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大叶早樱种植可在早春或深秋落叶后进行,相比而言,秋季种植成活率要高于春季,而且萌芽早,也可使其开花。春季种植应在早春萌芽前进行,种植后要将花蕾摘除,以减少养分的消耗,保证其成活。大叶早樱种植在春季最好带土球,土球直径为胸径或地径的8至10倍,秋季也可以不带土球,但应该尽量缩短栽种时间。栽种时要施入适量经腐熟发酵的圈肥做基肥,基肥要与底土充分拌匀,以免发生肥害。值得注意的是,秋季种植应当适当深栽,种植深度可以高于土球或根部3至5厘米,春季则应与土球或土痕平齐,过深容易发生闷芽,种植后应该立即浇头水,两天后浇二水,再过三天浇三水。
大叶早樱进入正常管理后,每年可于花后施入一些芝麻酱渣和100克左右的硫氨化肥,这次肥可以及时补充因开花而消耗的养分。秋季落叶可施入一些腐熟发酵的圈肥或堆肥,这次肥可以使植株来年枝繁叶茂,花大色艳,且花期较长。对于一些长势比较弱、枝叶细小的植株,在对其进行根部施肥的同时,还可对植株进行叶面施肥,施肥可根据不同的生长期施用不同的肥料,春季可施用0.5%尿素溶液,夏季可施用0.2%磷酸二氢钾,秋季为了防止枝条徒长,一般不施肥。
大叶早樱喜湿润环境,春季3月初萌芽前浇一次返青水,这次水必须浇足浇透,此举可以降低地温,延缓发芽,有效防止倒春寒的危害,还可以及时提供给植株萌芽所需要的水分。华北地区春季季风风力大且持续时间长,植株蒸腾量较大,故在4、5月份也应该适当浇水,种植于草坪中的植株,可随浇灌草坪时一同浇水,不需要另外浇水。在夏季降水较多时,应该及时排水,防止水大烂根,但如遇干旱少雨天气,适当进行浇水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年种植的植株在气候比较干燥时,也可以进行叶面喷雾,喷雾一般于上午9点以前和下午5点以后进行。秋季如果不是特别干旱,一般不浇水,因为水大易使枝条徒长,不利于植株安全越冬。入冬前应结合施肥浇足浇透防冻水,这次水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为宜,具体时间以当年的气温情况来定,浇水过早过晚均起不到防寒的作用。
大叶早樱常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法。砧木可选用山桃、毛桃、山杏、山樱桃、毛樱桃和榆叶梅等。嫁接可采用芽接法和枝接法。且用山桃做砧木嫁接榆叶梅,再在榆叶梅上嫁接樱花不仅成活率高,而且植株生长旺盛,抗病能力也较强。芽接法一般在7月、8月两个月进行,接芽一定要粗壮、饱满且无病虫害;枝接法一般采用插皮接法,时间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花后和早春发芽前需剪去枯枝、病弱枝、徒长枝,避免重修剪,以保持树冠圆满。以播种、扦插和嫁接繁殖为主。播种繁殖注意勿使种胚干燥,应随采随播或湿沙层积贮藏至翌年春播。嫁接繁殖可用樱桃、山樱桃的实生苗作砧木。
大叶早樱原产于日本,现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大叶早樱喜阳光,喜温暖湿润气候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好,不耐盐碱土。根系较浅,忌积水低洼地。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力。抗烟及抗风能力弱。
大叶早樱一般分布在海拔620米至1,100米之间。
以播种、扦插和嫁接繁育为主。以播种方式繁殖日本早樱,注意勿使种胚干燥,应随采随播或湿沙层积后翌年春播。嫁接繁殖可用樱桃、山樱桃的实生苗作砧木。在3月下旬切接或8月下旬芽接,接活后经3年到4年培育,可出...
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通畅、管理方便的灵芝大棚,棚内要求地面清洁,墙壁光洁,耐潮湿。灵芝棚的大小视培养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建在树林、房前屋后林阴处,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培养料入棚前菇棚...
