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车辆乘员碰撞安全保护技术》是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
《车辆乘员碰撞安全保护技术》系统地讨论了车辆乘员碰撞安全保护技术问题。内容主要包括安全带技术、安全座椅技术、安全转向机构设计技术、乘员下肢防护技术、安全气囊技术、基于新结构的安全气囊研究、安全气囊仿真应用及约束系统优化、整车乘员安全保护设计技术以及特种碰撞条件下的乘员保护技术等。这些技术各自关注的重点不一样,但又相互关联,对在车辆碰撞中有效保护乘员都很重要。《车辆乘员碰撞安全保护技术》既涉及理论与方法,又包含相关技术与装备;既讨论了相关的碰撞仿真技术,也有相应的试验研究做支撑。《车辆乘员碰撞安全保护技术》所讨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并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车辆碰撞安全性问题
1.1.1 国内外车辆交通安全概况
1.1.2汽车碰撞事故特征及分类
1.2 车辆碰撞中乘员的受伤机理
1.3 车辆乘员碰撞损伤评价准则
1.4 车辆碰撞安全的强制性法规
1.5 车辆碰撞安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6 乘员碰撞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第2章 车辆乘员安全带技术与应用
2.1 概述
2.1.1 安全带技术发展历史
2.1.2 安全带技术发展现状
2.1.3 安全带技术面临的新课题
2.2 安全带系统组成及其基本设计原则
2.2.1 安全带系统组成及其分类
2.2.2 安全带部件基本设计原则
2.3 安全带性能测试技术
2.4 安全带系统仿真技术
第3章 车辆乘员安全座椅技术
3.1 概述
3.2 安全座椅系统的性能要求
3.2.1 体压分布要求
3.2.2 振动特性要求
3.2.3 刚度和强度要求
3.3 座椅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3.1 座椅的一般结构及分类
3.3.2 座椅的一般性设计
3.3.3 座椅的安全结构
3.4 追尾碰撞防护头枕的性能要求与设计
3.4.1 头枕性能要求
3.4.2 头枕设计
3.5 儿童安全座椅技术
3.5.1 儿童安全座椅简介
3.5.2 儿童增高座椅系统仿真
3.5.3 儿童增高座椅设计的仿真评价
第4章 车辆转向机构安全性设计
4.1 概述
4.1.1 转向机构与碰撞安全性
4.1.2 碰撞吸能缓冲转向机构
4.2 吸能转向机构的基本设计原则
4.2.1 隔绝一次碰撞影响的对策
4.2.2 降低二次碰撞伤害的程度
4.3 几种能量吸收式转向柱
4.4 转向盘与安全性
4.5 吸能转向盘的设计实例
第5章 乘员下肢损伤防护技术
5.1 概述
5.1.1 下肢损伤机理
5.1.2 下肢损伤接触源统计
5.1.3 下肢损伤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
5.2 下肢生物力学基础
5.2.1 下肢的基本运动
5.2.2 下肢损伤准则
5.2.3 下肢承受力和弯矩的耐受限度
5.3 下肢碰撞仿真
5.3.1 仿真模型
5.3.2 损伤评价指标
5.3.3 损伤结果分析
5.4 下肢损伤防护措施
5.4.1 膝部安全气囊
5.4.2 脚部安全气囊
5.4.3 刹车踏板的改进
第6章 乘员保护安全气囊技术
6.1 概述
6.1.1 安全气囊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6.1.2 安全气囊的分类
6.2 安全气囊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6.2.1 安全气囊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6.2.2 安全气囊的设计原则
6.3 安全气囊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6.3.1 气体发生器
6.3.2 电子控制系统
6.3.3 气袋
6.3.4 安全气囊系统与整车的匹配技术
6.4 安全气囊系统的性能要求
6.4.1 抗环境干扰性能
6.4.2 工作性能
6.5 安全气囊电子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6.5.1 传统点火控制算法分析
6.5.2 多参数新点火算法
6.5.3 新点火算法验证
第7章 新型安全气袋结构设计与优化
7.1 概述
7.1.1 安全气囊伤害事故调查
7.1.2 安全气囊伤害机理
7.1.3 安全气囊对离位乘员的伤害
7.2 安全气囊系统性能改进设计
7.2.1 改进设计准则
7.2.2 现有改进技术
7.3 新型安全气袋结构设计
7.3.1 传统气袋结构的弊端
7.3.2 新型气袋结构设计
7.4 新型气袋结构与传统气袋结构对比分析
7.4.1 充气装置设计
7.4.2 气袋对比试验
第8章 气囊仿真应用与约束系统多目标优化
8.1 概述
8.2 安全气囊的仿真建模技术
8.2.1 膜单元
8.2.2 气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8.2.3 气袋织物材料模型
8.2.4 气囊充气过程模拟
8.2.5 气囊展开过程模拟
8.3 新型安全气囊性能计算机仿真研究
8.3.1 安全气囊模型的建立
8.3.2 展开性能仿真对比分析
8.4 约束系统多目标仿真优化
8.4.1 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8.4.2 乘员约束系统设计变量的选择与筛选
8.4.3 乘员约束系统的多目标优化
