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内容符合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工业学校《电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满足后续开设《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第1章 电路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功率和电能量
1.4 电阻元件
1.5 电容元件
1.6 电感元件
1.7 电压源和电流源
1.8 受控源
1.9 运算放大器
1.10 基尔霍夫定律
习题
第2章 电阻电路分析
2.1 电阻的联接
2.2 电源的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 含受控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电阻
2.4 支路分析法
2.5 网络的线图和独立变量
2.6 网孔分析法和回路分析法
2.7 节点分析法
2.8 具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习题
第3章 电路定理
3.1 叠加定理
3.2 替代定理
3.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5 特勒根定理
3.6 互易定理
3.7 对偶原理
习题
第4章 正弦稳态分析
4.1 正弦量及其描述
4.1.1 正弦量的时域表示
4.1.2 正弦量的频域(相量)表示
4.2 正弦电路中的电阻、电感和电容
4.3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复阻抗与复导纳
4.4 正弦稳态功率
4.5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4.6 最大功率传输
4.7 串联谐振电路
4.8 并联谐振电路
4.9 三相电路
4.9.1 电源配送
4.9.2 三相电源及其联接
4.9.3 三相负载及其联接
4.9.4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4.9.5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4.9.6 三相电路的功率
习题
第5章 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5.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
5.1.1 互感系数M和耦合系数k
5.1.2 互感电压和同名端
5.1.3 互感元件的串联、并联和互感消去法
5.2 具有耦合电感的正弦电路分析
5.3 空心变压器
5.4 理想变压器
5.5 全耦合变压器和变压器的模型
5.5.1 全耦合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5.5.2 全耦合变压器的工作分析
5.5.3 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习题
第6章 非线性电路
6.1 非线性元件
6.1.1 非线性电阻元件
6.1.2 非线性电容元件
6.1.3 非线性电感元件
6.2 非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6.3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解析法和图解法
6.3.1 解析法
6.3.2 图解法
6.4 分段线性化法
6.5 小信号分析法
6.6 非线性电路方程的列写
6.6.1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节点方程
6.6.2 非线性动态电路的状态方程
6.7 牛顿拉夫逊法
习题
第7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7.1 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7.2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平均功率
7.2.1 非正弦周期电流或电压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7.2.2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
7.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7.4 对称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
习题
习题
第8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8.1 动态电路及其方程
8.2 初始条件和初始状态
8.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4.1 RC电路在恒定输入时的零状态响应
8.4.2 RL电路在恒定输入时的零状态响应
8.4.3 RL电路接入正弦电压的零状态响应
8.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三要素法
8.6 脉冲序列作用下的RC电路
8.7 单位阶跃函数和单位冲激函数
8.7.1 单位阶跃函数
8.7.2 单位冲激函数
8.7.3 单位冲激函数与单位阶跃函数之间的关系
8.8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8.8.1 阶跃响应
8.8.2 冲激响应
8.9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9.1 (R/2L)2L2>1/LC,即R>2√L/C(非振荡放电过程)
8.9.2 (R/2L)2<1/LC,即R<2√L/C(振荡放电过程)
8.9.3 (R/2L)2=1/LC,即R=2√L/C(临界情况)
8.10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8.10.1 激励为阶跃函数的零状态响应
8.10.2 激励为冲激函数的零状态响应
8.10.3 二阶电路的全响应
8.11 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跃变
8.12 任意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卷积积分
8.12.1 卷积积分
8.12.2 卷积积分的图解
8.13 状态方程
8.13.1 状态和状态变量
8.13.2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8.13.3 状态方程的列写
习题
第9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9.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9.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9.3 拉普拉斯反变换
9.3.1 部分分式展开法
9.3.2 留数法(围线积分法)
9.4 电路定律的复频域形式
9.4.1 电路的s域模型
9.4.2 复频域阻抗与复频域导纳
9.5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线性动态电路
9.6 网络函数
9.6.1 网络函数的定义与分类
9.6.2 网络函数的物理意义与求法
9.7 网络函数的应用
