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以城市降雨径流为代表的面源污染是目前制约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突出环境问题,而在城市河岸带生态修复和重建过程中,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限度地提高河岸带对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能力则是关键技术之一。陈振楼、毕春娟、王东启、许世远编著的《城市降雨径流污染与河岸带生态阻控机制研究》介绍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形成机制和污染负荷、城市河岸带氮磷等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截留阻控机制,以及城市生态滤岸技术对氮磷等污染物的阻控能力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过程中城市河岸带的近自然生态修复和重建提供科学的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工作者阅读,也可为环境保护、环境规划、景观设计、城市水文与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还可以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地学、环境规划、环境工程等本科和研究生环境类课程的参考书。
陈振楼、毕春娟、王东启、许世远编著的《城市降雨径流污染与河岸带生态阻控机制研究》选取了上海苏州河流域和温州温瑞塘河流域等若干典型城市河岸带,对河岸带汇水区地表雨水径流的污染形成机制和污染负荷,以及河岸带氮磷营养盐的截留阻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城市降雨径流多介质渗滤净化系统、城市直立岸带生态箱净水系统、城市雨水原位下渗净化系统和单级、多级微孔跌水曝气净化系统4种生态阻控技术,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河岸带改造方案中,对改善河岸带生态走廊功能、削减地表径流氮磷等对水体的污染负荷,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针对城市降雨径流的污染物来源广泛、水量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等性质,以及城市河岸带狭窄、硬质化、植被类型单一、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等特点,分别研发了城市河道硬质型河岸生态滤岸技术和城市河道自然型河岸生态滤岸技术,利用中试装置分别探讨了两项生态滤岸技术对面源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率和机制,试图通过对城市河岸带进行生态化改造,在不破坏河岸带原有社会功能前提下增加其环境功能。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第一节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一、城市降雨径流产流与污染过程
二、城市降雨径流中氮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三、城市降雨径流中磷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四、城市降雨径流中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五、城市降雨径流中多环芳烃的迁移与转化
第二节 河岸带氮磷截留转化过程与机制
一、河岸带对农田地表径流氮磷的截留过程
二、河岸带土壤中氮的硝化一反硝化过程
三、河岸带土壤中磷的迁移与转化过程
第三节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阻控技术
一、物理阻断工程技术
二、生态化学阻控工程技术
三、组合阻控工程技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
一、上海自然环境
二、温州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上海社会经济概况
二、温州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 城市河流污染与河岸带概况
一、上海河流污染与河岸带概况
二、温州河流污染与河岸带概况
第三章 城市降雨径流产生机制与污染特征
第一节 城市降雨径流样品采集与分析
一、降雨与地表径流采样点布设
二、样品采集方法
三、降雨与地表径流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第二节 城市降雨及其地表径流产流特征
一、降雨特征
二、降雨地表径流产流特征
三、降雨与地表径流理化参数变化特征
第三节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一、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EMC)
二、CODCr和BOD5
三、氮
四、磷
五、重金属
六、多环芳烃
第四节 城市降雨径流中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
一、初期冲刷效应定义
二、初期冲刷效应判定模型
三、降雨径流中TSS的初期冲刷效应
四、降雨径流中CODCr与BOD5的初期冲刷效应
五、降雨径流中氮的初期冲刷效应
六、降雨径流中磷的初期冲刷效应
七、降雨径流中重金属的初期冲刷效应
八、降雨径流中多环芳烃的初期冲刷效应
九、小结
第四章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第一节 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概述
一、SWMM模型
二、STORM模型
三、USLE模型
四、输出系数法模型
第二节 城市降雨径流小汇流区SWMM模型构建
一、SWMM模型及其应用
二、子汇水区划定
三、管网概化
四、参数率定
五、模型构建
第三节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估算实证研究
一、温州山下河汇流区污染负荷估算及特征分析
二、温州九山外河汇流区污染负荷估算及特征分析
第五章 城市河岸带土壤氦磷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一节 城市河岸带资源环境基本特征
一、城市河岸带结构
二、城市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
三、城市河岸带植被分布特征
第二节 城市河岸带土壤氮的矿化和硝化过程
一、材料与方法
二、城市河岸带土壤氮的净矿化速率
三、城市河岸带土壤氮的净氨化速率
四、城市河岸带土壤氮的净硝化速率
第三节 城市河岸带土壤氮的反硝化过程
一、材料与方法
二、城市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速率分布特征
三、环境因子对城市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四、城市河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的可控因子室内模拟
第四节 城市河岸带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
一、材料与方法
二、气象条件和土壤理化特征
三、城市河岸带土壤N2O、CH4和CO2排放通量变化
四、城市河岸带土壤N2O、CH4和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城市河岸带土壤磷的分布累积过程
一、材料与方法
二、城市河岸带土壤理化特征
三、城市河岸带土壤磷的空间分布特征
四、影响城市河岸带土壤磷分布累积的环境因子
第六节 城市河岸带土壤磷的吸附—解吸过程
一、材料与方法
二、城市河岸带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
三、环境因子对城市河岸带土壤磷吸附特征的影响
第六章 城市河岸带对降雨径流氮磷的阻控能力
第一节 现场观测和试验方法
一、野外径流试验场建设
二、土壤入渗率观测方法
三、氮阻控的现场试验方法
四、磷阻控的现场试验方法
第二节 城市河岸带对降雨径流中氮的阻控能力
一、长风绿地土壤剖面理化特征
二、城市河岸带对天然降雨中氮的阻控能力
三、城市河岸带对模拟径流中氮的阻控能力
四、讨论
第三节 城市河岸带对降雨径流中磷的阻控能力
一、城市河岸带对模拟径流中磷的阻控能力
二、渗滤过程中城市河岸带土壤磷的迁移转化
三、小结
第七章 城市河岸带面源污染生态阻控技术
第一节 多层介质生物渗滤技术
一、技术研发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不同比例滤料小型填充柱对氮磷的去除效率
四、不同比例滤料中型填充柱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五、小结
第二节 生态箱护岸净化技术
一、技术研发背景
二、生态箱净水系统设计
三、生态箱净水系统对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
四、小结
第三节 原位下渗净化技术
