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园林百科

电子电荷

电的构造,电子电荷,电荷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的“量子性”,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某一基本单位的整数倍。这个基本单位就是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做电子电荷,记做e。质子的电荷与电子电荷的绝对值相同,只不过质子的电荷是正的。近代物理从理论上预言有一种电量为±(1/3)e或±(2/3)e的基本粒子(称为层子或夸克)存在,并认为质子和中子等许多粒子都由层子组成,不过层子至今尚未直接为实验发现,电子发现于1897年。当时J.J.汤姆生并没有能够直接测到电子电荷,后来用云雾法也只能确定其数量级,直到1909年密立根用油滴仪才得到精确结果。1929年,伯奇经过仔细研究,指出密立根用油滴仪得出的电子的电荷值e=(4.772±0.005)×10−10esu与贝克林(Backlin)用X射线对晶体布拉格衍射得到的电子电荷值e=(4.794±0.015)×10−10esu有系统偏差。他虽然最后还是采纳了密立根的结果作为平差值,但同时指出,应继续改进这两种方法,以查明分歧的起因究竟在那里。

电子电荷基本信息

电子电荷电荷

电荷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像成粒子以方便描述。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原理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简称库。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点电荷

点电荷 是带电粒子的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并不存在,只有当带电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粒子的尺寸,或是带电粒子的形状与大小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足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就能称为"点电荷"。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物体由于摩擦、加热、射线照射、化学变化等原因,失去部分电子时物体带正电,获得部分电子时物体带负电.带有多余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习惯上有时把带电体叫做电荷.

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静止电荷在周围空间产生静电场,运动电荷除产生电场外还产生磁场.因此静止或运动的电荷都会受到电场力作用,只有运动电荷才能受磁场力作用.

一个实际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不仅与带电体本身有关,还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精度的要求。点电荷是建立基本规律时必要的抽象概念,也是把分析复杂问题时不可少的分析手段。例如,库仑定律、洛伦兹定律的建立,带电体的电场以及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试验电荷的引入等等,都应用了点电荷的观念。

粒子的电荷

在粒子物理学中,许多粒子都带有电荷。电荷在粒子物理学中是一个相加性量子数,电荷守恒定律也适用于粒子,反应前粒子的电荷之和等于反应后粒子的电荷之和,这对于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都是严格成立的。

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两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由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的最基本的性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琥珀经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物体带电的最早发现。继而发现雷击、感应、加热、照射等等都能使物体带电。电分正、负,同号排斥,异号吸引,正负结合,彼此中和,电可以转移,此增彼减,而总量不变。

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原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电子带负电, 质子带正电,是正、负电荷的基本单元,中子不带电。所谓物体不带电就是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物体带电则是这种平衡的破坏。在自然界中不存在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电荷 。 在一个孤立系统中,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电子、质子的总数不变,只是组合方式或所在位置有所变化,因而电荷必定守恒。

为了说明电荷的特征,不妨与质量作一些类比。电荷有正、负之分,于是电力有排斥力和吸引力的区别,质量只有一种,其间总是相互吸引,正是这种区别,使电力可以屏蔽,引力则无从屏蔽。A.爱因斯坦描述了质量有随运动变化的相对论效应;而电子、质子以及一切带电体的电量都不因运动变化,电量是相对论性的不变量。电荷具有量子性,任何电荷都是电子电荷e的整数倍 ,e的精确值(1986年推荐值)为: e=1.60217733×10-19库质子与电子电量(绝对值)之差小于 10-20e,通常认为两者的绝对值完全相等。电子十分稳定 ,估计其寿命超过1010亿年,比迄今推测的宇宙年龄还要长得多。

分数电荷

荷所谓分数电荷是指比电子电量小的电荷,如果存在,将动摇电子、质子作为电荷基元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964年,M.盖耳-曼提出强子由夸克组成的理论,预言夸克有多种,其电荷有、种。但尚没有关于分数电荷存在的该项目属于粒子物理理论研究领域。电荷共轭-宇称(CP)对称性涉及到空间和物质的基本对称性,一直是粒子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Cronin和Fitch因发现CP破坏而荣获诺贝尔奖。但他们发现的只是间接CP破坏,既可由弱作用引起,也可由超弱作用来解释。要区分它们,必须研究直接CP破坏。这不仅对探索自然界新的作用力和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弄清CP破坏的起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1964年起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对直接CP破坏的研究。