9.7.1 H(s)的零点和极点
9.7.2 H(s)的极点、零点与冲激响应
9.7.3 H(s)与频率特性
9.7.4 对给定激励f(t)求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t)
9.7.5 根据H(s)写出微分方程
9.8 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积分方程
习题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10.1 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10.2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10.2.1 Z参数方程
10.2.2 Y参数方程
10.2.3 传输参数方程(T参数方程)
10.2.4 H参数(混合参数)方程
10.2.5 二端口网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10.3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及联接
10.3.1 T形等效电路
10.3.2 Π形等效电路
10.3.3 非互易网络的等效电路
10.3.4 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10.4 有载二端口网络和特性参数
10.5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10.5.1 回转器
10.5.2 理想变压器与理想回转器的比较
10.5.3 负阻抗变换器
10.5.4 用运算放大器实现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10.6 RC有源滤波器
10.6.1 RC有源低通滤波器
10.6.2 RC有源高通滤波器
10.6.3 RC有源带阻滤波器
10.6.4 RC有源带通滤波器
习题
第11章 磁路和有铁心线圈的交流电路
11.1 磁路的概念和铁磁材料的磁特性
11.1.1 磁路的概念
11.1.2 铁磁材料的主要特性及磁滞回线
11.2 磁路的基本定律
11.2.1 磁路的欧姆定律
11.2.2 基尔霍夫磁通定律
11.2.3 基尔霍夫磁位差(磁压)定律
11.3 恒定磁通磁路的计算
11.3.1 无分支磁路的计算
11.3.2 分支磁路的计算
11.4 磁饱和与磁滞对电压、电流及磁通波形的影响
11.4.1 磁饱和对电压电流及磁通波形的影响
11.4.2 磁滞对电压电流及磁通波形的影响
11.5 铁心中的功率损耗
11.5.1 涡流和涡流损耗
11.5.2 磁滞损耗
11.5.3 磁损耗(铁损耗)
11.6 有铁心线圈的交流电路
11.7 小功率变压器的设计
习题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 1、一...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本书分为上篇“平面构成”和下篇“色彩构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节选编了一些本校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本书最后部分附有构成运用范例及题型练习,可供自考学生参考。本...
电路理论基础
电路理论基础 1:电位是相对的量,其高低正负取决于( )。 回答:参考点 2:不能独立向外电路提供能量, 而是受电路中某个支路的电压或电流 控制的电源叫( )。 回答:受控源 3:振幅、角频率和( )称为正弦量的三要素。 回答:初相 4:并联的负载电阻越多(负载增加),则总电阻越( )。 回答:小 5:任一电路的任一节点上,流入节点电流的代数和等于( )。 回答:零 6:电流的基本单位是( )。 回答:安培 7:与理想电压源( )联的支路对外可以开路等效。 回答:并 8:电气设备只有在( )状态下工作,才最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回答:额定 9:通常规定( )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的实际方向。 回答:正 10:电容元件的电压相位( )电流相位。 回答:滞后 11:两个同频率正弦量之间的相位差等于()之差。 回答:初相 12:电位是相对于( )的电压。 回答:参考点 13:支路电流法原则上适用适
电路理论基础潘双来第二版习题答案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a)、 (b)吸收 10W; (c)、 (d)发出 10W. 1-2. –1A; –10V; –1A; – 4mW. 1-3. –0.5A; –6V; –15e –t V; 1 .75cos2t A; 3Ω ; 1.8cos 2 2t W. 1-8. 2 F; 4 C; 0; 4 J. 1-9. 9.6V,0.192W, 1.152mJ; 16V, 0, 3.2mJ. 1-13. 供 12W; 吸 40W; 吸 2W; (2V) 供 26W, (5A)吸 10W. 1-15. 0 .5A,1W; 2A,4W; –1A, –2W; 1A,2W. 1-17. (a)2V; R耗 4/ 3W; US : –2/ 3W, I S : 2W; (b) –3V; R耗 3W; U S : –2W, IS : 5W; (c)2V,–3V
该书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
该书的修订在潘双来指导下,由邢丽冬主持完成,参加修订的还有王芸、方天治、谢捷如、吴旭文、张砦等。
《电路理论基础(第3版)》于2015年11月01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邢丽冬,先后于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南航自动化学院电工教学中心主任。主编《信号与线性系统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参编的《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
潘双来,教授,197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任国家工科南航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中心主任。主持电工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主编的《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
龚余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 2100433B
邢丽冬,先后于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南航自动化学院电工教学中心主任。主编《信号与线性系统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参编的《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
潘双来,教授,197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任国家工科南航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中心主任。主持电工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主编的《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