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雕漆

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再加上宫毯、京绣、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则合称“燕京八绝”。雕漆始于漆器,是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艺术品。 
2006年,雕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被保护的范畴。 

雕漆基本信息

雕漆工艺特色

雕漆元代

元代雕漆的工艺在宋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传世的张成、杨茂、张敏德的雕漆作品代表了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宋元时期雕漆作品的特点是刀痕不露,磨工大于雕工。

雕漆明代

由于元代雕漆巨匠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果园厂的漆器生产,故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雕漆仍保持着元代雕漆的风格,漆层肥厚,花纹层次感很强,刀痕不露,磨工大于雕工。果园厂发展了雕漆的工艺技法,其表现是髹漆层较厚,多者厚达百层,尤其是花果题材的作品,有的花纹起伏竟达三、四层之多,花果纹饰更加凸显。明中期以后,雕漆技艺出现了新的艺术倾向:雕漆漆层减薄,作品层次感不强,有些作品的纹饰与锦地漆的层厚度相当;雕刻刀法上虽保留着早期雕漆的磨退,但已难掩饰刀锋快利、磨工不细的痕迹。嘉靖、万历时期的雕漆,雕工精细,刻后不磨,锋棱清楚有力。

雕漆清代

清朝乾隆时期的雕漆技法集前代之大成,融会了明代的风格特点并有创新和发展。原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南方牙匠,乾隆时命他们雕刻漆器,他们自然追求雕牙般的精细纤巧。乾隆时期大量的雕漆交由苏州制作,苏州匠人则将雕刻竹木逸品奇俏清新、气韵生动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乾隆时期雕漆的技法形成了新的风格。

查看详情

雕漆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雕漆

  • 品种:浮雕漆;容量:25kg/桶;产品编号:VR88001;
  • kg
  • 经典
  • 13%
  • 珠海展辰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雕漆

  • 品种:浮雕漆;容量:75kg;型号:WO-1201;系列:特种系列;
  • 伟欧
  • 13%
  • 武汉伟欧涂料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真石罩光

  • 编号:1208;20kg
  • 华惠邦
  • 13%
  • 广东博润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雕漆

  • 品种:浮雕漆 容量:25kg/桶 系列:外墙 型号:DT-25
  • 德工漆
  • 13%
  • 广东德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福州办事处
  • 2022-12-08
查看价格

雕漆

  • 品种:浮雕漆;容量:30kg/桶;说明:浮雕效果;系列:复层主材;
  • 众益
  • 13%
  • 上海众益实业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华氏伯浮雕漆

  • 25kg/桶 优等品 一等品
  • 佛山市顺德区2005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华氏伯浮雕漆

  • 25 kg/桶
  • 佛山市顺德区2005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浅色真石(底、面、罩面

  • 涂布率4.5-5.5kg/m2
  • 珠海市2022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深色真石(底、面、罩面

  • 涂布率4.5-5.5kg/m2
  • 珠海市2022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深色真石(底、面、罩面

  • 涂布率4.5-5.5kg/m2
  • 珠海市2022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雕漆

  • 质感涂料体系 HF-400 25 kg/桶
  • 1008桶
  • 4
  • 华氏伯
  • 中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12-15
查看价格

雕漆

  • 20kg
  • 847桶
  • 4
  • 普通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5-14
查看价格

雕漆

  • SJ-1型,25kg/桶
  • 6176kg
  • 4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4-08
查看价格

雕漆

  • 7085kg
  • 4
  • 普通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10-09
查看价格

雕漆

  • 哑光 每桶25kg
  • 5668桶
  • 4
  • 千色花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9-11
查看价格

雕漆简介

雕漆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 雕漆。

查看详情

雕漆种类

雕漆工艺复杂,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品种。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剔彩为雕漆的一种,亦以漆层雕刻,但技法与剔红等完全不同。剔彩有“重色雕漆”和“堆色雕漆”之分。“重色”俗曰“横色”,“堆色”俗曰“竖色”。重色雕漆是在器物胎骨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的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其以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并在其上剔刻花纹,故又谓之“雕彩漆”。“堆色雕漆”是用局部填漆的方法,即先涂一种色漆至一定的厚度,再根据图案的要求 将需配色的花纹轮廓内的原漆层剔掉,填上所需的色漆,再剔刻花纹的细部。

查看详情

雕漆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雕漆原料与辅料

雕漆漆料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中国生长区域广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1)净生漆:是对原生漆进行物理性能净化后所得。

(2)加潮漆:在净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用来补充原生漆在采割、运输、储藏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学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稳定不变,这样的加潮漆才能用来调制漆灰与调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进适量比例的熟桐油调制而成,增加了漆质的柔软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种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种化工颜料,均匀搅拌压研而成的各种颜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厂可以调制近百种不同色调的颜色漆。传统上以红、黄、绿、黑漆为主,在其上雕刻分别称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另还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称推光漆,素漆,为半透明漆。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较少,主要是在不进行浮雕处的次要部位的装饰,俗称"做里子"。

(6)金脚漆:又称为金胶,浑金漆、贴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净生漆加适量比例的熟桐油,搅拌均匀即可。主要用来粘贴金、银箔,金银粉。

(7)霸王鳔:又称漆鳔,漆胶。用净生漆与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主要用来制作脱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剂用。

雕漆桐油

雕漆工艺的制作,除去主要原料大漆外,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桐油,是从油桐树的果实中压榨出来的植物油,色透明微黄,主要用来涂饰木器胎体,目的是防止潮湿之气侵入木料内部,充当隔离剂;生桐油还用来配制其它的漆料、油料;在雕漆中主要用来配制罩漆。

