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释文:利用分布参数模型时,可研究渗流区内任一时刻任一地点,地下水中组分或示踪物浓度分布和运移规律。水质问题涉及到很多生产实际问题,如预测地下水盆地水质变化趋势,地下水污染范围的瞬时动态,地下水污染速度以及定量评价包括弥散作用在内的咸水入侵、盐碱土的淋滤、渠道附近潜水的淡化、工业废水处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有关问题应联合运用渗流理论、扩散理论和化学动力学的方法和原则。 2100433B
地下水受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程度比较少。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源是从水井或废弃的矿井中抽取的地下水。经过换热的地下水可以排入地表水系统,但对于较大的应用项目通常要求通过回灌井把地下水回灌到原来的地下水层。最近几年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得到...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
WRMM模型与地下水利用模型耦合研究及其应用
在运用WRMM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下水利用及污水回用等,将地下水利用模型和污水回用模型分别与WRMM模型耦合,形成适用于干旱区的水资源管理模型,并应用于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效果良好。
地下水水质、水位对建筑基础的影响浅析
基础是建筑的根基,其质量与场区地质条件直接相关,而水文地质条件是主要地质条件之一。通过综合前人研究资料,分述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对基础的影响,明确场区地下水条件是保障基础质量的必要条件。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定《地下水质量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从人类饮用水安全的角度将地下水质量分为五类,各个分类具体用途与限值为 :
Ⅰ类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饮用水标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人饮用水的风险剂量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它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项目序号 |
类别标准值项目 |
Ⅰ类 |
Ⅱ类 |
Ⅲ类 |
Ⅳ类 |
Ⅴ类 |
1 |
色(度) |
≤5 |
≤5 |
≤15 |
≤25 |
gt;25 |
2 |
嗅和味 |
无 |
无 |
无 |
无 |
有 |
3 |
浑浊度(度) |
≤3 |
≤3 |
≤3 |
≤10 |
gt;10 |
4 |
肉眼可见物 |
无 |
无 |
无 |
无 |
有 |
5 |
H |
6.5~8.5 |
5.5~6.58.5~9 |
lt;5.5,>9 |
||
6 |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
≤150 |
≤300 |
≤450 |
≤550 |
gt;550 |
7 |
溶解性总固体(mg/L) |
≤300 |
≤500 |
≤1000 |
≤2000 |
gt;2000 |
8 |
硫酸盐(mg/L) |
≤50 |
≤150 |
≤250 |
≤350 |
gt;350 |
9 |
氯化物(mg/L) |
≤50 |
≤150 |
≤250 |
≤350 |
gt;350 |
10 |
铁(Fe)(mg/L) |
≤0.1 |
≤0.2 |
≤0.3 |
≤1.5 |
gt;1.5 |
11 |
锰(Mn)(mg/L) |
≤0.05 |
≤0.05 |
≤0.1 |
≤1.0 |
gt;1.0 |
12 |
铜(Cu)(mg/L) |
≤0.01 |
≤0.05 |
≤1.0 |
≤1.5 |
gt;1.5 |
13 |
锌(Zn)(mg/L) |
≤0.05 |
≤0.5 |
≤1.0 |
≤5.0 |
gt;5.0 |
14 |
钼(Mo)(mg/L) |
≤0.001 |
≤0.01 |
≤0.1 |
≤0.5 |
gt;0.5 |
15 |
钴(Co)(mg/L) |
≤0.005 |
≤0.05 |
≤0.05 |
≤1.0 |
gt;1.0 |
16 |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
≤0.001 |
≤0.001 |
≤0.002 |
≤0.01 |
gt;0.01 |
17 |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
不得检出 |
≤0.1 |
≤0.3 |
≤0.3 |
gt;0.3 |
18 |
高锰酸盐指数(mg/L) |
≤1.0 |
≤2.0 |
≤3.0 |
≤10 |
gt;10 |
19 |
硝酸盐(以N计)(mg/L) |
≤2.0 |
≤5.0 |
≤20 |
≤30 |
gt;30 |
20 |
亚硝酸盐(以N计)(mg/L) |
≤0.001 |
≤0.01 |
≤0.02 |
≤0.1 |
gt;0.1 |
21 |
氨氮(NH4)(mg/L) |
≤0.02 |
≤0.02 |
≤0.2 |
≤0.5 |
gt;0.5 |
22 |
氟化物(mg/L) |
≤1.0 |
≤1.0 |
≤1.0 |
≤2.0 |
gt;2.0 |
23 |
碘化物(mg/L) |
≤0.1 |
≤0.1 |
≤0.2 |
≤1.0 |
gt;1.0 |
24 |
氰化物(mg/L) |
≤0.001 |
≤0.01 |
≤0.05 |
≤0.1 |
gt;0.1 |
25 |
汞(Hg)(mg/L) |
≤0.00005 |
≤0.0005 |
≤0.001 |
≤0.001 |
gt;0.001 |
26 |
砷(As)(mg/L) |
≤0.005 |
≤0.01 |
≤0.05 |
≤0.05 |
gt;0.05 |
27 |
硒(Se)(mg/L) |
≤0.01 |
≤0.01 |
≤0.01 |
≤0.01 |
gt;0.1 |
28 |
镉(Cd)(mg/L) |
≤0.0001 |
≤0.001 |
≤0.01 |
≤0.01 |
gt;0.01 |
29 |
铬(六价)(Cr6 )(mg/L) |
≤0.005 |
≤0.01 |
≤0.05 |
≤0.1 |
gt;0.1 |
30 |
铅(Pb)(mg/L) |
≤0.005 |
≤0.01 |
≤0.05 |
≤0.1 |
gt;0.1 |
31 |
铍(Be)(mg/L) |
≤0.00002 |
≤0.0001 |
≤0.0002 |
≤0.001 |
gt;0.001 |
32 |
钡(Ba)(mg/L) |
≤0.01 |
≤0.1 |
≤1.0 |
≤4.0 |
gt;4.0 |
33 |
镍(Ni)(mg/L) |
≤0.005 |
≤0.05 |
≤0.05 |
≤0.1 |
gt;0.1 |
34 |
敌敌畏(μg/L) |
不得检出 |
≤0.005 |
≤1.0 |
≤1.0 |
gt;1.0 |
35 |
六六六(μg/L) |
≤0.005 |
≤0.05 |
≤5.0 |
≤5.0 |
gt;5.0 |
36 |
总大肠菌群(个/L) |
≤3.0 |
≤3.0 |
≤3.0 |
≤100 |
gt;100 |
37 |
细菌总数(个/L) |
≤100 |
≤100 |
≤100 |
≤1000 |
gt;1000 |
38 |
总σ放射性(Bq/L) |
≤0.1 |
≤0.1 |
≤0.1 |
gt;0.1 |
gt;0.1 |
39 |
总β放射性(Bq/L) |
≤0.1 |
≤1.0 |
≤1.0 |
gt;1.0 |
gt;1.0 |
2016年,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以潜水为主的浅层地下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25个地市级行政区的6124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主要超标指标为锰、铁、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硫酸盐、氟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砷、铅、汞、六价铬、镉等重(类)金属超标现象。水利部门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2104个测站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2%,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能提供地下水水质状况的准确信息,也能够为下述目的提供重要信息:①供水水源保护的早期预警系统;②监测污染物浓度的上升趋势;③评价污染治理措施的效果;④验证污染风险评价结果;⑤校正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型;⑥示踪地下水流;⑦诊断帅下水环培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