8.4.4 优化可靠性评价
第9章 整车开发乘员保护设计技术
9.1 概述
9.2 乘员保护设计理论
9.2.1 动力学理论
9.2.2 碰撞力学理论
9.3 车身碰撞仿真研究
9.4 部件设计分析
9.4.1 仿真计算结果
9.4.2 设计方案讨论
9.4.3 内置吸能梁方案
9.4.4 加强板方案
9.5 整车吸能结构优化
9.5.1 参考模型
9.5.2 改进方案设计
9.5.3 吸能模块设计
9.6 约束系统仿真设计
9.6.1 仿真模型建立
9.6.2 目标加速度曲线
9.6.3 乘员损伤分析
9.6.4 约束系统参数影响
第10章 特种碰撞条件下的乘员安全保护
10.1 概述
10.2 宇航员着陆安全保护技术
10.3 空降车辆乘员损伤保护
10.3.1 模型描述
10.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10.4 高速列车乘员碰撞安全保护
10.4.1 防撞性的概念设计
10.4.2 结构防撞性分析与评估
10.4.3 列车驾驶员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作 者:张维刚等 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32588
出版时间:2007-11-01
版 次:1
页 数:188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教材教辅 > 大学教材
碰撞检查是比较基础的应用,不算深入
在深化设计阶段进行碰撞检测并不断对设计进行优化,在设计阶段尽量减少因“错、漏、碰、缺”而造成相关延误和损失。就是以前二维图纸,在设计中不能直观的完全清楚管线、设备等专业线型的走势,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
系好安全带的时候自己可以试试,轻轻拉是可以拉松的,但是稍微用点力是扯不出来的,所以在慢速行驶的时候碰撞差别不大,如果是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急刹车或者撞击,因为惯性,人会往前冲,很容易撞到前面或者从玻...
汽车-乘员-护栏耦合碰撞系统模型及安全性仿真
研究汽车与护栏碰撞过程中车辆的理想运动规律和护栏的防撞机理,以提高护栏的耐撞性能.在LS-DYNA软件平台中,根据样车的结构参数和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建立了“汽车-乘员-护栏”碰撞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碰撞仿真结果表明,护栏通过变形吸收了62.2%的动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汽车的驶出角为8.2°,可以有效避免二次事故发生.扩栏的最大横向变形为750 mm,假人头部性能指标HPC为508,假人胸部性能指标THPC为25.2mm,假人腿部性能指标FPC为1.15 kN,均小于法规规定的标准值,汽车与护栏碰撞时不会对乘员造成严重伤害.
不锈钢地铁车辆设计及整车碰撞研究
针对地铁车特点进行不锈钢地铁车被动安全设计时难点之一是其端部吸能结构的耐撞性设计。本文依据地铁车体耐撞性设计理念,在车体端部结构中设计整体承载式专用吸能结构。建立头车及中间车车体有限元模型,进行编组列车的碰撞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承载式专用吸能结构在撞击过程中发生稳定有序的塑性变形,冲击能量的47%转化为专用吸能结构的塑性变形,表明该车的耐撞性符合设计理念。
一个运动的球与一个静止的球碰撞,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仍会沿着这条直线。这种碰撞称为正碰,也叫对心碰撞。
一个运动的球与一个静止的球碰撞,如果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都会偏离原来两球心的连线。这种碰撞称为斜碰,也叫非对心碰撞。
一物体对某固定物体如地面、墙的碰撞属此类型,也可分为正碰撞和斜碰撞。
当物体甲与可绕O轴转动的物体乙发生碰撞时,物体乙突然获得一角速度变化(图4)。一般在乙的支承O处也立刻产生一碰撞反力,其大小跟碰撞作用的位置,即距离OO1有关。但在特殊条件下,悬挂物体虽受冲击力,其约束力仍可为零。
散射
在粒子物理,原子物理或者当一个光子作为碰撞物之一时,碰撞也称为散射,散逸或漫射。当一个粒子在碰撞中向另一个能级跃迁时,也称作非弹性碰撞(非弹性散射)。当多数光子参与一个非弹性散射时会改变其总波长。相关请参阅散射和散射原理。
反应碰撞来自反应,如化学反应或通过高能粒子在量子物理学中的碰撞产生新的粒子。在此必须注意,碰撞前后不同的粒子提供了能量和动量。在碰撞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粒子质量和数量的变化。
反应碰撞的一种类型如“电负性交换”:一个原子,分子或离子,一个或多个电子交换的原子物理学过程。很可能在此过程中一个电子给其中一个碰撞物带上正电性。如太阳风中的正电子(参见高能离子)通过彗星周围的气层时被捕获并发出x射线。
用碰撞时产生的巨大碰撞力来产生巨大瞬时力,如各种冲压机、打桩机、炮弹穿甲等。相反地,有时要 避免巨大碰撞力的危害,采用各种缓冲装置,如弹性体或液压缓冲器,以延长碰撞时间,从而减小碰撞力。碰撞已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力学问题。巨大的碰撞力和连续作用的碰撞,对材料的强度和疲劳有很大影响。此外,仪表、装置和设备应保证在其载体受到碰撞和冲击载荷时,能够正常工作,不致松动、失灵和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