各色颜料:雕漆漆器的色调,是有一定的传统习惯,雕漆的颜色,是由于在大漆中加入了不同的颜色。雕漆的传统颜色是红、黑、黄、绿,最常用为红色。但由于颜色用量的不同,各种颜料的配比也有差别。一般包括下列颜料:银朱、天然朱砂、丹红、绛矾、石黄、汉沙黄、钛青蓝、靛华、钛白粉、石青、石绿、漆绿、钛绿、烟煤等。

胎料:

(1)铜料:北京雕漆使用铜料是为了制造内胎。由于铜材有压延性,可塑性,适宜于各种形体的制作;铜材硬中有软,又适合铜漆吻合的需要,且易于抛光擦拭,所以铜材成为制造雕漆内胎的最主要的原材料。使用铜料的雕漆制品,大都是瓶类、罐类、盒类、洗类、炉鼎熏类等,以圆体形的内胎为多数。目前,北京雕漆使用的铜材,主要是国产的,以洛阳地区较好,也有一定的进口铜。

(2)木料:雕漆漆器使用木材制造内胎的历史是很悠久而且大量的,在现在也应用得非常广泛。木料最好是陈年旧料,不容易发生干裂和变形,而且不同的雕漆制品的木胎对木料要求也不一样,还因雕漆品在制作过程中,要几十次、上百次地进入湿热窨箱,又要进入烘干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对木料的选择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风、家具等,要采用上等红松,雕漆串珠则用杨木、柳木、枣木为好,还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红木、沉香木等。

(3)夏布:属于麻的织物,包括麻、麻布,也是雕漆制胎中不可缺少的主料。夏布与生漆、生漆灰、霸王鳔,一次次、一层层有规则的在胎体上糊压,待夏布漆灰的胎模干固后,便可以剥毁内部胎体,于是内空外实的完整的夏布胎体,就被脱制出来--脱胎。福州脱胎漆器几乎全部采用脱胎工艺制造内胎,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采用脱胎的,主要是用在异型立体造型上。

查看详情

雕漆特点

雕漆元代

元代雕漆的款识,根据现存实物可以确定为针划名谓款,有“张成造”、“杨茂造”、“张敏德造”等,均刻在器物底部。

雕漆明代

明代官办漆器作坊生产的雕漆均刻年号款。永乐时期的雕漆仍沿袭元代雕漆款识的针划法,多在器物底部左侧边缘针划“大明永乐年制”六字竖行款。

宣德时期的雕漆改为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粗大醒目,刀锋刚劲,刻款位置无定制。嘉靖时期的雕漆款识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其位置从右至左横行、竖一行或两行不等。

万历时期的雕漆亦为刀刻填金楷书纪年款,但多在年号之外加干支纪年,刻款部位多在器底上方边缘从右至左横刻,也有竖行或双行刻于器底正中者,字迹工整纤秀。

雕漆清代

清代乾隆时期雕漆的款识为刀刻填金年号款和吉言器名款,常见的部位在器底正中或盖内、器内底,也有刻在器盖面做出的圆圈内的,款字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乾隆仿古”等,其中以楷书款为主,也有篆书和隶书。格式有横行、竖行、双行、三行不等,款外有用单方框或双方框。其年号款之外还有加吉言器名者,有的器物年号和器名分别刻在盖内和器底,如剔红雅集宝盒,盒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年号款,盖内镌“雅集宝盒”四字。也有的器物只刻器名不刻年款。乾隆以后的雕漆,有年款的仅见嘉庆雕漆上的“嘉庆年制”篆书款。

查看详情

雕漆明代雕漆

在继承元代雕漆工艺的基础上,明代的雕漆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雕漆技艺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明成祖朱棣酷爱雕漆,明朝迁都北京后,他命御用监在皇城内建立了专为皇家服务的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生产雕、填漆器。工匠从全国各地精选,永乐皇帝亲召元代雕漆巨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进京,授其营缮所副,专司果园厂雕漆的生产。这一时期果园厂的雕漆技艺精湛,产品精美绝伦,代表了明代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精美的雕漆制品不仅满足了皇家的需求,永乐皇帝还以此为礼品馈赠日本国王。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办漆器作坊生产的漆器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工艺水平,装饰纹样一改前期风格,除部分继承了反映民间文化习俗的题材外,对帝王歌功颂德、宣扬宗教神话和表现长生、升仙、福寿吉祥的内容成为雕漆装饰的主流风格。雕漆的这种特点与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奉道教密切相关。

剔红双龙牡丹纹圆盒

剔红双龙牡丹纹圆盒,高7.4cm,口径44.2cm。清宫旧藏。

盒平盖,盖面以牡丹纹衬底,雕两龙奋爪相向作戏珠状,动感强烈。盒壁上雕花卉和龙纹。盒底髹黑漆,显浮躁,系为后配底,无款识。此盒纹饰精美,龙形雄伟,与永乐、宣德时期花卉题材雕漆作品通常采用黄漆素地的处理方法不同,纹饰空隙以朱漆为地,满刻精细的菱花锦纹。此种做法在永乐时期的剔红器中实属少见。

永乐时期的雕漆器髹漆层次明显增多,有的作品厚达一、二百道,因此花纹上下起伏,层次丰富,增强了立体感,这是明代对雕漆技艺的新发展。这个时期以花鸟鸣禽为题材的作品多以盛开的花卉作地,成双成对的雉鸡、孔雀、龙螭等于花丛中飞舞,意境浪漫,为一种新的风貌。此盒漆层肥厚,刀工圆熟,其装饰风格以及龙纹等都具备永乐雕漆的标准特征,代表了明代永乐雕漆的最高水平。