樱花种植一般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动前进行。种植方法如下:1.栽植:栽植前要把地整平,可挖直径宽0.8米乘以深0.6米的坑,坑里先填入10公分的有机肥,把苗放进坑里,使苗的根向四周伸展。2.防旱:除定植...
大叶早樱为落叶乔木,高3—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灰色,嫩枝绿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冬芽卵形,鳞片先端有疏毛。
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有细锐锯齿和重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或中脉伏生稀疏柔毛,下面淡绿色,伏生白色疏柔毛,脉上尤密,脉间以后脱落稀疏,侧脉直出,几平行,有10—14对;叶柄长5一8毫米,被白色短柔毛;托叶褐色,极狭窄,呈线形,比叶柄短,边缘有稀疏腺齿。
花序伞形,有花2—3朵,花叶同开;总苞片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外面疏生柔毛,早落;花梗长1—2厘米,被疏蔬柔毛;萼筒管状,微呈壶形,长4—5毫米,宽2—3毫米,基部稍膨大,颈部稍缩小,外面伏生白色疏柔毛,萼片长圆卵形,先端急尖,有疏齿,与萼筒近等长;花瓣淡红色,倒卵长圆形,先端下凹;雄蕊约20;花柱基部有疏毛。核果卵球形, 黑色;核表面微有棱纹;果梗长1.5—2.5厘米,被开展疏柔毛,顶端稍膨大。 花期3—4月,果期6月。 2n=16。
樱花主要应预防流胶病和根瘤病,以及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虫害。
流胶病为蛾类钻入树干产卵所致,可以用尖刀挖出虫卵,同时改良土壤,加强水肥管理;
根瘤病会导致病树的根无法正常生长,不管怎样施肥,树还是不健壮。要及时切除肿瘤,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利用腐叶土、木炭粉及微生物改良土壤。
对于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每年喷药3至4次,第一次在花前,第二次在花后,第三次在7至8月。
樱花病常见虫害种类:
一、穿孔性褐斑病:在5至6月时发生,叶出现紫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部位干燥收缩后成为小孔、病菌多在病枝病叶上过冬,发育最适温度为2 5℃至28℃,借风传播,在多雨季节有利于侵染发病,树势衰弱,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整枝修剪,并注意剪掉病梢,及时清理病叶并烧毁,为植株创造干净的生长条件。
(2)新梢萌发前,可喷洒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可喷洒160倍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至2,000倍液,或15%代森锌600倍液至800倍液。
二、叶枯病 :夏季叶上发生黄绿色的圆形斑点,后变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叶枯死但并不脱落。
大叶早樱(原变种)(学名:C.subhirtella var.subhirtella.):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地。见有栽培。原产于日本。
垂枝大叶早樱(变种)(学名:C.subhirtella var. pendula):别名垂枝樱花。枝叶开展成弯弓状,小枝下垂呈鞭状。花萼筒近平滑无毛。中国台湾有栽培。
大叶早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盛开时节花繁艳丽,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极为壮观。可大片栽植造成“花海”景观,也可三五成丛点缀于绿地形成“锦团”,还可孤植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之画意。
樱花皮、木材含龙胆酸的5葡萄糖甙和5-鼠李糖葡萄糖甙(Sakurarin)、樱桃甙、木材含 d - 儿茶素;茎、叶含槲皮素 3-半乳糖甙;嫩叶含香豆素、反式一邻羟基桂皮酸葡萄糖甙、氰甙;种仁含脂肪油32%,主要含 a-桐酸、谷甾醇,用于咳嗽、发热等症状。
