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1。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高于25%。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专业背景
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为机械类专业或相关理工基础类专业。
(2)工程背景
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比例应不低于20%,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比例应不低于30%。
教师发展环境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重点研讨教学难点等机制。
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各高校应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
教学设施要求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充足、完备,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条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日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
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已建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买、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新开办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应能体现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实践性环节至少占总学分或总学时的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
通识类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类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并合理考虑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领域。
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领域。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相关知识领域。
数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基础类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工程图学、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热流体(流体力学、热力学或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
专业类课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与装备、材科成型质量检测、材料成型控制基础等 。
工程训练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课程设计
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独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实习
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物流系统或流程型工艺装备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部件和设备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选题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工程研究类和工程设计类选题应有恰当的比例,一人一题。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应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
学制与学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总学分建议150~19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业务能力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选择、运用相应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6)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7)能够理解、评价机械工程实践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8)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
我是武汉理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我是焊接方向的,还有模具和塑性成形这两个方向。到大三才算是分了方向,上的课大不一样了。大一大二的课程都是大范围的基础课,和机械专业基本一样,大三才有专业课。焊接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热加工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热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就业前景分析如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械制造行业、汽车制造业等领域从事各种材料加工与制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材料加工工艺与控制、工模具的计算机辅...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
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302)由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部分)(080204)、热加工工艺及设备(080302)、铸造(部分)(080303)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080304)和焊接工艺及设备(部分)(080305)合并而来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专业代码由080302调整为080203 。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学、机械类(0802),专业代码:080203。
“互联网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材料科学作为学科基础,以成型理论与技术作为特色发展方向。在“互联网 ”背景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首先将专业知识深入融合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人格上去。在创新思维培养训练上,主体对象就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将新材料与生活衔接起来,例如电气石保健服装或设计一种新的机构实现某种特殊功能。传统材料成型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上要通过课内外结合培养,不但要有理论上的基础,更要能够创新于实践中、生活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意识,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创新知识方面要大量摄取新的成型技术和手段,如3D打印、喷射成形等教科书上提及不多的技术。
创新能力需要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各类竞赛和校内外创新平台进行锻炼,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跨专业学习的机会、参加各类科研竞赛的锻炼以及科技园的孵化经历,培养创新人格。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提出了三条路径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第一,建立“实训 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以课程内实验和设计为理论知识铺垫,结合“新工科”的培养特点,分别从小组工程实训和学科内竞赛两方面进行卓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联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加强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竞赛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第二,与校外“工程实训”平台相对接的课程内实验内容创新与改革。针对校外工程实训基地的需求,对部分小组工程实训和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课程内实验改革,在本专业课程内实验基础上增加工程背景较强的实验项目,并严格把关和审核实验过程与实验报告,为工程实训和竞赛奠定基础。第三,完善和健全了校内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机制。在大二和大三学生当中有效组织校内学科竞赛平台,完善的组织过程与评价机制,以充分竞选出参加全国竞赛的学生,并在竞赛过程中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强化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以达到系列化、届次化,扩大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学科校内平台,结合指导教师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要求本科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能够完成文献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实验方案及方法设计、数据记录与处理、研究结论与讨论;实物作品图片、项目实施过程图片等资料。然后根据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将创新创业课程与材料学科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整个学生培养全过程。