一、技术研发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原位下渗净化系统对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四、小结
第四节 多级微孔跌水曝气净化技术
一、技术研发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跌水曝气强化净化系统对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四、跌水曝气强化净化技术在城市面源污染阻控中的应用方案
五、小结
第八章 城市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
第一节 城市河岸带生态修复概述
第二节 城市河道硬质型生态滤岸技术
一、城市硬质型河岸带生态修复模型设计方案
二、生态修复模型对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三、生态修复模型在城市硬质型岸带的应用方案
四、小结
第三节 城市河道自然型生态滤岸技术
一、城市自然型河岸带生态修复模型设计方案
二、生态修复模型对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三、生态修复模型在城市自然型岸带的应用方案
四、小结
参考文献 2100433B
这种考虑还是必要的,建议不要设置景观啦,配合一下人行道就可以啦
本书是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基础,墙体,楼板层与地面,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
在中世纪,欧洲教堂采用大的内部空间和吸声系数低的墙面,以产生长混响声,造成神秘的宗教气氛。建筑声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室内声波传输的物理条件和声学处理方法。因此,现代建筑声学可分为室内声学和建筑环境噪声控...
沥青油毡屋面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历时变化研究
城市面源污染是我国水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屋面是城市下垫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屋面暴雨径流污染成为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以北京市典型的文教区为例,在2004年对沥青油毡屋面径流水质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监测,指标包括pH、SS、COD、TN、TP、BOD5及Cu、Cr、Zn、Cd和Pb等重金属.监测结果表明,屋面径流水质污染比较严重,COD、TN和BOD5均值一般都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级标准;屋面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大,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COD、TN、TP、BOD5及SS的浓度大幅度下降;污染物的起始浓度以及浓度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随雨前晴天数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屋面暴雨径流中的重金属浓度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均较低,而且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其浓度变化较小.
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其生态状况对河流生态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包括:结构稳定性评价、景观适宜性评价、生态健康评价、生态安全性评价等。建立合理有效的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总目标层、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生态河岸带的概念与功能
2.1 生态河岸带的概念
2.2 生态河岸带的功能
2.3 生态河岸带的功能区划
第3章 生态河岸带的边缘效应
3.1 水动力边缘效应
3.2 生态边缘效应
3.3 文化与经济边缘效应
第4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内容及特点
4.2 生态河岸带的影响因素
4.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指标值的获取方法
第5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5.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体系结构
5.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方法模型
5.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等级划分
5.5 评价指标标准及隶属度模型
第6章 河岸带生态修复接木
6.1 传统河岸带建设方式的负面影响
6.2 河岸带生态修复模式
6.3 河岸带生态修复材料的选择
6.4 河岸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
第7章 生态河岸带的管理与规划
7.1 生态河岸带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7.2 生态河岸带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
7.3 生态河岸带的规划
第8章 基子GIS的生态河岸带建设与管理
8.1 GIS的概述
8.2 GIS在生态河岸带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8.3 生态河岸带的数据类型及特征
8.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GIS的耦合
8.5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GIS的设计与实现
第9章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与治理
9.1 淮河入江水道的概况
9.2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9.3 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
第10章 结语
10.1 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100433B
基于城市建设对降雨径流控制和管理的需求,着眼于城市防汛、污染物削减和生态市建设等,借鉴西方国家在利用LID-BMPs措施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方面的经验和总结我国在该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各类LID-BMPs措施的技术经济特征,建立我国城市降雨径流控制LID-BMPs数据库;构建基于场地自然、社会特征的LID-BMPs措施筛选指标体系,开发面向规划设计人员的LID-BMPs筛选专家系统;集成城市降雨径流专业模拟模型、优化模型、GIS、数据库、专家系统等技术,建立城市降雨径流LID-BMPs措施规划情景模拟与优化系统;研究基于场地信息筛选出的各种LID-BMPs措施之间耦合和集成优化,结合场地建设规划、景观方案等,从选址、布局方面给出LID-BMPs规划情景方案,利用开发的规划情景模拟与优化系统进行情景模拟、优化和功效分析。最后以在建的苏州市桃花坞唐寅文化故居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生态河岸带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它是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是两者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课题针对实际生产的需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河岸带的边缘特征分析出发,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阐明生态河岸带的水动力边缘效应、生态边缘效应、削污效应等边缘效应机理,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生态河岸带适宜宽度数学模型,并利用VC 和MapObjects,研制生态河岸带宽度仿真GIS系统,结合南京市溧水县白马河的具体情况,计算该河道生态河岸带适宜宽度大小,并通过专题地图,直观给出各河段河岸带的适宜区域。本课题研究可以为保护河岸结构稳定、维护生态健康、控制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基础,为河岸带设计中确定生态河岸带适宜宽度提供定量计算依据,为河道管理中河岸线的划定提供理论依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