剔红垂钓图二层方盒

剔红垂钓图二层方盒,明早期,高6.2cm,口径5.5cm。清宫旧藏。

盒方形,委角,双层。盖面雕天、水、地三种锦纹为地,其上压雕垂钓图:月映江岸,疏林之下一老叟手持钓竿仰头望月,意境静谧。构图虽粗犷简练但不失意趣,人物神态生动,雕磨细腻。器壁雕刻牡丹花卉。盖内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御题诗:“靖难兵回称永乐,果园漆器制精良。盒图垂钓一老叟,广孝应缘拟广张。乾隆癸卯御题。”并钤“比德”、“朗润”印两方。

据该盒花纹及雕刻风格应为明早期作品,但髹黑漆的盒底右侧边缘有刀刻填金“大明永乐年制”竖行楷书款,与常见的永乐针划细款风格有别,应为后髹底时所刻假款。

剔红葡萄纹椭圆盘

剔红葡萄纹椭圆盘,明永乐,高3.1cm,口径18.5-26.8cm。清宫旧藏。

盘椭圆形,通体髹肥厚朱漆,盘心雕刻葡萄枝叶图案,中部硕大的葡萄高出盘心,凸起表面约15mm,晶莹饱满,这种局部凸起的处理方法几近圆雕的境地,为前所未见。盘底髹黑漆,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下被涂掩的“大明永乐年制”针书细款仍依稀可辨。

此器为明早期官办漆器作坊果园厂的优秀作品,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雕漆工艺的水准与风貌。

查看详情

雕漆元代雕漆

据黄成《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这两段记载无疑证明唐代已有雕漆并论及其基本特征,唯至今未见实物。宋元时期,我国雕漆工艺得到发展,至元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髹饰录》中评价:“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臻成熟,传世的元代雕漆制品以张成、杨茂等的作品为代表。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元,高2.8cm,口径16.5cm。清宫旧藏。

盘以黄漆为地,以写实手法在盘中雕刻一朵硕大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如,肥腴圆润,布满全器。盘背边雕刻香草纹,线条峻深而圆转自如。近足处有“张成造”三字针划细款。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盘,髹漆肥厚,刀法浑厚圆润。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元代,高2.6cm,直径17.8cm。清宫旧藏。

盘八边形,内壁八方开光,分雕三种锦纹地以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间。锦地上压雕一幢殿阁,阁畔苍松挺立,一老者身临曲槛,眺望山前飞瀑,身后与阁内各有侍从一人。盘口边刻以仰俯花朵组成的图案。盘底髹黑漆,足内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系后刻,足边左侧:“杨茂造”针书细款隐约可见,是为标准的杨茂款识风格。明代宣德时有改刻并填掩前代雕漆款识的现象,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对此有记载。

杨茂与张成的雕漆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以画面疏朗、空阔、深远见长,并突出人物的活动,表现手法极细腻。此类作品均施以几何纹锦地,以三种锦纹分别表现天空、水纹和地面。天锦用折转回头的单线,类似窄长的回纹,犹如天空飘浮着薄云;水锦用流畅的曲线,似波涛起伏;地锦用斜方格或方格内刻多瓣形小花,如繁花铺地。此盘的总体风格正与上述特点相同。此盘雕刻细腻,刀法圆熟,磨制光滑,为元代雕漆的佳作。

“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

“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元,通高7.5cm,口径20.4cm。清宫旧藏。

盒盖面雕窄长的回纹和方格花卉两种锦纹地,上压殿阁人物。以围栏界出庭院,雕殿阁翠竹,湖石环抱,阁内二童子作饮膳之备,庭院中二人赏花。盖壁与盒身黄漆地上雕各种花卉。盖内一侧有“张敏德造”针划4字细款。

此盒构图完美,刀法精湛,状物逼真,俨如一幅工笔画。其刻款与雕刻风格均与张成雕漆一脉相承。据文献记载,元代雕漆的基本特征为“藏锋清楚,隐起圆滑”,此件作品完全体现了这种特征,为元末雕漆的一件杰作。

查看详情

雕漆清代雕漆

由于乾隆帝酷爱雕漆,清乾隆时期雕漆工艺得以蓬勃发展,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雕漆工艺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高的水平,雕漆制品的数量也非常巨大,现存乾隆御制诗中咏雕漆的诗文即有几十首。乾隆朝雕漆多为养心殿造办处制造或交由苏州承做。乾隆后期,雕漆生产由盛而衰,至光绪时,雕漆技法几乎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令苏州制作雕漆,但得到的承办,至此,雕漆生产跌入低谷。

剔红雅集宝盒

剔红雅集宝盒,清乾隆,高11.6cm,口径33cm。清宫旧藏。

盒圆形,平盖面,矮圈足。通体髹朱漆。盖面作圆形开光,内雕单线回头天锦和水波锦纹,分别表现不同的空间。画面正中山石耸立,芭蕉、松叶繁茂,山石前界出空地,在龟背“卍”字锦地上压雕文人雅集图:一长须长者正挥毫泼墨,左右两长者和身后两侍者面带笑容地凝神观看。人物眉须细腻,神情生动。盖壁龟背锦地上雕刻各种团花图案,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此种装饰图案和雕刻手法为清乾隆时期的风格。盒上下口沿雕连续回纹。盒底髹黑漆,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盖内黑漆地上有刀刻填金“雅集宝盒”四字器名。