同时学生可以进一步选修SYB、KAB等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站在专业的视野能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构建一个集“材料信息门户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平台,形成以“材料科学网”、“材料科学与工程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网官方微博”三大平台为中心的品牌矩阵,为广大材料相关人士提供资讯阅读、人才招聘、供需对接、考研交流、宣传推广等服务,极大方便材料人接收全面、综合、专业的资讯,获取准确的所需服务,这些可以打通材料上下游,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同时打造“微结构大赛”、“材友互识”、“8分钟学术”、“天生我材”等品牌活动,开启了“互联网 ”专业的创业道路探索 。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以生成技术与流程为主线,校企联合确立实验区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制定培养方案,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并编写相关教材,实现理论和实践内容在课堂上深度融合,企业现场教学中升华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领会,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企业,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结合现代铸造企业的生产流程,重新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增加企业现场教学、综合实验、创新实践等环节。同时,还将把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创业创新等作为第二课堂的必要内容明确地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本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2)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搭建多平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桥梁,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训平台,促进学科和科研的发展,更好地反哺教学,与专业发展相互支撑。学生通过去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实习、实训教学,深入生产现场,掌握工艺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同时,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也由实习单位提供,学生在企业和学校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以此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3)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地方本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材料成型专业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行业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首先,安排青年教师到相关的企业或行业进行工程实践学习,通过工程的实践,把本专业最新的动态和发展方向及工程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校企合作各环节如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都应配套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材料成型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如《兼职教师聘用及考核制度》,该制度加强了兼职教师的队伍兼职,调动了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该制度保障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做到有章可依。通过建立企业深度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突出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
新工科背景下人的才培养模式
(1)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以“智能制造”为依托,以“模具智造”为核心,充分调研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技术发展动向,打破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壁垒,积极调整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结构体系,主动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实现学科融合和优化知识体系。
(2)以课程结构体系的需求打造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工程师兼职担任个别课程的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服务或学习,增强实际工程能力,以满足课程的需要。另外,鼓励教师加强产学研究,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等。
(3)调研国外工程教育前沿,面向世界,以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优化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结构体系。
(4)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生意见,加大学生选择空间,建立机制以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强化学科互补;另外,增强师生互动,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5)积极利用校外资源,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和校企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攻读研究生 。
学生毕业后进入钢铁企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及船舶制造业、金属及橡塑材料加工业等领域从事与焊接材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的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贸易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与机械类专业有着类似的就业方向及成长路线 。
地区 |
院校名录 |
|||
北京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方工业大学 |
天津 |
天津大学 |
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
---- |
|
河北 |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科技大学 |
唐山学院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
华北理工大学 |
燕山大学 |
|
华北科技学院 |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
沧州交通学院 |
|
山西 |
太原科技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晋中学院 |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
太原工业学院 |
中北大学 |
山西大同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
---- |
---- |
---- |
|
内蒙古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 |
辽宁 |
大连理工大学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东北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大连交通大学 |
辽宁工业大学 |
大连大学 |
沈阳工学院 |
|
营口理工学院 |
沈阳工业大学 |
沈阳理工大学 |
辽宁科技大学 |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大连工业大学 |
沈阳大学 |
辽宁科技学院 |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 |
---- |
|
吉林 |
吉林大学 |
长春工业大学 |
北华大学 |
长春工程学院 |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
东北电力大学 |
吉林化工学院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
长春科技学院 |
---- |
---- |
|
黑龙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哈尔滨石油学院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佳木斯大学 |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
哈尔滨华德学院 |
|
上海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上海电机学院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江苏 |
苏州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 |
常州大学 |
盐城工学院 |
常熟理工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 |
扬州大学 |
南京工程学院 |
|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江苏大学 |
|
南京农业大学 |
淮阴工学院 |
常州工学院 |
三江学院 |
|
江苏理工学院 |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
---- |
---- |
|
浙江 |
浙江理工大学 |
丽水学院 |
浙江科技学院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
台州学院 |
嘉兴学院 |
宁波工程学院 |
|
衢州学院 |
宁波诺丁汉大学 |
---- |
---- |
|
安徽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工程大学 |
皖西学院 |
铜陵学院 |
蚌埠学院 |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
马鞍山学院 |
安徽工业大学 |
|
黄山学院 |
巢湖学院 |
合肥学院 |
池州学院 |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
---- |
---- |
---- |
