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对于城乡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别进行划分和归类,通常分为大、中、小三大类。其中,大类分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2类。建设用地分为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分为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
上面的图是从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下载的黑龙江省2015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图。从上面的图例上可以看出建设用地的分类大致分为城镇、农村居民点、工交建设用地三大类。可能还会有更细的分类,网上也能搜索到。
住宅用地分类有如下: 住宅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高档住宅、普通住宅、公寓式住宅、TOWNHOUSE、别墅等。(1)按楼体高度分类,主要分为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2)按楼体结构形式分类,主...
城市用地分类B2为商务设施用地(金融保险、艺术传媒、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办公用地)。另外其子目录的B21为金融保险用地(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等用地)、B22艺术传媒用地(文艺团体、影视制作、广告...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对照表
1 附件 2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对照表 国家《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表》 《天津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码表》 本标准调整说明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大 类 中 类 小 类 大 类 中 类 小 类 H 建设用地 H1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 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 完全衔接本标准的“城 市建设用地” H12 镇建设用地 E61 村镇居住用地 E62 村镇企业用地 H13 乡建设用地 E61 村镇居住用地 E62 村镇企业用地 H14 村庄建设用地 E61 村镇居住用地 采用住建部《村庄规划 用地分类指南》(建村 【2014】98号) E62 村镇企业用地 H2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 (不包括其中的铁路客货 运站、长途客运站、港口客运站用地) 原标准 T 中的铁路客货 运站、长途客运站、港 口客运站用地纳入本标 准 S3交通枢纽用地 H21 铁路用地 T1 铁路用
城市用地分类(旧版)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 围大 类 中 类 小类 R 居住用地 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 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 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1 R11 R12 R13 R14 一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 道路用地 绿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 布局完 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 为主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 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 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 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 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 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 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 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 小游园等绿化用地 R2 R21 R22 R23 二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 道路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 布局完 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 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
2.1.1 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 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 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1 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类别代码 |
类别名称 |
内容 |
||
大类 |
中类 |
小类 |
||
V |
村庄建设用地 |
村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产业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及村庄其他建设用地等 |
||
V1 |
村民住宅用地 |
村民住宅及其附属用地 |
||
V11 |
住宅用地 |
只用于居住的村民住宅用地 |
||
V12 |
混合式住宅用地 |
兼具小卖部、小超市、农家乐等功能的村民住宅用地 |
||
V2 |
村庄公共服务用地 |
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场地 |
||
V21 |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包括公共管理、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宗教、文物古迹等设施用地以及兽医站、农机站等农业生产服务设施用地 |
||
V22 |
村庄公共场地 |
用于村民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包括小广场、小绿地等 |
||
V3 |
村庄产业用地 |
用于生产经营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村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村庄生产仓储用地 |
||
V31 |
村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包括小超市、小卖部、小饭馆等配套商业、集贸市场以及村集体用于旅游接待的设施用地等 |
||
V32 |
村庄生产仓储用地 |
用于工业生产、物资中转、专业收购和存储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手工业、食品加工、仓库、堆场等用地 |
||
V4 |
村庄基础设施用地 |
村庄道路、交通和公用设施等用地 |
||
V41 |
村庄道路用地 |
村庄内的各类道路用地 |
||
V42 |
村庄交通设施用地 |
包括村庄停车场、公交站点等交通设施用地 |
||
V43 |
村庄公用设施用地 |
