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根据我国道路网规范,我国的道路主要被划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类,具体为:
快速路。就是密切的联系城市对外的公路。
主干路。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个主要部分的重要交通干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和城市内部的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城市的主要客货运交通,其主要功能为交通运输。
次干路。次干路是城市交通中数量较多的一般交通性道路。它起着连接城市内各部分交通的作用。
支路。支路是一个局部地区内的道路,是该地区通向干道的道路,是次干道与街坊路的相连接的线。部分支路用以弥补干道路网的不足。
根据以上所述的等级划分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各个等级道路服务对象的特点是不相同的,也就是服务对象的出行距离的不一样。人们的一次出行将在这个层次上切换。根据以上所述的等级划分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各个等级道路服务对象的特点是不相同的,也就是服务对象的出行距离的不一样。人们的一次出行将在这个层次上切换,道路网连通,并为人们服务 。2100433B
一定区域内相互连接、纵横交织呈网状分布的道路系统。有公路网和城市道路网之分,后者指城市内部的街道分布系统,前者是城市之间的道路分布系统。按网络分析的观点,可视之为规划区内诸节点(运输集散中心点)和点间连线(各种公路)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按行政区划范围,有国道网、省道网和地方道路网之分。按道路性质则有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县乡公路网之别。
道路网规划的功能和效益等进行经济、社会和技术所作的评价。供管理部门决策。路网评价项目甚多,如:①道路使用者:交通安全,便利。②交通管理:交通量,通行能力,信号控制,环保。③运营者:客货运输经济,行驶费用,燃料消耗等。对项目多少各国与各城市不同,例如日本东京道路网评价为18项。评价方法分定性和定量两种。前者因某些项目难以量化分析,按实际情况制定指标或定性评估,常用图解分析,达标矩阵(goals-achivement matrix)。定量评价常用费用-效益分析,以货币形式表现。综合评价除应用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外,还考虑社会效益,以全面论证规划的可行性。
人们在规划城市道路网时,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存在一个等级设定。因为道路网是与城市规模、城市发展、城市特点相关的。城市用地扩展,城市道路网要能随之扩大;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各城市道路系统发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文化,道路网系统也是不一样的。城市道路虽然错综复杂,但其内在也有一定的规律。道路网等级系数是指道路等级的划分以及不同道路的等级级配,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等级级配为1:2:3:8。道路网等级系数是道路网评价一个重要指标。道路网的技术评价,是从道路网的技术性能方面分析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目的是揭示路网的使用质量,为编制道路网规划方案、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并进行方案的优化和决策提供技术方面的依据。
公路等级是按某种比较点来划分公路群的级别,铁路等级也是如此。公路等级有不同划分角度,1、功能型等级是主要按交通量划分的
乡村公路属于四级公路。一级公路 为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 ...
城市道路网规划(road network planning)指的是在交通规划基础上,对道路网的干、支道路的路线位置、技术等级、方案比较、投资效益和实现期限的测算等的系统规划工作。 城市道路...
道路等级划分
一级 设计车速 (km/h) 60 ~80 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4 机动车道宽度 (m)道路总宽 (m):40~ 70 分隔带设置:必须设 二级 设计车速 (km/h)40 ~60 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 >=4 机动车道宽度 (m)道路总宽 (m):30~ 60 分隔带设置:应设 三级 设计车速 (km/h)30 ~40 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 >=2 机动车道宽度 (m)道路总宽 (m):20~ 40 分隔带设置:可设 四有 设计车速 (km/h)30 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 >=2 机动车道宽度 (m)道路总宽 (m):16~ 30 分隔带设置:不设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交通量、公路使 用任务和性质,将公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是具是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公路,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 并设有中央
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道路指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道路包含众多种类, 性质功能等均有 不同,因此无法用一个唯一标准对所有道路进行等级划分。 为此各国现行做法一般都是先划 分道路种类,后针对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划分等级。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 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 对林区道路、 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 级。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 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快速 路、主干路、 次干路及支路。 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 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 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 卫星城镇、 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 负担城市主要客、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额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以单位国土面积(km)的平均道路里程长度(km)表征的某一区域内拥有道路数量的技术指标。道路技术等级不同,其实际通行能力相差较大,在比较道路网规划方案时,运用里程等级系数可将各级道路折算成以某一技术等级为准的当量长度,据此可得道路网的综合密度。亦可取规划区内人口数、机动车(或汽车)拥有量等为基数,计算道路网方案的相关密度 。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5—40米,支路12—25米。(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对于道路的红线宽度并没有作强制性要求,仅对道路的路幅要求、横断面组成及各功能带最小宽度进行了要求)
⑴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100km/h。
⑵主干路 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⑶次干路 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30-50km/h。
⑷支路 次干路与街坊路(小区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支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20-40km/h。
根据国家《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道路还可划分为四级,如表所示:
道路四级划分(表)
项目级别 |
设计车速(km/h) |
单向机动车道数(条) |
机动车道宽度(m) |
道路总宽(m) |
分隔带设置 |
一级 |
60~80 |
不少于4条 |
3.75 |
40~70 |
(必须设) |
二级 |
40~60 |
不少于4条 |
3.5 |
30~60 |
(应设) |
三级 |
30~40 |
不少于2条 |
3.5 |
20~40 |
(可设) |
四级 |
30公里以下 |
不少于2条 |
3.5 |
16~30 |
(不设) |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务和性质,将公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是具是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公路,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专用公路。能适应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一般能适应ADT=10000~25000辆。
二级公路: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能适应ADT=2000~10000辆。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或县以上城市的支线公路,能适应ADT=200~2000辆。
四级公路:是沟通县或镇、乡的支线公路,能适应ADT<200辆。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