探索了近四十年的直接CP破坏给出更精确和自洽的理论预言,得到欧洲核子中心NA48和美国费米实验室KTeV两个重要实验的证实。由此实验和理论首次确立了自然界中直接CP破坏的存在,成功地检验了标准模型的CP破坏机制,排除了超弱作用理论。该项目同时解释了困扰粒子物理学界近五十年的所谓ΔI=1/2规则。被国际同行公认为"北京组"工作,得到国际上实验和理论主要专家的认可和引用。该项目对CP对称性自发破缺的双黑格斯二重态模型(S2HDM)中一些重要的物理唯象进行系统研究,指出S2HDM可以成为CP破坏起源的一种新物理模型。在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和夸克-轻子味物理理论研究方面,吴岳良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总引用率达1000余次。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RL)上的论文单篇引用达90余次。

电荷实验

高压产生的电荷两种电荷学生实验:将学生分组。

实验器材有:

(1)、玻璃棒、橡胶棒各两根;

(2)、毛皮、绸子各两块;

(3)、支架;为了避免实验中电荷的流失,最好两名同学同时进行操作;

实验过程:

(1)、两位同学同时都用绸子摩擦玻璃棒,使它带电,将一根放在支座上,注意:要记住哪端带电,不要用手摸带电的一端,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这根玻璃棒的带电端,观察发生的现象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

(3)、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做刚才的实验。

实验总结;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人们发现带电物体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1、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用库仑定律来计算。2、点电荷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3、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带电体间、均匀带电球壳间也可)。

电荷的历史

1785年,库仑(C.A.Coulomb,1736-1806)以他的扭秤实验得出静电作用定律.人类从此对电磁现象进入了定量研究。

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安培(A.M.Ampère,1775-1836)发现电流之间的互作用定律。

1831年,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1864年,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在总结前人实验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电磁场方程组,并从他的方程组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进而指出光的电磁本质。

1887年,赫兹(H.Hertz,1857-1894)以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对麦克斯韦方程组进行了整理和简化。

1895年,洛伦兹(H.A.Lorentz,1853-1928)发表"电子论"并给出电荷在电磁场中受力的公式.至此,经典电磁理论的基础已经确立。

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1856-1940)在阴极射线管中发现了电子(e-),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基本粒子。物理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一大批带电的或电中性的粒子,其中包括质子(p)、正电子(e+)和中子(n)。

电荷的发现

纳米发出电荷

1897 J.J.Thomson 在阴极射线实验中发现了电子,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基本粒子,1905-1913年, R.A. Millikan 多次以"油滴"实验测量了电子的电荷质量比。

1911 E.Rutherford 跟据 a粒子碰撞金属箔的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1920年,又猜测原子核内除存在带正电的"质子"外,还应当含有一种中性粒子。

1930 A.M.Dirac 将相对论引进量子力学,提出相对论电子理论,预言存在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同时预言存在磁单极) 。

1932 C.D.Anderson 在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了Dirac 的预言J.Chadwick 发现中子,证实了Rutherford 的猜测W.K.Heisenborg 和伊万年科各自建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 。

1935汤川秀树(H.Yukawa)提出强作用的介子理论;1950年C.F.Powell 在宇宙线中发现 p介子 。

1937 C.D.Anderson 在宇宙线中发现 m子 。

1947-- 陆续在宇宙线和加速器中先后发现了一批奇异粒子:L超子、K介子、X超子、W- 超子 1955 O.Chamberlain和 E. G. Segre在加速器中发现反质子。

1964 M.Gell-Mann和 G.Zweig 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自1980年代起在加速器的电子-质子碰撞实验中,先后发现了理论预言的3色 6味、以束缚态存在的夸克和反夸克(最重的t夸克直到 1995年才被发现)。

1964 一组科学家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加速器中发现反质子和反中子组成的反氘核 。

1983 C.Rubbia等在欧洲核子中心发现电弱统一理论预言的 W±和 Z0粒子。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19

e=1.6×10^-19

查看详情

电子电荷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电子兰鸢尾

  • 品种:鸢尾;包装(粒/箱):800;苗高(cm):50;
  • 宜义宝
  • 9%
  • 重庆宜义宝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电子兰鸢尾

  • 品种:鸢尾;包装(粒/箱):800;苗高(cm):50;
  • 儒阳
  • 9%
  • 重庆儒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电子兰鸢尾