包括村庄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和能源等工程设施用地;公厕、垃圾站、粪便和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消防、防洪等防灾设施用地 |
||
V9 |
村庄其他建设用地 |
未利用及其他需进一步研究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 |
||
N |
非村庄建设用地 |
除村庄集体用地之外的建设用地 |
||
N1 |
对外交通设施用地 |
包括村庄对外联系道路、过境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用地 |
||
N2 |
国有建设用地 |
包括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边境口岸、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管理和服务设施用地等 |
||
E |
非建设用地 |
水域、农林用地及其他非建设用地 |
||
E1 |
水域 |
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沟渠、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 |
||
E11 |
自然水域 |
河流、湖泊、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 |
||
E12 |
水库 |
人工拦截汇集而成具有水利调蓄功能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
||
E13 |
坑塘沟渠 |
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坑塘水面以及人工修建用于引、排、灌的渠道 |
||
E2 |
农林用地 |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农用道路等用地 |
||
E21 |
设施农用地 |
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
||
E22 |
农用道路 |
田间道路(含机耕道)、林道等 |
||
E23 |
其他农林用地 |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田坎等土地 |
||
E9 |
其他非建设用地 |
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等用地 |
1.0.1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于2007年废止,现有的《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等相关标准对村庄规划用地类别没有细分,目前缺乏用地分类标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导,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1.0.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用于指导各地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等工作,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总结问题和经验,修改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
2.1一般规定
2.1.1 本指南的用地分类以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主,同时考虑土地权属等实际情况,如位于村庄居民点用地以外占用集体用地的工厂,其用地应属于“村庄产业用地(V3)”;位于村庄居民点用地以内未占用集体用地的工厂,其用地应属于“国有建设用地(N2)”。
2.1.2 本指南用地分类体系为保证分类良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采用大、中、小3级分类,在图纸中同一地类的大、中、小类代码不能同时出现使用。
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 本指南将用地划分为“村庄建设用地”、 “非村庄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三大类,主要基于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类土地的考虑,有利于分类管理,实现全域覆盖。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在同等含义的用地分类上尽量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衔接。
表1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三大类”对照表
本指南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
|
V 村庄建设用地 |
H14 村庄建设用地 |
|
N 非村庄建设用地 |
H1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
H11城市建设用地 |
H12 镇建设用地 |
||
H13 乡建设用地 |
||
H2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
H3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
||
H4 特殊用地 |
||
H5 采矿用地 |
||
H9 其他建设用地 |
||
E非建设用地 |
E 非建设用地 |
2.2.2 本指南村庄规划用地分类代码自成体系。为体现村庄特色,村庄建设用地代码为“V”,代指村庄的英文表达“Village” ;非村庄建设用地代码为“N”;非建设用地代码为“E”,代指“Water area and others”,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相一致。
3村庄建设用地
村庄建设用地(V)分为五中类,主要包括村民住宅用地(V1)、村庄公共服务用地(V2)、村庄产业用地(V3)、村庄基础设施用地(V4)和村庄其他建设用地(V9),涵盖2008年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涉及的村庄规划用地类型。
(1)村民住宅用地 (V1)
“村民住宅用地”是指村民住宅及其附属用地。考虑到城市居住用地有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组团级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层级单一,且一般不在村民住宅内。因此,区别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提出的“居住用地”为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用地的说明,本指南中提出“村民住宅用地”仅指村民住宅及其附属用地,包括住宅用地、混合式住宅用地。
“住宅用地”(V11)是指只用于居住的村民住宅用地;“混合式住宅用地”(V12)是指兼具小卖部、小超市、农家乐等功能的村民住宅用地。
(2)村庄公共服务用地 (V2)
“村庄公共服务用地”(V2)是指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场地。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V21)应为独立占地的公共管理、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宗教、文物古迹等设施用地以及兽医站、农机站等农业生产服务设施用地。考虑到多数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通常集中设置,为了强调其综合性,将其统一归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再细分。
