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主要研究建筑物及其空间布局,为人的居住、社会和生产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及环境,同时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建筑物的建造遵循城乡规划的指导和规定,其外部空间组合应形成良好外部空间环境。建筑学还涉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多个领域;涉及审美、艺术和文化等领域;涉及结构和构造、材料等多个领域以及物理环境控制等领域。建筑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室内设计及其理论。
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8名。
建筑系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能够培养“生态城镇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历史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等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一、早期东北大学建筑系
1928年7月,东北大学建筑系创建,是我国近代较早设立的高等建筑教育机构之一。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梁思成、林徽因应张学良校长的邀请,来校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梁思成先后邀请到陈植、童寯、蔡方荫等大师加盟东北大学建筑系,首届招生15人。
1930年8月,童寯应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孙国锋聘请,任建筑系教授,1931年,继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
“九·一八”事变爆发,院系被迫南迁,建筑系学生们分别到上海大厦大学、中央大学(现为东南大学)继续学习。
东北大学建筑系1932年毕业10人,1933年毕业9人,学生毕业时仍发东北大学证书。原二年级的五名学生张搏、曾子泉、林萱、唐璞、费康转至中央大学建筑系,于1934年毕业,毕业时发的是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毕业证。早期东北大学建筑系虽然只办了3年,却培养了一批像刘致平、刘鸿典、张镈、赵正之、陈绎勤等卓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
二、东北工学院时期建筑系
1946年5月,东北大学迁返沈阳,王之英、赵冬日二位教授担任复校后建筑系的第一、二任系主任。
1949年6月,成立沈阳工学院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届毕业生郭毓麟主办建筑系,授课的教授有刘鸿典(第二届毕业生)、林萱(第三届毕业生)、张剑霄、袁士林、谌亚逵、李鸿棋、彭埜等;还有王耀、黄民生、贾伯庸等副教授和张秀兰、赵克冬、郑惠春讲师等。
1949年12月,建筑系设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卫生设备3个组(专业)。
1950年8月,改为东北工学院建筑系。
1952年,在土木系公路及结构两个组的基础上成立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设立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
1953年,设立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设计专业。
1954年,设立建筑学专业,建筑系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1955年6月,建筑系设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供热供煤气及通风4个专业;建筑设计、结构、施工、建筑史、设备、工业与民用建筑、混凝土及基础、美术、测量9个教研组。后将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和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两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定名为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
东北工学院四大学馆建筑是四个大系的教学楼,每幢都有上万平方米的规模。冶金学馆,由建筑系刘鸿典教授设计,冶金学馆1952年建成;建筑学馆,由建筑系黄民生副教授设计,1952年建成;机电学馆,由建筑系王耀副教授设计,1953年建成。采矿学馆,由建筑系侯继尧讲师设计,建成于1956年。
1956年6月,根据高教部的指示,以东北工学院建筑系的4个专业(学生857人,教师140人)为基础,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二届毕业生刘鸿典担任建筑系主任。
三、东北大学时期建筑系
2000年9月,设立城市建设系,城市规划专业开始招生,学制四年。
2002年,城市建设系更名为城市规划系。
2007年,东北大学重新设置5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并将城市规划系更名为建筑系。
2011年,建筑学学科获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2年,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
2013年7月18日,江河建筑学院成立。
2014年12月25日,获批“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二级学科博士点。
同济大学意为同舟共济,也说是来自洋径邦英语对德意志(Deutsch)的音译,我觉得二者兼而有之吧。同济的出身是医学,那次院校大调整中,同济是有失有得。最大的损失是得以扬名立腕的同济医学院被活活的白送给...
创立于1927年,历经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等发展阶段,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源地。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工学院分出,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等设在南京...
截止到目前为止,深圳大学的建筑学都还是在本科第二批招生(二本),所以全国范围来说谈不上好,不过在二本中算不错的。广东省内建筑学牛校也就只有华南理工大学啦,国内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该学科实力能排进全国...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宽阔,市场需求旺盛。毕业生可进入城市与建筑领域内的设计单位、部门、企业等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详细规划设计等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企业从事规划、策划、监理、开发、咨询、管理等工作,或在政府建设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 2100433B