  • 品种:鸢尾;包装(粒/箱):800;苗高(cm):50;
  • 盛渝南
  • 9%
  • 四川省博森生态园林发展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荷花

  • 花;姜花规格型号:种类:姜花 130#精品苗自然高×冠幅:35-40cm×15-20cm品牌:绿态
  • 绿态
  • 9%
  • 深圳市宸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荷花仙子

  • 胸径:13-14,高度:250-270,冠幅:150-160
  • 9%
  • 云南诚年都市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 【自然高】×冠幅20-30×5-15,容器直径10,容器苗
  • 深圳市2022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自然高】×冠幅30-40×10-20,容器直径15,容器苗
  • 深圳市2021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自然高】×冠幅20-30×5-15,容器直径10,容器苗
  • 深圳市2021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自然高】×冠幅20-30×5-15,容器直径10,容器苗
  • 深圳市2021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自然高】×冠幅20-30×5-15,容器直径10,容器苗
  • 深圳市2020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荷放大器

  • 高速收费站称重电荷放大器
  • 1个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6-12-15
查看价格

电荷放大器

  • 电荷放大器 供压: 18V-30V VDC;测量范围:±60000 (±600)pC;输出压:±5V; 时间常数:100(±2.5)s;输出阻抗:10欧;工作环境温度:-10℃-+50℃; 防护等级(EN60529):IP 67
  • 8台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12-18
查看价格

电荷放大器

  • 1、名称:电荷放大器2、规格:1、输出压:±10V2、供压:12V3、工作温度:-40 -+70℃4、防护等级:IP545、误差范围:±0.5%
  • 38台
  • 1
  • 青岛海信、海康威视、浙江大华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06-05
查看价格

电荷放大器

  • 1.测量范围:±60000PC;2.误差范围:1%;3.输出压:0-±5V;4.输出流:0-±2mA;5.输出阻抗:≤100Ω;6.频率范围(3db):0.0016-10kHZ;7.时间常数
  • 4台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22
查看价格

电荷放大器

  • zenmorn/JK-B
  • 2只
  • 1
  • 合肥正茂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6-05-25
查看价格

电子电荷简介

电荷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的"量子性",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某一基本单位的整数倍。这个基本单位就是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做电子电荷,记做e。质子的电荷与电子电荷的绝对值相同,只不过质子的电荷是正的。近代物理从理论上预言有一种电量为±(1/3)e或±(2/3)e的基本粒子(称为层子或夸克)存在,并认为质子和中子等许多粒子都由层子组成,不过层子至今尚未直接为实验发现。

电子发现于1897年。当时J.J.汤姆生并没有能够直接测到电子电荷,后来用云雾法也只能确定其数量级,直到1909年密立根用油滴仪才得到精确结果。1929年,伯奇经过仔细研究,指出密立根用油滴仪得出的电子的电荷值e=(4.772±0.005)×10−10esu与贝克林(Backlin)用X射线对晶体布拉格衍射得到的电子电荷值e=(4.794±0.015)×10−10esu有系统偏差。 他虽然最后还是采纳了密立根的结果作为平差值,但同时指出,应继续改进这两种方法,以查明分歧的起因究竟在那里。

1931年有人发现,原来是密立根在计算油滴运动时用的粘滞系数不正确。这一数据是密立根的研究生用扭秤实验测得的,这个研究生忽略了悬筒两端的粘滞阻力和附在悬筒上的空气所造成的阻力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对粘滞系数作出修正,正好可以弥补两种方法之间的偏差。下表举出了历年来得出的电子电荷值。

查看详情

电子电荷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电子电荷文献

电荷泵PFC在金卤灯电子镇流器中的应用 电荷泵PFC在金卤灯电子镇流器中的应用

电荷泵PFC在金卤灯电子镇流器中的应用

格式:pdf

大小:530KB

页数: 3页

研究了输入电流连续型电荷泵功率因数校正(ContinuousInputCurrentChargePumpPowerFactorCorrection,简称CIC-CPPFC)技术在超高频金卤灯电子镇流器(ElectronicBallast,简称EB)中的应用。成功设计出一台适合70W金卤灯用EB。实验结果证明,超高频工作法与电荷泵功率因数校正(ChargePumpPowerFactorCorrection,简称CPPFC)技术相结合不仅能有效抑制金卤灯的声谐振问题,而且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效率高。设计的EB在输入电压大范围变化时具有良好的恒功率控制效果,以及滑频软启动和软开关功能,此外还具有开路、短路和热灯启动等多种保护功能,功率因数大于0.99,THD值小于15%。