“村庄公共场地”(V22)是指用于村民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应包含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的小广场、小绿地等,不包括“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的附属开敞空间。如村委会院内的小广场,属“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V21),而非“村庄公共场地”(V22)。
(3)“村庄产业用地” (V3)
“村庄产业用地”(V3)应为独立占地的用于生产经营的各类集体建设用地。考虑到不同类型产业发展对用地条件的选择和建设管理要求存在很大区别,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划分,因此,将村庄产业用地细分为两小类。分别为“村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V31)和“村庄生产仓储用地”(V32)。
(4)“村庄基础设施用地” (V4)
“村庄基础设施用地”是指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村庄道路、交通和公用设施等用地。包括“村庄道路用地(V41)”、“村庄交通设施用地(V42)”、“村庄公用设施用地(V43)”。
“村庄道路用地(V41)”在村庄基础设施用地中占地较大,村内道路质量对于村庄整体人居环境很重要,为体现此类用地与其他村庄基础设施用地的不同管理需求,本指南将此类用地单列。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内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入户道路等。
“村庄交通设施用地(V42)”是指村民服务独立占地的村庄交通设施用地,包括公交站点、停车场等用地。本指南将此类用地单列主要为了与“村村通公交”等工程衔接,满足村内农用车、家用轿车的停放需求。同时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村庄有码头、渡口等特殊的交通出行方式,可将码头、渡口等特殊交通设施的地面部分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计入“村庄交通设施用地”。
“村庄公用设施用地(V43)”包括村庄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和能源等独立占地供应设施用地;公厕、垃圾站、粪便和垃圾处理等环境设施用地;消防、防洪等安全设施用地。
(5)“村庄其他建设用地” (V9)
“村庄其他建设用地”是指未利用及其他需进一步研究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内的未利用地、边角地、宅前屋后的牲畜棚、菜园,以及需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定位的用地。
4非村庄建设用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村庄用地既包括农民集体所有,也包括“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用地,在实际操作中两种类型用地的管理机制、建设主体不同。为区别非村庄建设用地与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实际管理和使用的差异,将“非村庄建设用地”作为一个大类单列。
非村庄建设用地包括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两类。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包括村庄对外联系道路、过境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用地。国有建设用地包括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边境口岸、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管理和服务设施用地等,本指南在用地分类中用“国有建设用地”对其界定。考虑到此类用地不是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重点,所以不对其进行细分。
5非建设用地
基于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大类”衔接的要求,借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本指南将“非建设用地”划分为“水域”(E1)、“农林用地”(E2)和“其他非建设用地”(E9)三中类。
(1)“水域”(E1)
“水域”(E1)的界定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包括“自然水域”(E11)、“水库”(E12)和“坑塘沟渠”(E13)三小类,分别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三大类”的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农用地,意在突出水域本身在规划中所起到的生态、生产以及防灾方面的作用。
考虑到水库蓄水量无论大小其承担的水利调蓄功能是一样的,且各地水利部门对水库的认定不尽一致,因此,区别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中对“水库”与“坑塘沟渠”的定义包含了有关蓄水量的要求,本指南确定只要是水利部门确定的水库,均归为“水库”(E12),而“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坑塘水面以及人工修建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即为“坑塘沟渠”(E13)。在“坑塘沟渠”(E13)用地中,包含提水闸、水井等农业水利设施。
(2)“农林用地”(E2)
“农林用地”(E2)的界定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相关内容一致,但进行适当细分,包括“设施农用地”(E21)、“农用道路”(E22)、“其他农林用地” (E23)三小类。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相关建设行为的管控,本指南将“设施农用地”(E21)、“农用道路”(E22)用地单列。除此以外的农林用地如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田坎等统一归为“其他农林用地” (E23)。
“设施农用地”(E21)的界定与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相关内容一致。
“农用道路”(E22)指田间道路(含机耕道)和林道等。
(3) “其他非建设用地” (E9)
“其他非建设用地”(E9)的界定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相关内容一致,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一级地类“其他土地”用地中的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和一级地类“草地”中的其他草地。 2100433B
建设用地一般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商服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
建设用地按其使用土地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按其土地权属、建设内容不同,又分为国家建设用地、乡(镇)建设用地、外商投资企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按其工程投资和用地规模不同,还分为大型建设项目用地、中型建设项目用地和小型建设项目用地。
中国的建设用地供应,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增量部分,主要通过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供应,即所谓“一级市场”;存量部分即通过现有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交易的供应,即所谓“二级市场”。
存量土地实际被现有土地使用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