|
福建 |
华侨大学 |
福建工程学院 |
厦门理工学院 |
闽南理工学院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福州大学 |
集美大学 |
莆田学院 |
|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 |
---- |
|
江西 |
南昌大学 |
南昌航空大学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江西科技学院 |
新余学院 |
南昌理工学院 |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
|
赣南科技学院 |
华东交通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井冈山大学 |
|
南昌工程学院 |
九江学院 |
南昌工学院 |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
|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
---- |
---- |
---- |
|
山东 |
山东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青岛理工大学 |
齐鲁工业大学 |
菏泽学院 |
青岛大学 |
烟台南山学院 |
青岛城市学院 |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 |
青岛滨海学院 |
山东交通学院 |
|
山东英才学院 |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
青岛工学院 |
山东大学(威海) |
|
河南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洛阳理工学院 |
河南工学院 |
河南工程学院 |
黄河科技学院 |
|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中原科技学院 |
郑州大学 |
河南工业大学 |
|
中原工学院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新乡学院 |
安阳工学院 |
|
南阳理工学院 |
郑州科技学院 |
商丘工学院 |
---- |
|
湖北 |
武汉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工程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江汉大学 |
荆楚理工学院 |
武汉文理学院 |
|
武昌工学院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 |
|
长江大学 |
武汉轻工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湖北理工学院 |
|
三峡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
文华学院 |
---- |
---- |
---- |
|
湖南 |
湘潭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邵阳学院 |
南华大学 |
湖南工程学院 |
湖南工业大学 |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
|
湖南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理工学院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
长沙学院 |
湖南工学院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 |
|
广东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东白云学院 |
东莞理工学院 |
广州理工学院 |
广东科技学院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广东工业大学 |
|
广州华立学院 |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
---- |
---- |
|
广西 |
广西大学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梧州学院 |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
广西科技大学 |
百色学院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
柳州工学院 |
---- |
---- |
---- |
|
重庆 |
重庆大学 |
重庆文理学院 |
重庆科技学院 |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
重庆交通大学 |
长江师范学院 |
重庆理工大学 |
---- |
|
四川 |
四川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成都大学 |
攀枝花学院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科技大学 |
|
西华大学 |
成都工业学院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 |
|
贵州 |
贵州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 |
---- |
---- |
云南 |
昆明理工大学 |
---- |
---- |
---- |
陕西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宝鸡文理学院 |
西安思源学院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石油大学 |
|
西安工程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 |
西安航空学院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
|
甘肃 |
兰州理工大学 |
陇东学院 |
兰州工业学院 |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 |
天水师范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
---- |
|
青海 |
青海大学 |
---- |
---- |
---- |
宁夏 |
北方民族大学 |
---- |
---- |
---- |
新疆 |
新疆大学 |
新疆工程学院 |
昌吉学院 |
---- |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0年10月15日)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科导论论文2
材成学科导论学习报告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从网上得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研究通过热加 工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形状,研究热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工艺 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解决成型工艺开发、成型设备、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模具设计理论及方法, 研究模具制造中的材料、 热处理、加工方法等问题。 本学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经过老师系统、详细的讲授,我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该专 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结合。该专业培养 掌握材料成型技术及其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宽口径 “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 在校期间要求掌握力学、材料学和机械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机械设计、 现代材料成型原理和工艺及其设备、机电控制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计算机在成型领 域中应用的能力和技术经济分析与管理的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大学期间的任务 可谓是非常繁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本文分析了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虚拟仿真平台的构成,以焊接模块的虚拟实验项目为例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了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汽车零部件冲压-焊接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得出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热加工、压力加工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系统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相关领域内从事试验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生产及经营管理、营销和服务等方面工作。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99年的浙江理工大学材料工程中心,主要从事无机金属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业已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并具有坚实的教学科研能力。
于2011年正式获批成立浙江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隶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现有在编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包括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一半以上的教师具有出国访学的经历;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9人。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开设了新能源材料与模具两个本科专业,每年计划招收50名本科生;同时在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纳米材料方向)等专业方向自主招收学术型和专业性硕士研究生生,招生规模每年计划招收10-20人。
经过多年积累与发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与企事业单位技术合作项目五十余项,到账各类科研经费共计400多万,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80篇,在建1个校级研究所,5个专业教学实验室,拥有电池测试仪、电化学工作站、热重、红外等专业教学实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