剔红枫叶秋虫图盒

剔红枫叶秋虫图盒,清乾隆,通座高8.5cm,口径13.5-10.5cm。清宫旧藏。

盒枫叶式。通体朱漆雕枫叶细密的筋脉作锦地,压雕秋蝉、蝈蝈各一。盒内髹黑漆,内底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盒下承枫叶形座,边刻海水及莲瓣纹。

清代雕漆重刻工而轻磨工,乾隆时雕刻尤为精工纤巧。当时雕漆的新风格往往通雕锦纹而不多加装饰,或锦地面积增大,缩小花卉草虫等纹饰。此盒即利用枫叶细密的筋脉作锦地,仅雕刻两只秋虫。以自然物象刻成锦纹图案,匠心独具,细微精妙至极。此盒形制新巧,雕工精致,状物摹写,生动逼真,是乾隆雕器漆中出类拔萃的一件。

剔红团花书函式匣

剔红团花书函式匣,清中期,高30cm,长32.7cm,宽20.2cm。清宫旧藏。

匣呈大小书函叠压式,可开合,内装小匣四个,下承连足底座。匣顶平面雕“太平广记”四字,两侧面用切成的木片粘合成书函状,正背两面雕回纹锦和各种团形花卉纹样,底边和足边均雕回纹,底髹黑漆,无款。

该匣造型别致,团花装饰非常新颖。其雕刻的精致、花纹的繁细、不施磨工的手法反映了清中期雕漆工艺高超的技能。此匣为清代雕漆最具特点的代表作品。

查看详情

元代雕漆

据黄成《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这两段记载无疑证明唐代已有雕漆并论及其基本特征,唯至今未见实物。宋元时期,我国雕漆工艺得到发展,至元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髹饰录》中评价:"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臻成熟,传世的元代雕漆制品以张成、杨茂等的作品为代表。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元,高2.8cm,口径16.5cm。清宫旧藏。 盘以黄漆为地,以写实手法在盘中雕刻一朵硕大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如,肥腴圆润,布满全器。盘背边雕刻香草纹,线条峻深而圆转自如。近足处有"张成造"三字针划细款。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盘,髹漆肥厚,刀法浑厚圆润。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元代,高2.6cm,直径17.8cm。清宫旧藏。 盘八边形,内壁八方开光,分雕三种锦纹地以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间。锦地上压雕一幢殿阁,阁畔苍松挺立,一老者身临曲槛,眺望山前飞瀑,身后与阁内各有侍从一人。盘口边刻以仰俯花朵组成的图案。盘底髹黑漆,足内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系后刻,足边左侧:"杨茂造"针书细款隐约可见,是为标准的杨茂款识风格。明代宣德时有改刻并填掩前代雕漆款识的现象,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对此有记载。 杨茂与张成的雕漆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以画面疏朗、空阔、深远见长,并突出人物的活动,表现手法极细腻。此类作品均施以几何纹锦地,以三种锦纹分别表现天空、水纹和地面。天锦用折转回头的单线,类似窄长的回纹,犹如天空飘浮着薄云;水锦用流畅的曲线,似波涛起伏;地锦用斜方格或方格内刻多瓣形小花,如繁花铺地。此盘的总体风格正与上述特点相同。此盘雕刻细腻,刀法圆熟,磨制光滑,为元代雕漆的佳作。
"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

"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元,通高7.5cm,口径20.4cm。清宫旧藏。 盒盖面雕窄长的回纹和方格花卉两种锦纹地,上压殿阁人物。以围栏界出庭院,雕殿阁翠竹,湖石环抱,阁内二童子作饮膳之备,庭院中二人赏花。盖壁与盒身黄漆地上雕各种花卉。盖内一侧有"张敏德造"针划4字细款。 此盒构图完美,刀法精湛,状物逼真,俨如一幅工笔画。其刻款与雕刻风格均与张成雕漆一脉相承。据文献记载,元代雕漆的基本特征为"藏锋清楚,隐起圆滑",此件作品完全体现了这种特征,为元末雕漆的一件杰作。
查看详情

雕漆机构工匠

果园厂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御用监”便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元代雕漆名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被召进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掌管果园厂漆器的生产。因此,明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的雕漆保持了元代张成、杨茂雕漆“浑厚圆润,藏锋清晰,磨工大于雕工”的特点。果园厂遗址今不存,据文献记载,其厂址在西安门内,棂星门迤西,约为现西什库之东的灵境胡同一带。

养心殿造办处

清代皇家御用品多由养心殿造办处制作,造办处设十四作,其中包括漆作。清代养心殿造办处漆作制作的漆器代表了清代漆器的最高水平。

张成

张成,元代雕漆巨匠。据《嘉兴府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张成的雕漆作品特点是髹漆肥厚,雕工圆润,藏锋清晰。其雕漆技艺全面,作品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题材的作品通常画面疏朗,景物深远,空旷辽阔。 2100433B

查看详情

雕漆文献

浮雕漆是什么、施工有什么特点 浮雕漆是什么、施工有什么特点

浮雕漆是什么、施工有什么特点

格式:pdf

大小:338KB

页数: 1页

金飞马 -石彩墙妆第 1 页 浮雕漆是什么?施工有什么特点? 浮雕漆的装饰层一般需由三道涂层所组成,它们分别是基层封闭材料、浮雕成型材料和罩 面乳胶漆。故亦称复层花纹涂料。基层封闭材料和罩面乳胶漆都是采用通常的平面(薄质)型 涂料品种,为了增加装饰性, 罩面多用有光乳胶漆。人们常说的浮雕漆主要是指浮雕成型材料, 简称浮雕主材。 浮雕漆是一种厚浆型涂料,一般使用较大口径的喷枪,采用喷涂的方法施工,将涂料以不 连续的物流喷至基材,数分钟后,在涂料尚处潮湿状态时,用平滑的橡胶或塑料辊筒轻轻地轧 平,遂形成浮雕状的凹凸自由花纹。辊筒在辊轧涂料前蘸少许煤油,可使涂层凸现的花纹十分 光滑。 如果喷涂后,不采用辊筒轧平的施工工艺,则浮雕形状是自然的凹凸花纹。根据喷枪喷头 口径的大小不同,涂层所形成立体花纹的大小亦不同。此外,还可用辊涂法施工,用专用花纹 辊筒,可辊出设定的花纹,或拉出波浪式自由花纹。 浮