乳化沥青微粒离子电荷试验 乳化沥青微粒离子电荷试验

乳化沥青微粒离子电荷试验

格式:pdf

大小:530KB

页数: 2页

乳化沥青微粒离子电荷试验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类乳化沥青微粒离子的电荷性质,即 阳、阴离子的类型。 2 仪具与材料 2.1 烧杯: 200 mL 或 300 m L 。 2.2 电极板: 2 块,铜制,每块极板长 100 m m ,宽 10 m m ,厚 1 m m 。 2.3 直流电源: 6V 。 2.4 秒表。 2.5 滤筛:筛孔为 1.18 m m 。 2.6 其他:汽油、洗液等。 3 方法与步骤 3.1 准备工作 3.1.1 将乳化沥青试样用孔径 1.18 m m 滤筛过滤,并盛于一容 器中。 3.1.2 将电极板洗净、干燥, 并将两块电极板平行固定于一个 框架上, 其间距约 30 m m ,然后将框架置于容积为 200 m L 或 300 m L 的洁净烧杯内, 插入乳化沥青中约 30 m m。 3.2 试验步骤 3.2.1 将过滤的乳液试样注入盛有电极板的烧

基元电荷油滴实验

实验步骤

密立根油滴实验,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所做的测定电子电荷的实验。1907-1913年密立根用在电场和重力场地中运动的带电油滴进行实验,发现所有油滴所带的电量均是某一最小电荷的整数倍,该最小电荷值就是电子电荷。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电容器两块水平的平行电极板之间时,油滴经喷射后,一般都是带电的。在不加电场的情况下,小油滴受重力作用而降落,当重力与空气的浮力和粘滞阻力平衡时,它便作匀速下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mg=F1+B(1),式中:mg──油滴受的重力,F1──空气的粘滞阻力,B──空气的浮力。

令δ、ρ分别表示油滴和空气的密度;a为油滴的半径;η为空气的粘滞系数;vg为油滴匀速下降速度。因此油滴受的重力为 mg=4/3πa^3δg(注:a^3为a的3次方,一下均是),空气的浮力mg=4/3πa^3ρg,空气的粘滞阻力f1=6πηaVg (流体力学的斯托克斯定律,Vg表示v下角标g)。于是(1)式变为:4/3πa^3δg=6πηaVg+4/3πa^3ρg,可得出油滴的半径a=3(ηVg/2g(δ-ρ))^1/2(2),当平行电极板间加上电场时,设油滴所带电量为q,它所受到的静电力为qE,E为平行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U/d,U为两极板间的电势差,d为两板间的距离。适当选择电势差U的大小和方向,使油滴受到电场的作用向上运动,以vE表示上升的速度。当油滴匀速上升时,可得到如下关系式:F2+m=qE+B(3),式中F2为油滴上升速度为Ve时空气的粘滞阻力:F2=6πηaVe,由(1)、(3)式得到油滴所带电量q为q=(F1+F2)/E=6πηad/(Vg+Ve)(4)。(4)式表明,按(2)式求出油滴的半径a后,由测定的油滴不加电场时下降速度vg和加上电场时油滴匀速上升的速度vE,就可以求出所带的电量q。注意上述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都是对同一个油滴而言的,因而对同一个油滴,要在实验中测出一组vg、vE的相应数据。用上述方法对许多不同的油滴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油滴所带的电量总是某一个最小固定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电荷就是电子所带的电量e。将仪器接入220伏交流电源。高压电源调节置于0位置,旋开油滴室盖子,把水准器放置在上极板面上,利用调平螺钉将油滴室内的平行板电容器板面调节水平。调节显微镜目镜,使分划板刻线明显清晰。再把大头针插入上板小孔中,调节光源角度,直到从显微镜中观察大头针周围光场最明亮、范围最大和光强均匀为止,然后拨出大头针拧上盖子准备喷油。由于本步骤要调节电容器极板,谨防极板带电,应由教师调节。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油滴室内,从显微镜中观察油滴运动情况。实验时先找一个合适的油滴(较小的油滴,运动较缓慢,所带电量小于5个基本电量),使它自由落下,然后再加上电场使它向上运动(上升太快或太慢就适当调节电压)。

