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是2013年01月01日实施的一项行业标准。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基本信息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起草人

刘耀炜、许秋龙、杨选辉等。2100433B

查看详情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泉水泵电缆

  • JHS3*4+1*2.5mm2
  • m
  • 13%
  • 广西南宁润涛喷泉喷灌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沉降和位移观测

  • 六角帽不锈钢钉
  • 科力达
  • 13%
  • 深圳市鹏锦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沉降和位移观测

  • 六角帽不锈钢钉
  • 南方测绘
  • 13%
  • 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沉降和位移观测

  • 六角帽不锈钢钉
  • 中海达
  • 13%
  • 深圳市天宏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沉降观测标志

  • 品种:观测标;规格:Φ18×120
  • 赛纬之星
  • 13%
  • 上海威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捣架

  • 台班
  • 汕头市2006年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捣架

  • 台班
  • 汕头市2006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捣架

  • 台班
  • 汕头市2005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捣架

  • 台班
  • 汕头市200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捣架

  • 台班
  • 汕头市2006年3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远程观测拍摄设备

  • 远程观测拍摄设备(主要
  • 1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1-05
查看价格

沉降观测

  • 综合楼及场地外沉降观测
  • 20个
  • 1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1-11-22
查看价格

回南天观测系统

  • 对室内地板表层温度、气温等进行实时观测,含安装基础、供电、通信、防雷等.
  • 1.0套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6-21
查看价格

观测立杆

  • 观测立杆需Q235镀锌钢+白色烤漆喷涂工艺,160mm×3000mm×δ4,定制角度可调.
  • 6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5
查看价格

观测立杆

  • 观测立杆需Q235镀锌钢+白色烤漆喷涂工艺,160mm×3000mm×δ4,定制角度可调.
  • 6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5
查看价格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起草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

查看详情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井水和泉水温度观测文献

厦门天马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水位与降雨及气压关系分析 厦门天马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水位与降雨及气压关系分析

厦门天马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水位与降雨及气压关系分析

格式:pdf

大小:376KB

页数: 3页

引言厦门市所处区域在地貌上属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台地,该区域主要发育的断裂构造为长乐——诏安断裂带。历史上1604年泉州海外的8级大地震距厦门仅一百多公里;在1906年还发生了金门海外的6.2级和5.2级以及厦门海外的5.2级地震。近期也还发生了1992年的金门海外的5.2级地震,这些地震都对人民生命及财产造成了破坏

地下流体观测井改造加固技术研究 地下流体观测井改造加固技术研究

地下流体观测井改造加固技术研究

格式:pdf

大小:376KB

页数: 1页

通过地下流体观测井采集地下流体数据,及时分析数据变化特征,是地震前兆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介绍了北京市地震局赵各庄地下流体观测井成井技术及工艺,对该井的加固和升级改造技术进行了探讨,对井筒进行清洗、清淤,增加套管和滤水管,并用隔水阻热材料填充套管与井壁直接的空隙,可以为工程实际施工提供参考。

最高温度表观测方法

安装:最高温度安装在温度表支架下横梁的一对弧形钩上,感应部分向东稍向下倾斜。高出干湿球温度表球部3cm。

最高温度表观测

最高温度表每天20时观测一次,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观测后进行调整。编发天气报告或加密天气报告的气象站,在规定的时次进行补充观测,观测后也必须进行调整。

观测最高温度表时,应注意温度表的水银柱有无上滑脱离窄道的现象。若有上滑现象,应稍稍抬起温度表的顶端,使水银柱回到正常的位置,然后再读数。

在观测中发现最高温度表水银柱在窄道处断开时,应稍稍抬起温度表的顶端使其连接在一起。若不能恢复,则减去断柱的数值作为读数,并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有关情况要在观测簿的备注栏注明。

气温在-36.0℃以下时,停止最高温度表的观测,记录从缺,并在观测簿的备注栏注明。

最高温度表调整

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臂向外伸出约30°,用大臂将表前后甩动,甩动方向与刻度磁板面平行,毛细管内水银就可以下落到感应部分,使示度接近于当时的干球温度。