浮雕漆施工工艺 浮雕漆施工工艺

浮雕漆施工工艺

格式:pdf

大小:338KB

页数: 5页

外墙浮雕涂料施工工艺 1.使用范围 为了便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确保外墙粉饰工程的施工质量, 特制订本 工艺。本工艺适用于水泥砂浆、混合砂浆、粉刷石膏、纤维增强水泥板、混凝土 预制板、现浇混凝土等室外基层上进行外墙乳胶漆的施工。 2施工准备 2.1 材料准备 (1)底涂料:是一种水性涂料, 用于基层封闭, 提高基层本身的强度与密实性, 与主涂料要有较好的配套性 (2)主涂料:作为涂层的主题,形成装饰质感,质量应符合 GB9779-2005《复 层建筑涂料》标准规定。 (3)面涂料:乳胶涂料应符合 GB/T9755《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 标准的规定。 2.2工具和用品准备 油灰刀、钢丝刷、腻子刮刀或刮板、 腻子托板、砂纸、辊筒、排笔、油漆刷、 手提式电动搅拌机、 匀料板、空压机、尺、粉线包、薄膜胶带、美纹纸、遮挡板、 遮盖纸、塑料防护眼镜、口罩、手套、工作服、胶鞋。 2.3技术准备 (

雕漆磨工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指刻完花纹后,打磨边缘,使器物光润圆滑而无棱角。明中期以前的作品大多施磨工,嘉靖、万历时期出现变化,锋棱显露,至乾隆时形成了刀锋犀利的一派风格,施加磨工的雕漆作品大大减少。

查看详情

漆器雕漆

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北京又叫剔红。扬州名曰"雕漆""纯雕"。

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北京雕漆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 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4种颜色,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红等20多种。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雕漆品种有瓶、罐、盒、盘、茶具、烟具、酒具、挂屏、围屏、墙壁画、立体鸟兽、小件首饰等。近年来,北京雕漆又朝着"工艺美术日用化"的方向发展,陆续创作出一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如台灯、餐盘、仪器盒、电子钟表壳、雕漆桌面、雕漆绣墩、雕漆衣箱、雕漆柜等。

1、雕漆工艺的原料与辅料

①漆料: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我国生长区域广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1)净生漆:是对原生漆进行物理性能净化后所得。

(2)加潮漆:在净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用来补充原生漆在采割、运输、储藏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学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稳定不变,这样的加潮漆才能用来调制漆灰与调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进适量比例的熟桐油调制而成,增加了漆质的柔软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种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种化工颜料,均匀搅拌压研而成的各种颜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厂可以调制近百种不同色调的颜色漆。传统上以红、黄、绿、黑漆为主,在其上雕刻分别称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另还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称推光漆,素漆,为半透明漆。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较少,主要是在不进行浮雕处的次要部位的装饰,俗称"做里子"。

(6)金脚漆:又称为金胶,浑金漆、贴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净生漆加适量比例的熟桐油,搅拌均匀即可。主要用来粘贴金、银箔,金银粉。

(7)霸王鳔:又称漆鳔,漆胶。用净生漆与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主要用来制作脱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剂用。

②桐油: 雕漆工艺的制作,除去主要原料大漆外,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桐油,是从油桐树的果实中压榨出来的植物油,色透明微黄,主要用来涂饰木器胎体,目的是防止潮湿之气侵入木料内部,充当隔离剂;生桐油还用来配制其它的漆料、油料;在雕漆中主要用来配制罩漆。

③各色颜料: 雕漆漆器的色调,是有一定的传统习惯,雕漆的颜色,是由于在大漆中加入了不同的颜色。雕漆的传统颜色是红、黑、黄、绿,最常用为红色。但由于颜色用量的不同,各种颜料的配比也有差别。一般包括下列颜料:银朱、天然朱砂、丹红、绛矾、石黄、汉沙黄、钛青蓝、靛华、钛白粉、石青、石绿、漆绿、钛绿、烟煤等。

④胎料: (1)铜料:北京雕漆使用铜料是为了制造内胎。由于铜材有压延性,可塑性,适宜于各种形体的制作;铜材硬中有软,又适合铜漆吻合的需要,且易于抛光擦拭,所以铜材成为制造雕漆内胎的最主要的原材料。使用铜料的雕漆制品,大都是瓶类、罐类、盒类、洗类、炉鼎熏类等,以圆体形的内胎为多数。北京雕漆使用的铜材,主要是国产的,以洛阳地区较好,也有一定的进口铜。 (2)木料:雕漆漆器使用木材制造内胎的历史是很悠久而且大量的,应用得非常广泛。木料最好是陈年旧料,不容易发生干裂和变形,而且不同的雕漆制品的木胎对木料要求也不一样,还因雕漆品在制作过程中,要几十次、上百次地进入湿热窨箱,又要进入烘干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对木料的选择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风、家具等,要采用上等红松,雕漆串珠则用杨木、柳木、枣木为好,还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红木、沉香木等。