这样在重力和电场力交替作用下,让油滴反复上升、下落若干次,在整个视场内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否则需要重新选择。用停表作记录:记录油滴n次下落一定的距离L(显微镜分划板刻线的距离),所经历的总时间tg总,记录油滴n次上升同一距离L,所经历的总时间tE总(两次记录必须是对同一油滴),用油滴所通过的总距离nL分别除以总时间tg总及tE总就得出vg和vE利用公式(4)算出油滴所带的电量q。按照上述方法选取6-10个不同的油滴进行测量,计算它们各自所带的电量。数据处理:本实验只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处理和分析。按书后的表格记录数据和计算,该表是用国产油滴仪进行实验所得到的一组数据。

实验背景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后,人们进行了多次尝试,以精确确定它的性质。汤姆生又测量了这种基本粒子的比荷(荷质比),证实了这个比值是唯一的。许多科学家为测量电子的电荷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索工作。电子电荷的精确数值最早是美国科学家密立根于1917年用实验测得的。密立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电荷量e的测量,他作了上百次测量,一个油滴要盯住几个小时,可见其艰苦的程度。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地测定基本电荷量e的过程,

实验意义

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实现精确测量,他创造了实验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例如油滴室的气压和温度的测量和控制。开始他是用水滴作为电量的载体的,由于水滴的蒸发,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后来改用了挥发性小的油滴。最初,由实验数据通过公式计算出的e值随油滴的减小而增大,面对这一情况,密立根经过分析后认为导致这个谬误的原因在于,实验中选用的油滴很小,对它来说,空气已不能看作连续媒质,斯托克斯定律已不适用,因此他通过分析和实验对斯托克斯定律作了修正,得到了合理的结果。密立根的实验装置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但其实验原理至今仍在当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发挥着作用,例如,科学家用类似的方法确定出基本粒子──夸克的电量。油滴实验中将微观量测量转化为宏观量测量的巧妙设想和精确构思,以及用比较简单的仪器,测得比较精确而稳定的结果等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查看详情

QCD尺度简介

在物理学中,耦合常数决定了相互作用的强度。例如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牛顿常数

就是引力的耦合常数。在粒子物理中,耦合常数的数值常常通过精细结构常数来给出。例如电磁相互作用的精细结构常数为
, 其中
是电磁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它正比与电子电荷
。在日常使用时,耦合常数也经常和精细结构常数换用。

在拉格朗日系统中,拉格朗日量或哈密顿量可以分成动能部分和相互作用部分。耦合常数决定了决定了相互作用部分相对于动能部分的强度。在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耦合常数也决定着各个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

在经典力学中,耦合常数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力的大小直接得到。历史上牛顿常数是在牛顿死后71年后才由卡文迪什通过扭秤实验测量得到。但在量子力学中由于量子涨落的存在,出现在拉格朗日量或哈密顿量中的耦合常数是无法直接通过测量得到的。而实验中测量得到的耦合常数会随着探测尺度的不同而不同,被称为跑动的耦合常数。相应的,拉格朗日量中的耦合常数被称为裸耦合常数。

如果一个物理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比较小,则它的解可以通过微扰论近似得到。微扰论在量子场论的计算中尤其重要。

查看详情

磁性隧道结中库仑阻塞效应调控自旋积累的现象和机制项目摘要

库仑阻塞效应和自旋积累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纳米尺度下电子电荷和电子自旋动态过程相互关联的物理问题。由此而产生的自旋相关单电子隧穿器件是纳米自旋电子学的一个基本构成单元。本项目拟采用物理沉积和化学自组装方法,通过对绝缘势垒层上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和空间排布的控制,制备出含有非磁性纳米颗粒的单电子隧穿磁性隧道结,通过偏压和门电压调控纳米颗粒的库伦荷电能,来影响其自旋积累效应,实现利用库仑阻塞效应调控纳米颗粒上自旋积累效应。采用考虑自旋积累的单电子隧穿正统理论分析其磁电输运特性,进一步理解纳米尺度下电子电荷和自旋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从物理机制上理清二者的关联,最终揭示库仑阻塞对自旋积累操控的规律和物理机制,为设计以库仑阻塞调控自旋积累为机制的器件提供理论依据。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