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雕塑的艺术形式也有了更加广阔、宽泛的认识和理解。本书着重探讨的是环境雕塑与传统概念中的雕塑语言之不同;它脱离了孤立的形态,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空间,一方面是属于雕塑自身,另一方面是属于公共环境的。现代雕塑如何介入环境,如何使雕塑与环境充分融合得到新的景观效果,是对雕塑艺术家的一种挑战。作者在本书中尝试了雕塑艺术的多种创作方法和途径,同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新的探索。
著者作为高校设计专业教师,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在雕塑艺术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雕塑艺术创作方法和途径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艺术修养的训练,培养学生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从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转变过去一种纯技术的教授,也是当今教学的实质。除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的训练,也为学生的未来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本书的整理和写作,是著者基于对现代环境雕塑创作的现状,结合自身的认识和感受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而完成的。它适合设计院学生和设计爱好者参阅。
2100433B
那不用的,还是要按实际的面积计算
南京思想者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先登雕塑公司,上海古夏雕塑厂,上海擎艺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巨人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广州名将金属雕塑有限公司等。
当代艺术雕塑太多了,这个不好举例,还是要开你的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才能选择最合适的
装饰雕塑在环境装饰中的作用
装饰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通过本身特有的艺术熏染力让整个环境具有美感。在现代的环境装饰中,装饰雕塑对环境装饰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本文从装饰雕塑的内容出发,从多方面阐释了装饰雕塑在环境装饰中的作用。
作品目录
序 导言
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
1.公共艺术的开放性
2.公共艺术的功能
3.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
4.城市雕塑分类
5.城市雕塑的人文功能与经济功能
三、城市雕塑的环境设计心理
四、城市环境艺术的遐想
五、对我国城市雕塑建设几点想法
六、美国公共艺术的风采
1.公共艺术建设
2.介绍部分城市雕塑及艺术家
七、图例
1.美国城市雕塑
2.建筑
2100433B
李向伟编写的《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教材。教材共设七个课题,内容包括:装饰雕塑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装饰浮雕的临摹,装饰浮雕的设计与制作,装饰圆雕的临摹,装饰圆雕的设计与制作,装饰雕塑的翻制与着色,装饰雕塑的常用材料及其工艺技法。
李向伟,男,1951年生,山东济南人。画家、工艺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建筑壁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特聘专家。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擅长丙烯重彩、壁画、浮雕,兼长版画与工艺设计。
园林雕塑配合园林构图,多数位于室外,题材广泛。园林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林雕塑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已成为意大利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中雕塑或结合园林理水,或装饰台层,甚至建立了以展览雕塑为主的“花园博物馆”、“雕塑公园”。园林雕塑在欧、美各国园林里仍占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园林很早就有雕塑装饰。汉武帝时建章宫北太液池畔曾有石鱼、石龟、石牛、织女,还有铜仙人立于神明台上。颐和园宫门前的铜狮,庭院中布置的铜鹤、铜鹿,既是造型优美的艺术珍品,又是庭院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中“特置”的山石,虽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也起雕塑物的作用。如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都是以其自然形象供人欣赏。在自然风景区常利用天然岩壁洞穴雕凿佛像。帝王陵园前则以石人、石兽列队甬道两侧,增加中轴线的气势。
园林雕塑按内容可分为:
1、纪念性雕塑。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像等。
2、主题性雕塑。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如广州市的市徽“五羊”、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
3、装饰性雕塑。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器物都可作为题材,如北京日坛公园曲池胜春景区中展翅欲飞的天鹅和各地园林中的运动员、儿童及动物形象等。
按形式分有圆雕、凸雕、浮雕、透雕等,使用材料有永久性材料(金属、石、水泥、玻璃钢等)和非永久性材料(石膏、泥、木等)。园林雕塑常用永久性材料的圆雕,至于凸雕、浮雕、透雕则常与建筑结合。冰雕、雪塑是东北园林冬季特有的一种雕塑艺术。
雕塑可配置于规则式园林的广场、花坛、林荫道上,也可点缀在自然式园林的山坡、草地、池畔或水中。在园林中设置雕塑,其主题和形象均应与环境相协调,雕塑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尺度要有恰当的比例,并需要考虑雕塑本身的朝向、色彩以及与背景的关系,使雕塑与园林环境互为衬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