能带结构、载流子有效质量等。核磁共振可用于研究各种固体(包括无机、有机和生物大分子材料)的结构、化学键、相变和化学反应等过程。磁双共振由于可利用其中的一种磁共振来探测另一种磁共振,因而研究它们可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如电子-核双共振方法可用来测量超精细和特超精细分裂。
现在,磁共振方法已成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材料科学、医学科学等广泛领域的有效研究方法。2100433B
磁共振指固体在恒定磁场和高频磁场同时作用下,当恒定磁场与高频磁场的频率满足一定条件时,该固体对高频电磁场的共振吸收现象。
具有不同磁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磁共振。与电子磁性有关的主要有抗磁共振、顺磁共振和铁磁共振。
与核磁性有关的有核磁共振。各种磁共振既有共性又各有特性。其共性表现在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类似,而特性则表现在各种共振有其产生的特定条件和不同的微观机制。
与电子有关的磁共振频率都在微波频段,而核磁共振频率则在射频频段。
有效成分一般是 Gd-DTPA (gadolinium diethylene-trianmine pentaacetic acid)钆的螯合物全称是 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钆人体反应率也比较低加强磁共振是...
任何电磁波都有辐射。但是某些波段的电磁波是对人体无害的。磁共振的原理是向磁场中的物体发射特定电磁波,物体受激发之后,发生核磁共振现象,随后向外发射信号。根据信号产生图像。简而言之,有辐射,但是无伤害。...
任何电磁波都有辐射。但是某些波段的电磁波是对人体无害的。磁共振的原理是向磁场中的物体发射特定电磁波,物体受激发之后,发生核磁共振现象,随后向外发射信号。根据信号产生图像。简而言之,有辐射,但是无伤害。...
磁共振方法中所利用的磁共振主要有铁磁共振、顺磁共振、回旋共振、核磁共振、磁双共振。铁磁共振可用于研究铁磁体中动态过程和测量磁性参量。
铁磁有序物质在恒定磁场B和高频磁场b(ω)的同时作用下,满足ω=γB的条件时,这铁磁物质对高频电磁场产生的强烈吸收现象,称为铁磁共振,其中γ为铁磁物质的旋磁比,ω为高频电磁场的角频率。
广义的铁磁共振还包括其他强磁性有序(如亚铁磁性)物质的磁共振。
铁磁共振是1946年英国物理学家J。Griffiths在金属Fe,Ni和Co箔中发现的,随后在铁氧体及其他众多的强磁性物质中都观测到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铁磁共振不但已成为研究强磁有序物质中自旋系统运动和若干磁特性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微波旋磁器件应用的物理基础。
由于未成对电子的自旋产生的磁矩在磁场中吸收电磁波而产生电子磁能级跃迁的现象,称为顺磁共振,简记作EPR。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简记作ESR。是1944年查沃斯基(Е.К.Завойский)发现的。
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过渡金属离子、自由基等)电子自旋磁矩不为零,具有顺磁性。与核磁共振相类似,电子磁矩在磁场中方向量子化,此磁矩取向不同,电子的能量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磁能级。当外来电磁波的频率和这些磁能级相当时,电磁波被吸收,就会产生电子自旋共振即顺磁共振。
由于分子中未成对电子的自旋-轨道偶合或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在电子顺磁共振谱中可产生多重峰,被称为精细结构。由于核磁矩的影响,引起电子的磁能级分裂,因而电子顺磁共振谱中的谱线也将分裂为多条谱线,称为超精细结构。顺磁共振是研究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如自由基、某些络合物以及含有奇数电子的分子的有力工具。
在磁场中原子核对无线电波产生的影响。外界强磁场引起核子磁矩绕磁场方向发生进动,且根据量子理论,进动只沿某些特定的方向的发生。
从一个进动方向到另一个方向的变化涉及光子的吸收或发射,光子的频率与进动频率一致。在一定强度的稳定磁场作用下,其辐射处于射频波段。如果将射频从一线圈连接到样本,再用另一线圈进行测试,那么,随着磁场强度的改变,辐射总是以特定的磁场值被吸收,其吸收值与磁场方向的频率差相一致。
核磁共振谱由磁场强度对检波器响应的曲线图构成,可据以了解分子结构和分子中电子的位置,这是由于沿轨道运行的电子覆盖原子核并使之在不同磁场强度下产生共振之故。
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问题
2009/6/18 1 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 放射科 冯逢 激励 当终止 RF 脉冲后,接收 1 H在驰豫过程中发射出 电磁信号而成像 磁共振检查的特殊性、复杂性 应 目前临床 MRI 检查所用的静磁场,没有对人类造 成永久损伤的依据 强磁场警示标识 2009/6/18 2 能与安全 200mT/m/s 切 换 率 高 dB/dt 曲线或梯度安全曲线 FDA 标准: dB/dt 不足以引起痛性周围 神经刺激症状 单轴:< 20T/s (≥120msec)梯度场强 高 新的 FDA 标准强调:只有不适及痛性周围神经肌 肉刺激症状才是必须避免的,一般的神经肌肉刺 激症状没有明显损害 磁光幻视 是由梯度场对眼的视 网膜刺激产生的闪光 感,是可逆的 它的感知阈值随磁场 9.4T 切换率而变 使用梯度场时间长短 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只有在 4.0T 以上磁场有报道 付海鸿摄于