(3)夏布:属于麻的织物,包括麻、麻布,也是雕漆制胎中不可缺少的主料。夏布与生漆、生漆灰、霸王鳔,一次次、一层层有规则的在胎体上糊压,待夏布漆灰的胎模干固后,便可以剥毁内部胎体,于是内空外实的完整的夏布胎体,就被脱制出来--脱胎。福州脱胎漆器几乎全部采用脱胎工艺制造内胎,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采用脱胎的,主要是用在异型立体造型上。

⑤各种辅料: 辅料是围绕雕漆品生产中进行粗加工、精加工时所必不可少的材料。主要有土子灰、砖灰、面粉、石膏、胶泥、肥皂水、焊药、硫酸、烧碱、磨浆石、砂纸、炭条、灰条、头发、煤油、酒精、土粉、抛光蜡等。

2、雕漆工艺的工具设备 中国雕漆器的制造,在古代完全是手工操作,手工劳动。近现代也只有极少工序,采用了半机械半手工的设备。新中国成立后,雕漆漆器的生产手段有了较大改进。主要的工具设备有:切料机、赶胎机、圈线机、打口机、焊活室、压力机、球磨机、烧兰炉、槌、平台、平尺、水平仪、模具、旋床、各种木工工具、木刻工具、脱胎架、窨箱、丝头、漆刷、铲刀、皮子、铁板、丝绵、窨楞、托盘、旋刀、修锉机、藤条、划线卡具、漆版、刺刀、起子、片刀、弯刀、凹面刀、勾刀、锦纹刀、甲叶刀、高丽纸、烘烤箱、磨活机、抛光机、压子等。

3、雕漆漆器制造工序 雕漆漆器的工艺制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制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复杂性、技巧的专门性、艺术的独特性,使得雕漆作品从设计到成品的制成,必须由许多手工艺人经过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一般说来,一件普通的雕漆成品的制成,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稍微高档和精细的雕漆艺术品,则需要一年左右,而珍品的雕漆佳作,甚至需要两年多的时间。虽然工艺水平提高,制作时间也相对缩短,但仍不能在短期内完成。 雕漆制作,从设计、胎胚、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铜口、作里抛光、配木座纸盒等,大致需要经过十余道大的工序,每道大工序中,又要经过数十道小的工序。可以说,雕漆作品的制作就相当于一个庞大工程的工期。简单说来,主要有下列工序:

(1)设计工艺 设计是雕漆漆器制作的灵魂,在制作的全过程中,占有指导性的重要地位。整个设计可以分为造型设计、图案纹样设计、工艺设计三个部分:造型设计关乎到器物的外形,是观看时首先注意的;纹样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观看的内容所在;工艺设计主要是在选择材料和制作手段上,必须事先加以规定,加以控制,以期达到预想的艺术目的。因而,设计人才要求具有专门的工艺美术知识,掌握雕漆制作的各种工艺手段,涉猎广泛的艺术生活,占有古今工艺美术的详尽资料,还要尽可能地使设计与制作相统一。

(2)制胎工艺 雕漆漆器胎胚的制作,称为制胎。由于漆是液体,是装饰材料,因而漆器都需要底胎,底胎不仅是雕漆造型的承担者,是设计构思的实体再现,也是髹涂漆料,并在漆层上实行雕刻的基地;又因所用的材料不同,胎胚可分为木胎、金属胎、脱胎、合成胎及其他胎胚。各胎胚的制作是十分复杂的,不再详述,其中北京脱胎雕漆与相当有名的福建脱胎漆器虽在制作工艺上大致相近,但艺术效果上有较大的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胎是重布脱胎,布层多,漆灰厚,重视形体,更重视雕刻艺术,整个脱胎雕漆坚固墩实,古朴庄重,福建脱胎漆器轻巧细薄,更偏重色彩艺术。

(3)作地工艺 雕漆中无论何种胎骨,在髹涂罩漆之前,都必须对胎子表面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这个过程俗称"漆地子"。脱胎的胎骨在制作过程中已自然完成;铜胎则需要经过彻底的清洗、刷漆灰、放入窨室中干燥、再入烤箱烘烤等程序;木胎则首先烘烤,再用涂料涂饰封闭整个木胎,并每髹涂一次漆就进入窨箱一次,待生漆、生桐油干燥后,便调制漆灰,通体涂刷,然后糊布,自然干燥,最后在布面刮刷漆灰。

(4)光漆工艺 也叫髹漆、刷漆、上漆、抹漆等,都是在胎骨上包涂刷抹各种漆。按工艺分,大致可以分为垫光漆、搓漆、顺漆、入窨、修边、整形修锉、压漆等过程;如果按漆色区分,在工艺上还需要增加改地漆、春色;作素漆里时,还有明光漆、退光漆、磨光等工艺。具体说,光漆时,前三遍叫垫光漆,用丝头沾罩漆用力在胎子上揉搓,要搓匀、实、薄;顺好垫光漆后的胎物,要在窨室中干燥;干燥后入烤箱中烘烤干透,然后打磨、擦净,再正式进入光漆阶段;同垫光漆揉搓一样,要求每层光漆不能过厚,且必须每层干透后再涂刷,由于漆层厚度的不一样,需要时间长短也不一,但一般4-5毫米的漆层,就需要光漆70-100层,耗时少则四五个月,多则将近一年;光漆达到厚度后,需要对胎体进行修整,保持胎体原形。整个光漆过程非常关键,工期也较长,且最为辛劳。