2014东北大学建筑工程设备离线作业
课程名称 : 建筑工程设备 1 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建筑工程设备 试 卷(作业考核 线上) B 卷 (共 页) 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共 25道,每题 2分 共 50分) 1、一年之内,用水量最大的一天的用水量是指( A) A、最高日用水量 B 、平均日用水量 C、最高时用水量 D 、平均时用水量 2、全年内,每天用水量的平均值( B) A、最高日用水量 B 、平均日用水量 C、最高时用水量 D 、平均时用水量 3、一日之内,用水量最大的单位小时的用水量( C) A、最高日用水量
建筑学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研究生专业方向 |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历史与理论 |
精品课程 |
建筑设计基础 建筑理论与历史 建筑评论 房屋建筑学 室内设计原理 多课程选择的建筑设计课程 建筑特种构造 建筑环境控制学 建筑构造 |
博士专业方向 |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技术科学 |
联合设计 |
天山路改造设计联合设计 香港九龙油麻地城市设计 上海威海路老城区城市更新设计 东亚的空间与本质”建筑设计夏令营 多伦路地段城市设计联合设计 上海提篮桥地区城市设计 香港大学校园扩展概念性城市设计 香港文化中心地区城市更新设计 世博会实验区联合设计 包豪斯夏季实验营 |
刘克峯助理教授 |
2016台湾住宅建筑奖单栋住宅类首奖(详细报导) |
彭康健讲师(现任副教授) |
“建筑设计习作课程-龙峰国小环境空间修建计画” 103年度教育部服务学习绩优课程教案佳作奖(详细报导) |
苏智锋助理教授 |
东海大学106学年度教学优良奖 |
陈林蔚助理教授 |
东海大学103学年度教学优良奖 |
2020 |
卲启立(毕业设计优选) |
2020 设计争霸--全球名校设计分享会 二等奖 |
2019 |
施潘激扬 |
2020年UABB 港深双城双年建筑&都市展 入选( “Eyes of the City” 数位展示单元) |
2019 |
吴昰贤 |
2019 ACARA亚洲建筑新人战 第二名 |
2017 |
黄钟涵、蔡呈林 |
台北市建筑师公会创会50周年 2017毕业设计学生竞图首奖及佳作 |
2017 |
杨瑞溱(大学部四年级) |
2016远东建筑新人奖佳作 作品“Melaka jalan hang jebat community centre” |
2017 |
郭政贤(大学部二年级) |
2016远东建筑新人奖佳作 作品“建筑与社区─小住宅设计” |
2017 |
大学部王嘉熙、吴秩玮、蔡雨筑 指导老师凌天 |
印度孟买大学KRVIA建筑学院举办“The City And The Water's Edge” 国际竞图获优选 HONOURABLE MENTION 奖励 |
2017 |
王盈、李兰若 |
Timberize Taiwan 2017 竞图,第二名 作品“三代同室 – 现代都会中的多重栖所” |
2017 |
贾昌建 |
筑生讲堂 2017建筑放送台活动银奖 |
2016 |
吕逸帆(大学部三年级) |
2016远东建筑新人奖佳作 作品“长条形街屋建筑设计:鹿水草堂2.0” |
2016 |
王蓁宜(大学部) |
“TEAM20两岸建筑与规划新人奖”优选及人本关怀特别奖 |
2016 |
黄于侨(大学部) |
2016 RTF (Re-Thinking the Future) Sustainability Awards国际竞图临时类建筑首奖 |
2016 |
许大维(大学部) |
2016 RTF (Re-Thinking the Future) Sustainability Awards国际竞图文化类建筑二奖 |
2016 |
研究所邱宇辰 大学部陈政宏、钟柏贤、薛伊闽 指导老师刘克峰 |
宝成“运动产业创新园区”竞图 作品“Project Runway”获得首奖 |
2016 |
大学部卢德昕、刘威廷、蔡呈林、詹承昕同学 指导老师凌天 |
宝成“运动产业创新园区”竞图 作品“谿山行旅”获得第三名铜奖 |
2016 |
硕士建筑设计组(一年级) 谭佳琪、杨怡珂、陈羿冲 指导老师邱国维 |
2016全球仿生设计竞赛 作品“Home Food Garbage Decomposer”荣获第二名,入围世界赛第二轮 |
2016 |
郑方哲、Jeff Carnell、Hasan J. Zainalon 指导老师邱国维 |
2016全球仿生设计竞赛 作品“Pale Blue Dot”入选 |
2015 |
卢浩业(研究所) |
第17届全国大学建筑设计新人奖 |
2015 |
卢德昕(大学部) |
eVolo 2016 Skyscraper Competition 佳作 |
2013 |
谢依容、萧玮佑、傅及砚(大学部)、萧怡茵(研究所) |
2013Re-thinking The Future 国际建筑毕业设计奖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Thesis Awards) |
2013 |
萧玮佑(大学部) |
2013两岸建筑新人奖 |
2012 |
杨咏臻(大学部) |
获英国知名建筑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举办之第一届全球毕业设计奖 (Global Architecture Graduate Awards) 前十名 ,本系获当年Architectural Review十月号建筑教育专页简介 |
东海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60年,由校园规划及著名的东海路思义教堂设计者之一的陈其宽教授担任创系的系主任,当时称为“建筑工程学系”,实施四年制的建筑专业教育,并引进当时中国台湾第一个以西方包浩斯教育方式进行建筑教育的科系。后因体认到四年难以传授完整的专业教育,乃于1974年改制为五年,并更名为“建筑学系”,毕业授与“建筑学士”学位。在陈其宽教授之后,有胡兆煇、汉宝德、詹耀文、张枢、洪文雄、黄业强、曾成德、罗时玮、刘舜仁、陈格理、关华山、邱浩修等教授相继主持系务,系上在教学、研究、服务与系务方面自此愈加完善。本系致力于培养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着重于学生建筑设计的“创作” 与“人文”思考,并强调创意的思考与表现。
1980年,继成功大学之后,本系成立国内第二个建筑研究所,旨在延续、扩大建筑专业的训练至都市设计,故有关都市理论、设计等成为主要的课程内容与训练方向。1992年成立招收大学非建筑科系毕业生为主的“学士后建筑硕士”,研读年限为三至四年,毕业后同样授与“建筑硕士”学位。此举不仅扩大了本系的教学任务,更加强了硕士班与大学部建筑教育的一体感。2000年再成立以建筑设计为主的第三组,目标在培育具前瞻性与创造力的设计人才。所务工作由游明国、王锦堂、关华山等教授相继主持,1995年研究所并入建筑系中,成为系内的硕士班。
2007年建筑系归并于新成立的“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院中设有与系上研究工作相关的“建筑研究中心”,以及新设的“创艺媒体中心”。此外,“中华东海建筑文化协会”则为系友所组成的社团法人,以期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