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为充分利用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双层双向四车道结构在大直径盾构隧道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车道结构通常以现浇模筑法设计为主。随着隧道越来越长,为满足通风要求需增设排烟通道,迫使双层行车道结构布置更为“紧凑”,给现浇模筑法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书结合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盾构隧道双层行车道结构设计,对上层行车道结构的现浇及预制方案进行了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预制板 梁板节点后浇”和“预制板 支座”的设计方案,并依据标准化、经济性、耐久性及快速化等技术、经济指标推荐采用“预制板 梁板节点后浇”方案。同时进行了现场1:1模型试验,根据测试数据可知预制车道板结构受力合理,结构性能良好。通过现场的施工反馈,预制化设计技术实现了既定的经济技术指标,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并进行推广应用。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绪论 1
1. 1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布置形式
1 1.2盾构隧道内部结构预制化技术 5
1.2.1内部结构常用的预制化技术 5
1.2.2双层车道结构半预制化技术 6
1.2.3双层车道结构全预制化技术 9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11
第2章盾构隧道双层车道结构工程实例 14
2. 1国内外双层车道结构实例 14
2.2上海复兴东路隧道 14
2. 2. 1工程概况 14
2.2.2主要技术标准 17
2. 2. 3建筑设计 17
2.2.4圆隧道结构设计 17
2. 2. 5设计创新 18
2.2.6上下层道路施工 19
2. 2.7掘进与同步施工效果 29
2.3 上海上中路隧道 30
2.4 上海外滩隧道 33
2.5 上海军工路隧道 34
2.6扬州瘦西湖隧道 35
2.7 上海迎宾三路隧道 38
2. 8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 39
2.9 法国A86公路隧道 42
2. 10 马来西亚 SMART Tunnel 46
2. 11 美国SR99公路隧道 49
2. 12盾构隧道内部典型双层车道结构 50
2. 12. 1 横框架梁板柱结构 50
2. 12. 2牛腿车道板结构 50 2. 13盾构隧道内部双层车道结构修建技术 51
2.13.1 现浇结构修建技术 51
2. 13. 2预制结构修建技术 52 第3章上层车道结构现浇方案设计及施工 54
3. 1上层车道结构现浇方案设计 54
3.1.1总体设计 54
3.1.2结构计算 55
3. 2上层车道结构现浇施工技术 64
3.2.1 施工总体工序 64
3.2.2关键施工工序 65
第4章上层车道结构预制方案设计 69
4. 1上层车道结构预制化可行性分析 69
4.2车道纵梁、车道板全预制方案一 72
4.2.1 概述 72
4.2.2施工阶段结构分析 75
4.2.3使用阶段结构分析 80
4.2.4预制方案分析 84
4.2.5小结与改进建议 90
4.3车道纵梁、车道板全预制方案二 91
4.3.1叠合梁板设计方案 92 4.3.2施工阶段结构分析 96
4.3.3使用阶段结构分析 97
4.3.4叠合梁板结构分析 99
4.3.5叠合板施工工期分析 100
4.3.6 小结 101
4.4上层车道预制化设计方案改进研究 101
4.4.1方案概述 101
4.4.2施工阶段结构计算分析 106
4.4.3使用阶段计算分析 109
4.4.4预制方案分析 111
4.5技术经济对比 121
4.5.1标准化施工进度对比 121
4.5.2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123
4.6 小结 125
第5章双层预制车道板全尺寸荷载试验 126
5.1 试验目的 127
5.2荷载试验内容 127
5.3试验加载原则及试验荷载 128
5.3.1试验加载原则 128
5.3.2荷载试验结果分析原则 129
5.3.3 加载模型 129
5.3.4 试验荷载 131
5.4荷载试验概况 132
5.4.1控制截面 132
5.4.2 试验工况 134
5.4.3施工阶段结构安全性验算 136
5.4.4载位布置及加载程序 137
5.5施工阶段 158
5.5.1线形测量 158
5.5.2 应变测试 163
5.5.3施工阶段荷载试验结论 172
5.6运营阶段 173
5.6.1线形测量 173
5.6.2 应变测试 175
5.6.3运营阶段荷载试验结论 179
5.7荷载试验结论 180
5.7.1施工阶段静载试验检测结论 180
5.7.2运营阶段静载试验检测结论 180 5.
7.3 外观检测结论 180
第6章盾构隧道上层车道预制安装技术 181
6. 1 工艺流程 181
6.2车道板预制 183
6. 3 车道板运输 186
6.4车道板安装 188
6.4.1机械设备选型 188
6.4.2 施工流程 191
6.4.3后浇节点施工工艺 194
第7章预制化隧道建设技术前景 196
7. 1预制化隧道建设技术小结 196
7.2预制化隧道建设技术前景 197
参考文献 198 2100433B
盾构隧道设计要按照规范:1)《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 《隧道标准规范(盾构篇)及说明》、《盾构工程用...