樱花具有很好的收缩毛孔和平衡油脂的功效,而且还含有丰富的天然维生素A、B、E,樱叶黄酮还具有美容养颜,强化黏膜,促进糖分代谢的药效,是可以用来保持肌肤年轻的青春之花。
樱花嫩肤,增亮肤色的作用,使其成为了护肤品的重要原料之一, 樱花通常需要通过提取精制,专家曾把樱花运用三高新鲜提取技术提炼成樱花粉嫩油,樱花提取物中有一种叫樱花酵素的成分常用来祛痘。
大叶早樱还可作绿篱及栽植盆景,还是一种良好的切花,花枝可保持近半个月之久,它的叶也是很受欢迎的食品包装材料。
紫叶李栽培技术
紫 叶 李 栽 培 技 术 郝香 山东省莱芜市国有东关苗圃 271100 紫叶李, 又名红叶李, 是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樱李的变形, 树冠圆形或扁圆形, 小枝 红褐色。叶卵形或倒卵形,边缘具重锯齿,叶紫红色。花单生或 2~3 朵聚生,粉红色。果 实近球形,黄绿色有紫色晕。花期在 4~5 月,果熟期 6~7 月。叶光滑,叶卵形至披针形, 紫红色。花小,淡粉红色至白色。核果球形,紫红色。原产于亚洲西南部,现在华北及以南 地区广为栽植,是园林绿化、观光果园的重要树种,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栽植环境的选择 紫叶李为暖温带树种, 喜光,应种植于光照充足处, 切忌种植于背阴处和大树下, 光照 不足不仅使植株生长不良,还会使叶片发绿。紫叶李耐旱、喜湿,但不耐积水,栽种于干燥 之处可正常生长, 在低洼处种植则生长不良。 紫叶李对土壤要求不严, 喜肥沃、 湿润的中性 或酸性沙质壤土,也能耐轻度
紫叶水蜡种苗生产栽培技术
以紫叶水蜡为研究对象,在紫叶水蜡种苗繁育与生产技术、观赏性栽培技术、养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实现紫叶水蜡规模化育苗、栽培与管理,满足人们对优质紫叶水蜡种苗技术上的需求。
亦称丝樱、垂彼岸樱或垂枝大叶早樱、八重樱。落叶大乔木,高25米, 大枝横生,小枝直立或下垂。叶有柄互生,长椭圆形,先端有细长尖,基部楔形,缘具锐尖锯齿,长4~9厘米,宽2~4厘米,幼叶、成叶具软毛,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叶先于花早出。花淡红白色,由数枚花组成伞形花序,花柄长,萼及花柱被毛;萼筒状,上部五裂,花瓣5,凹头,水平展开,雄蕊多数,雌蕊1枚。
花序伞形,有花2-3朵,花叶同开;总苞片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外面疏生柔毛,早落;花梗长1-2厘米,被疏柔毛;萼筒管状,微呈壶形,长4-5毫米,宽2-3毫米,基部稍膨大,颈部稍缩小,外面伏生白色疏柔毛,萼片长圆卵形,先端急尖,有疏齿,与萼筒近等长;花瓣淡红色,倒卵长圆形,先端下凹;雄蕊约20;花柱基部有疏毛。核果卵球形,黑色;核表面微有棱纹;果梗长1.5-2.5厘米,被开展疏柔毛,顶端稍膨大。花期4月,果期6月。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前变种不同在于,枝条开展成弯弓形,小枝下垂呈鞭状;萼筒近平滑无毛。
乔木,高3-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灰色,嫩枝绿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冬芽卵形,鳞片先端有疏毛。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有细锐锯齿和重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或中脉伏生稀疏柔毛,下面淡绿色,伏生白色疏柔毛,脉上尤密,脉间以后脱落稀疏,侧脉直出,几平行,有10-14对;叶柄长5-8毫米,被白色短柔毛;托叶褐色,极狭窄,呈线形,比叶柄短,边缘有稀疏腺齿。花序伞形,有花2-3朵,花叶同开;总苞片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外面疏生柔毛,早落;花梗长1-2厘米,被疏柔毛;萼筒管状,微呈壶形,长4-5毫米,宽2-3毫米,基部稍膨大,颈部稍缩小,外面伏生白色疏柔毛,萼片长圆卵形,先端急尖,有疏齿,与萼筒近等长;花瓣淡红色,倒卵长圆形,先端下凹;雄蕊约20;花柱基部有疏毛。核果卵球形,黑色;核表面微有稜纹;果梗长1.5-2.5厘米,被开展疏柔毛,顶端稍膨大。花期4月,果期6月。2n=16。
产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地,也见于栽培。原种产于日本。
台湾省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