(5)画工工艺 这个阶段则是将画稿转印到漆胎上,一般常规办法有三种:一种是在漆胎表面涂抹石黄粉,石黄粉即能借漆层表面的轻微粘性附着在漆胎上,干后又能显现其他颜色;另一种是待漆面在软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干燥些,然后用细砂纸磨去光滑的漆面;第三种是把已经绘制的纸稿直接粘贴在漆胎上。当在漆胎上完成图案后,还需在胎体表面喷涂一层极薄的漆皮液,借以保护已经印刷好的图案在整个雕刻过程中保持清晰完好。待漆皮干燥后,便可转入雕刻。

(6)雕刻工艺 雕刻是全部雕漆工艺中最生动、最精彩、最复杂、最为人叫绝的工艺阶段,也是雕漆工艺品区别与其他工艺品的最重要的标志。按雕刻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刺、起、片、铲、勾、锦纹及甲叶、龙鳞、房座、菊花瓣等过程。

"刺",则是运用刺刀扎进漆层中,扎到接近垫光漆层为止。 "起"又称为剔,古代把雕漆称为剔红、剔黑、剔彩等,就是把雕刻中不需要的部位剔除掉,只留下图案纹样有用的需要的部位。北京雕漆工艺中的起、剔则专指刺刀刺过的部位。经过刺、起后,漆胎出现了简单的高低漆面,然后进行"片"刻。

"片"是运用片刀对锦纹以上的漆层,按图案要求进行雕刻,这是雕刻中的精华,处于雕刻的中心技艺地位,要求明了浮雕艺术的内在关系、层次、高低、深浅、远近、透视等,掌握熟练的刀工刀法。尤其彩漆的片刻,尤要注意不同色漆的深浅层次。北京雕漆在雕刻人物时,不仅沿用传统刀法,而且采用现代雕塑的技法,注重人体解剖和形体,显得更为真实、生动,富于时代感,开创了新的意境。 "铲",对于有些景致、物象除用片刀片出层次外,有时很难片出预想的效果,则用带立耳的铲刀来雕刻。 "勾活",是在上述程序完成后,运用勾刀在需要的部位勾刻出纹线、丝脉,还有就是在漆面上直接勾刻图案纹样后,再施填金、填粉。当漆层的凸起部分或纹样部分基本雕刻完毕,即所谓的"锦上添花"中的"花"完成,就可以对"锦"(即漆胎底地部位的各种锦纹)的环境进行深加工、细加工。 "锦",虽然锦纹雕刻的刀具并不复杂,但是由于锦纹工细、规整、种类繁多、大小变化,所以在"交叉对刀剔除法"的基础上,运刀施刀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如此方能雕刻出各种天锦、地锦、水锦以及树叶、龙鳞、房屋、菊花瓣等复杂多变的纹饰。如此细致、复杂的雕刻,一般需要半年乃至一年多的时间,从这方面来说,雕漆艺术可谓是时间的精美艺术。

(7)磨光、抛光、作里工艺 当雕刻完毕后,要达到漆质光泽润滑,则还必须经过烘烤、磨砺、抛光、作里、擦拭、上光等一系列工序,将漆质本身的美感显现出来。

(8)配套工艺 当雕漆成品完成后,则需要与之相应的座、架、盒等配套艺术,从而成为完整的、高贵的艺术珍品。

很广,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神怪龙蛇及狩猎乐舞的小瑟,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盘结而成的采绘透雕小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查看详情

雕漆,一场美的饕餮盛宴

雕漆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历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的原材料看似经济,但却裹挟着世上最珍贵的一种成本:时间。

雕漆依据漆色或纹饰特点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剔犀等多样品种。关于雕漆器物的起源年代,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公认为其技始于唐代。

据文献可查的是明隆庆间著名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这段论述形象地概括了唐代雕漆的基本特征。

明永乐 剔红双凤穿花纹盘 “大明永乐年制”款

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对唐代雕漆的了解只是局限在文献资料上,而实物资料却极难见到。有资料表明,在五代前蜀王建墓中曾出土了一件银铅雕漆碟。经专家鉴定,很可能就是唐末制品。若此件作品确为唐制,则这件漆碟可能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雕漆器物了。

宋代雕漆:价比黄金

雕漆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宋代。宋代以来,由于统治阶级提倡偃武修文,对于商品经济予以扶持。故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同时,宋代统治阶级过份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他们对于珍贵工艺作品无度的追求,也迫使工匠们极尽所能为皇家生产制作出大批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这其中雕漆作品尤其得到了宋代皇室的青睐。宋代宫廷内府对于雕漆倍感兴趣,甚至拔巨资加以扶植。这时竟出现了用黄金白银制作雕漆内胎的现象。

宋 剔红牡丹纹盏托

据明代张应文所著《清秘藏》载“宋人雕红漆器,宫中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雕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为绝佳耳。”谢堃《金玉琐碎》也记载“宋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以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

金、银的压延性能好,容易敲制成各种器皿胎体,而且由于物理性能比较稳定,不易氧化,因此漆层也不易胶脱落。从工艺制作来看不无好处,但价值昂贵。用贵重的金属当成雕漆的内胎,是宋代特有的发明。它在宋代宫廷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工艺品。

宋-元 剔红梅花盖盒

可以想象,宋代雕漆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是相当惊人的。然而,正是因为宋代一些雕漆作品不计血本,以贵重金属制作,故它引起了后世人的垂涎。

明清之时,许多不法奸商,为了牟取暴利,以期一夜致富,多方寻觅宋代雕漆,见到一件,就剥毁一件,企图从中找到贵重的黄金,这样就形成了一股损毁宋代雕漆的风潮。时至今日,已很难见到宋代的雕漆实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遗憾。