盾构隧道防水方法:1、采用高效减水剂、高活性微矿粉掺料,选择合理的拌和物配合比参数,配制以抗裂、耐久为重点的高性能混凝土,并在管片外喷涂防水涂层。2、内衬结构混凝土自身防水:为提高内衬结构混凝土自防水...
盾构隧道防水方法:1、采用高效减水剂、高活性微矿粉掺料,选择合理的拌和物配合比参数,配制以抗裂、耐久为重点的高性能混凝土,并在管片外喷涂防水涂层。2、内衬结构混凝土自身防水:为提高内衬结构混凝土自防水...
双层盾构隧道侧向排烟通道隔墙预制化设计技术
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双管双层盾构隧道,为满足通风及防灾要求,隧道内部设有排烟通道。排烟通道设计时采用了传统现浇混凝土隔墙,现场工作量大,作业人员多,其施工进度是隧道总工期的控制性因素之一。为加快施工速度,本文针对排烟通道隔墙进行了预制化设计研究,提出了采用有钢结构支撑的预制配筋混凝土墙板作为隔墙结构的设计方法,并设计了预制隔墙板和钢龙骨支撑结构。经分析,排烟通道隔墙采用预制化设计技术,满足使用功能、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灵活性,加快施工速度,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有较大的技术经济优势。
绿色施工技术内容简介
绿色施工技术内容简介 --------------建筑 业 10 项新技术之一 绿色施工技术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和安全 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 工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首先绿色施工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 的全新技术,而是对传统施工技术的改进,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技 术,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使施工 过程真正做到 “四节一环保 ”,对于促使环境友好、提升建筑业整体水平具 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施工技术的编写基础和新增内容 绿色施工技术是 以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 2005) 中第七章建筑节能技术为基础编写的,因 此保留了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
化油池内部结构图 化油器的内部构造突出了油水分离功能,应用异向流分离原理以及紊流变层流的辩证关系,使污水流经油水分离器的过程中,流速降低,通过增加过水断面从而降低流速(≤0.005m/s),增加废水的水力停留时间(约5-10min),并使整个过水断面能够匀速流过。出水区的构造也充分考虑了水流均匀性问题以及防臭防虹吸等措施。实践证明,该产品可将粒径60um以上的可浮油去除90%以上,外排污水动植物油的含量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能够消除油脂对管道的堵塞及对排入水体的污染,大大降低了污水或中水处理的难度和造价。
1、内层:采用6mm厚的Q235-B钢板制造,与普通的厚度仅5mm的单层油罐相比,强度提高。
2、外层:强化玻璃纤维层,厚度达到2.5mm以上,抗压抗震性好。具有耐腐蚀性、耐电蚀性;
3、贯通间隙:0.1~3.5mm;300°的范围,无牢固支撑。
4、加强结构:内罐加强
5、检测设备:泄漏检测仪24小时实时监控,监测到间隙空间底部液位时发出警报。
1、内层:不包括富树脂层的油罐内层壳体厚度不应小于4.5MM。
2、外层:不包括富树脂层的油罐外层壳体厚度不应小于4MM。
3、贯通间隙:贯通间隙容积要达到油罐容积的0.2%~2%;拥有完整的360°中间层,有牢固支撑。
4、加强结构:外壁一体成型的加强筋。
5、检测设备:泄漏检测仪24小时实时监控,监测到间隙空间底部液位时发出警报。而且可试用一级检测设备真空或压力检测。
自动化潮汐车道设施以特种操控车作为移动平台,包含潮汐车道"拉链车"和特制水马组合体两部分。潮汐车道'拉链车'作业速度为5公里-10公里/小时,可设置车道宽度并有序地实现水马变道作业,将来还可以考虑布设深盐二通道至盐坝高速节假日潮汐车道,缓解东部交通拥堵问题。水马组合体是由特殊截面形状的独立单元首尾铰接而成,水马单元是为潮汐车道设置专门研制的,具有抗冲击、耐老化、耐高低温,稳定性和环保性能好等特点。
国内首辆潮汐车道"拉链车"
2016年10月24日,全国首个自动化双潮汐车道在深圳正式启用。
潮汐车道与常规车道之间实施连续物理隔离,跨越整个洪湖立交,中途不能驶离,车道起、终点均设有电子显示屏,驾驶员可根据屏幕显示的车道开启或关闭状态,选择是否进入潮汐车道。潮汐车道入口前均设置了三级提示,选择潮汐车道的车辆应提前进行变道,减速慢行,安全驶入;如果误入潮汐车道,禁止停车或倒车,应继续驾驶车辆直至驶出车道后找到合适的地段靠边停车,再查找继续行进的路径。目前潮汐车道适用于中型及以下机动车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