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大叶凤仙花(拉丁学名Impatiens apalophylla Hook. f.):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叶互生,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倒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波状圆齿,总花梗腋生,花大,黄色;旗瓣椭圆形,翼瓣短,无柄,背面的耳宽;唇瓣囊状,基部突然延长成长距,蒴果棒状。8-9月开花,9-10月结果。
该种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生于山谷沟底、山坡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极易成活,民间栽培非常普遍。
该花花形奇特,花如其名。开花时间长,古代即已经关注其观赏价值。(概述图参考:中国植物图像库 )
该花极易成活,民间栽培非常普遍。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组织编写的《救荒本草》中收录凤仙花曾云"人家园圃多种,今处处有之"。《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寒,种之火炕,亦生苗"。
果实很特别,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开来。 喷洒出去的种子,散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花,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行,如果是在"国庆节"观花,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干燥,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
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芽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花小过于拥挤时进行间苗,使其茁壮生长。
当小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经过50天至60天,凤仙花就会绽放出娇美的花朵。
草本,高30-60厘米,有长根状茎。茎粗壮,直立,不分枝。
叶互生,密集于茎上部,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倒披针形,长10-22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波状圆齿,齿间有小刚毛,侧脉9-10对。
总花梗腋生,长达7-15厘米,花4-10朵排成总状花序;花梗长约2厘米;花大,黄色;萼片4,外面2个斜卵形,内面2个条状披针形;旗瓣椭圆形,先端圆,有小突尖,背面中肋细;翼瓣短,无柄,2裂,基部裂片矩圆形,先端渐尖,上部裂片狭矩圆形,先端圆钝,背面的耳宽;唇瓣囊状,基部突然延长成长距,距微弯或有时螺旋状;花药钝。
蒴果棒状。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产中国广西(凌云、梧州、博白)、贵州(普安、兴仁、贞丰、册亨、荔波)、云南(金平)。生于山谷沟底、山坡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海拔900-1500米。
为害症状:凤仙花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圆形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⑴及时清除病落叶。⑵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为害症状:叶上病斑初为褪绿斑块,常为叶脉所限呈不规则形,后期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叶背可见白色霉状物,较厚密,严重时覆满全叶,致叶片枯焦,影响观赏。
发病特点:在南方,病菌以孢子囊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在北方,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溅射传播,孢子囊萌发后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开来。
流行动态:气温15-17℃、高湿或昼夜温差大、雾大露重、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易发病;夏秋阴雨连绵、雨日多、降雨量大发病重或大流行。
防治方法:⑴栽植凤仙花日寸,应注意选择地块,合理密植,精心养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⑵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花。叶片染病 菌丝体生在叶两面,形成白色放射状圆形毡状斑 片,后来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布满白粉。秋末,病部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茎、花染病产生与叶片类似的症状。近年该病发生普遍,5-9月均可发生,受害严重的造成植株衰弱,叶片变黄提早枯死。
发病特点: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枯枝叶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雨飞散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动态:气温适宜,空气潮湿时,病菌大量繁殖。该病包头7-9月发生、河南5-6月及10-11月发生,浙江多发生在9-10月间。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⑴秋季搜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⑵精心养护,凤仙花属长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上,有利于形成花芽,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增强抗病力。⑶发病初期喷洒5%多硫化钡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为害症状:凤仙花根结线虫病是南、北方普遍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线虫侵入侧根或须根后,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瘿瘤,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开瘿瘤内生梨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茎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向背卷,皱缩枯萎,花苞黄枯或不开放。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开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
流行动态:田间土壤湿度是影响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适合凤仙花生长,也适于根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其为害砂土中常较粘土重,适宜土壤pH4-8。
防治方法:⑴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⑵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⑶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节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⑷用药剂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剂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剂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铁灭克颗粒剂,每平方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中国石灰岩专性凤仙花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国产的8种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6种产于石灰岩地区,另外2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中国石灰岩地区的6种凤仙花的叶表皮微形态上、下表皮差异明显,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和多边形,一般不具气孔器;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均具气孔器,气孔器多为不等型。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及其类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气孔长宽比等性状均可作为分类学的佐证。前人研究中提及气孔的保卫细胞两极具"T"型加厚这一性状不稳定,不应作为分类处理的证据。
施用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以金华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不同处理与对照相比,污泥堆肥60%+园土20%+炉渣20%,施用效果最好。污泥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壤中N、P及有机质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Cd元素的含量,土壤Pb、Cu、Zn含量变化甚微。
神父凤仙花 I. abbatis
乌头凤仙花 I. aconitoides
太子凤仙花 I. alpicola
迷人凤仙花 I. amabilis
抱茎凤仙花 I. amplexicaulis
棱茎凤仙花 I. angulata
安徽凤仙花 I. anhuiensis
大叶凤仙花 I. apalophylla
川西凤仙花 I. apsotis
水凤仙花 I. aquatilis
紧萼凤仙花 I. arctosepala
锐齿凤仙花 I. arguta
芒萼凤仙花 I. atherosepala
神父凤仙花I. abbatis
乌头凤仙花 I. aconitoides
太子凤仙花 I. alpicola
迷人凤仙花 I. amabilis
抱茎凤仙花 I. amplexicaulis
棱茎凤仙花 I. angulata
安徽凤仙花 I. anhuiensis
大叶凤仙花 I. apalophylla
川西凤仙花 I. apsotis
水凤仙花 I. aquatilis
紧萼凤仙花 I. arctosepala
锐齿凤仙花 I. arguta
芒萼凤仙花 I. atherosepala
神父凤仙花 I. abbatis
乌头凤仙花 I. aconitoides
太子凤仙花 I. alpicola
迷人凤仙花 I. amabilis
抱茎凤仙花 I. amplexicaulis
棱茎凤仙花 I. angulata
安徽凤仙花 I. anhuiensis
大叶凤仙花 I. apalophylla
川西凤仙花 I. apsotis
水凤仙花 I. aquatilis
紧萼凤仙花 I. arctosepala
锐齿凤仙花 I. arguta
芒萼凤仙花 I. atherosep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