宋 剔红缠枝莲纹盘

元明时代雕漆工艺的发展

十三世纪初, 元帝国凭借其优势武力,消灭了金与西夏,继之又取代宋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帝国。由于元代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惟有有限的几个工艺品种稍有进步,这其中雕漆作品的制作技术堪称一绝。

有元一代,嘉兴是全国闻名的漆器产地,其中又以剔红器声誉最高。雕刻名匠张成、杨茂等二家作品,以雕工精湛的作品而名藻一时,“剔工深峻,名高于世……雕漆圆浑无锋芒,诚无上之作品”。故宫博物院存有一批元代张成、杨茂所做的雕漆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 剔红桃花葵瓣式盘

元 剔红莲纹盘

元代嘉兴的雕漆风格对明代雕漆艺术的形成起到过很大影响。明代建国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现实,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生产的措施,如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措施是解放了元代的“匠户”,明代将全国居民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类。

明代的匠户不仅可以自制产品或出售,而且可以请求改业,或农或商均不受限制,这些措施提高了手工艺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故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作品呈现出大发展的状态。明代雕漆技术较之前代又有了较大提高。

明洪武 剔红四季花纹圆盒

明代宫廷专设作坊为皇家制作漆器,以果园厂所出雕漆最佳,明永乐年间,宫廷设置了专门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并从各地征调大批优秀匠师来京,所生产的作品不仅供宫廷享用,还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使节。

明 万历 剔黄云龙纹盘

张应文所著《清秘藏》载:“果园厂雕漆器皿上漆不厚,只涂三十六遍。胎骨多用金银锡木制成。上雕极细锦纹,比之元代张成、杨茂剑环香草花纹式样尤胜一筹”。清代乾隆帝亦曾专门咏诗:“果园佳制剔朱红,庶断犹珍人物工。”对明代果园厂生产的剔红雕漆大加称道。

明代雕漆一类,除剔红而外,还有剔黄、剔犀、剔彩几种,水平较高。这一时期最能代表明代雕漆工艺所取得的成就莫过于明代杰出的漆艺大师黄大成所撰的《髹饰录》,他在该书中概述了漆器工艺和原料工具及漆工注意事项,并分述了各种装饰技法和漆器制做的工艺流程。其中髹饰法就录了80余种,可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成为我国唯一现存的漆器专著,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明弘治 剔黑花鸟大盘

精雕细琢的清代雕漆

入清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及好大喜功的心理,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康、雍、乾三朝是清代的鼎盛时期,而其中的乾隆又被称为盛世。

清代的雕漆一别明代作法,力求精细,追求艺术上的细腻真实,漆层越来越厚,浮雕的层次和立度空间渐渐增强,锦纹愈来愈讲究,变化甚多,假叶仿形植物千变万化,刻工越来越细,景伸越推越远,刀锋棱角尖锐细薄。

清乾隆 剔红雕漆九龙腾云宝盒

明永乐 大明永乐年制铭剔红牡丹纹圆盒

清代雕漆最重刀工,其浮雕的技法和范围也广大得多。在清代宫廷中,无一处不用高档漆器装饰,品种之多,凡宋明各代所有无不具备。这些漆器,均由“内务府造办处漆作”制造。该所分工细致,机构庞大,雕漆、镶嵌、金漆等各有专职人员督率专业工匠造办,务求精雕细刻,富丽堂皇。其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所造最多且精。

清代雕漆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犀、剔彩五种。在作风上各个时期均不相同,康熙时期所造,多取法于明代遗物,涂漆较厚,漆色深暗,用力简洁,重视打磨轮廓线的刀痕。显得圆润厚重。雍正时期所造,已有部分不打磨刀痕刻线的了,漆色较红,用料较薄,正处于作风转变的过度时段。乾隆时期制品,已完全摆脱明代作风,花纹棱角毕露,用漆较薄,漆色也较红亮。

明嘉靖 红地剔黄多层漆云鹤菱形盘

清乾隆 剔彩百宝嵌龙舟竞渡挂屏

故宫博物院内所藏的清代雕漆作品也以这一时期为最多。乾隆酷嗜漆,宫中所用器物许多为雕漆制成,其雕刻手法之细,工艺水准之高,为世所罕见。朱启钤在《漆书》中对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作出了如下的客观价:“巨此巧密,皆甚可惊。”

清乾隆 剔红玉兔纹海月香盘

清中期 剔红雕填漆书桌

清中期 剔红皮球花包袱式书箱

清乾隆 剔红仙寿宝盒

清乾隆 御制剔红跃龙捧寿纹扶手椅

清乾隆 御制剔红雕漆「舟山正」图文具箱

雕漆器物不仅为宫廷所用,在一些民间的官宦大户之家亦颇受青睐,生活于乾隆时期的文坛巨匠曹雪芹所著的不朽名著《红楼梦》一书里,曾以大量篇幅,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金陵大户宁荣二府生活起居的各类器物及工艺美术品,以反映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其中雕漆器物占了很大比例。如: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尤氏上房……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第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姊妹坐了。”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里:“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上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一张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

(文章来自:《古典工艺家具》2012年6月刊,文:周京南)

精美的雕漆背后到底付出了工匠们多少的心血呢?

今晚的节目,让我们走近雕漆,发现它的美

这里是北京

燕京八绝,出身宫廷材料昂贵,

学生学艺,实习练手谁来买单?

它们(玉石)从哪儿远道而来?

它们(漆)为何连夜采集?

它们(黄金)如何千变万化?

《燕京八绝》之《取材有道》

《这里是北京》

播出时间:6月3日 22:40

联系我们!

《这里是北京》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