5.核磁共振电缆测井
1 1 核磁共振的原理 测量流体氢原子的驰豫时间 – 电磁场测量, 无放射性源 只测量孔隙 – 与岩性无关 识别流体类型 – 油气水及其特性 测量孔径的大小 – 岩石的结构 孔隙度的划分 – 产能 Matrix Dry Clay Clay- Bound Water Mobile Water Capillary Bound Water Hydrocarbon BVI BVM 4.00 0.00 1.00 2.00 3.00 0.00 1.00 2.00 3.00 4.00 In cr em en ta lP o ro si ty (p u ) CBW 100000.1 1 10 100 1000 T2 Decay (ms) T 2 Cutoff 3ms 2 核磁共振仪器 - MREX 克服老核磁的弱点,强化老核磁的优点,并兼 具新的特色, 2 3 现场数据 4 本征 T1, T2和扩散系数
通常,当外加恒定磁场Be在0.1~1.0T(材料的内磁场BBe)时,各种与电子有关的磁共振频率都在微波频段,而核磁共振频率则在射频频段。这是因为原子核质量与电子质量之比至少1836倍的缘故。虽然观测这两类磁共振分别应用微波技术和无线电射频技术,但其实验装置的组成与测量原理却是类似的。磁共振实验装置由微波(或射频)源、共振系统、磁场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如图3。微波(或射频)源产生一定角频率ω(或频率扫描)的电磁振荡,送到装有样品的共振系统(共振腔或共振线圈),共振系统中的高频磁场bω[回旋共振时为电场E(ω)]与磁场系统产生的恒定磁场B 垂直,当保持源的频率不变而改变恒定磁场强度(磁场扫描),或保持恒定磁场强度不变而改变源的频率(频率扫描),达到共振条件ω=γH 时,检测系统便可测得样品对高频电磁能量的吸收Pa与磁场B(或频率ω)的关系,即共振吸收曲线,如图4a。在共振信号微弱(例如核磁共振或顺磁共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调制技术,测量共振吸收微分曲线,以提高检测灵敏度。磁共振的重要参数是发生最大共振吸收的共振磁场Bo、共振线宽(相应于最大共振吸收一半的磁场间隔)ΔB、共振吸收强度(最大吸收P或共振曲线面积)和共振曲线形状(包括对称性和精细结构等)。当共振曲线为洛伦兹线型时,共振微分曲线的极值间隔ΔBpp与共振线宽ΔB具有简单的关系:。在采用频率扫描代替磁场扫描时,相应的共振曲线和参数中的磁场B都换为角频率ω,如共振频率ωo,共振线宽Δω等。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脉冲源、傅里叶变换、多次累积等技术来提高灵敏度或分辨率等。
研究核磁共振谱仪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连续波或称稳态方法,是用连续的射频场作用到核系统上,观察到核对频率的的响应信号。另一种是用脉冲法,用射频脉冲作用到核系统上,观察到核对时间的响应信号。脉冲法有较高的灵敏度,测量速度快,但需要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要求比较高,以观察信号区分,可分观察色散信号或信号,但一般观察核磁共振谱仪吸收信号,因为比较容易分析理解,从信号的检测来分,可分为感应法,平衡法和吸收法。核磁共振谱仪测量共振时,核磁距吸收射频场能量而在附近线圈中感应到的信号,称为感应法;核磁共振谱仪测量由于共振使电桥失去平衡而输出的电压即为平衡法;核磁共振谱仪直接测量由于共振信使射频震荡线圈中负载发生变化的方法称为吸收法。
本核磁共振谱仪文章出自北京欧倍尔,转载请注明出处。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1956年开始研究两种磁共振耦合的磁双共振现象。这些磁共振被发现后,便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顺磁固体量子放大器,各种铁氧体微波器件,核磁共振谱分析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利用磁共振方法对顺磁晶体的晶场和能级结构、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生物分子结构等的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磁矩参数的测定也是以各种磁共振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其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医学与医学研究。一些先进的设备制造商与研究人员一起,不断优化磁共振扫描仪的性能、开发新的组件。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具有神经成像组件、血管成像组件、心脏成像组件、体部成像组件、肿瘤程序组件、骨关节及儿童成像组件等。其具有高分辨率、磁场均匀、扫描速度快、噪声相对较小、多方位成像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