调整时,动作应迅速,尽量避免阳光照射,也不能用手接触感应部分。不要甩动到使感应部分向上的程度,以免水银柱滑上又甩下,撞坏窄道。调整后,把表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时,先放感应部分,后放表身。

最高温度表维护

⑴ 同干球温度表。

⑵ 在温度下降时,最高温度表的水银柱有时也会回缩到感应部分,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换用备份表,报废该故障表。

查看详情

沉陷观测观测方法

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任务是定期、周期性地测定所埋测点在采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观测内容分为:观测站联测;全面观测;单独进行的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编录工作等。观测站设置完毕且测点稳定后,一般可开始进行观测。

1.观测站联测

观测站连接应独立进行2次。连测的目的是根据矿区控制点测定观测站某控制点或观测线交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控制点按不低于定向基点的精度进行,可用插点的方法,也可用导线的方法。观测线交点按5”导线测量的要求进行。高程联测是在矿区水准基点与观测站附近的水准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再由此开始测定观测站控制点的高程。如果观测站附

近有矿区水准基点,则直接由此点开始测定观测站控制点的高程。水准测量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2.采前全面观测

在地表移动的前、后以及在移动的活跃阶段应进行全面观测。其他的重复观测只进行水准测量。采前的两次全面观测,其目的是测定各观测点在地表移动前的实际位置。全面观测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高程测量

测点的高程用几何水准测量进行。如果观测线两端都有控制点,则敷设附合水准路线。只在一端有控制点时,则进行往返测量。经多次观测确认观测站控制点的高程无变动,‘而水准基点离观测站又较远时,可直接从观测站控制点进行水准测量。采动前、后全面观测的水准测量按三等水准的要求进行,采动期间的水准测量均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

2)距离丈量

测点之间的距离用比长鉴定过的钢尺丈量。地面平坦时,沿地面丈量,否则悬空丈量。点间距应往返丈量2次。每次丈量时,读数3次,互差不超过2 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3)支距测量

支距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将观测点的间距换算到观测方向线上,以掌握观测点的横向移动规律以及移动轨迹。

3.巡视测重

为了得知地表是否开始移动或移动是否已经稳定,必须经常观测几个受采动影响(正在开采处的上方)的测点高程,称为巡视测量。一般每4—5天进行1次巡视测量。当某测点累计下沉达到10mm时,即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应开始进行采动后的第一次全面观测。

4.采动后的全面观测

采动后进行全面观测时,对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高程测量,尽可能在同一日内完成。当两端有控制点时,可采用单程附合水准路线;只在一端有控制点时,应采用往返水准测量,并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支距测量和距离测量,按采动前测量要求进行。

为了获得全部资料,除了采动后第一次全面观测外,还需要在地表移动活跃期间进行不少于4次的全面观测。

5.加密水准测量

为了详细研究观测线上各测点或最大下沉区域的下沉情况,在活跃期间应增加水准测量。当两点间的倾角超过20°时,可用三角高程测量,所用经纬仪的精度应不低于J2级,以两个测回进行观测。

6.最后的全面观测

开采结束后,地表移动逐渐转入衰退期,直至稳定。此期间一般每隔1~3个月测量1次测点高程,直至各点高程6个月内的下沉值不大于30 mm为止。这时,就可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按采前全面观测的要求独立进行两次。在进行上述各项测量工作的同时,还应测量地表受采动影响产生的裂缝、塌陷的要素和位置,以及煤厚、采高、工作面位置等,注明日期,及时填在井上下对照图上。 2100433B

查看详情

市政工程:冬季施工混凝土温度观测方法有哪些?

冬季施工混凝土温度观测方法有哪些?

1、外界气温采用人工测温,每天测量4次。

2、水、外加剂及骨料的温度每小时测一次。测量水、外加剂溶液和砂的温度,温度计插入深度不小于10cm,测量粗骨料温度,插入深度不小于10cm并大于骨料粒径1.5倍,且周围用细粒径充填。混凝土的机口温度、运输过程中温度损失及浇筑温度,根据需要测量或每2h测量一次。温度计插人深度不小于10cm.

3、已浇混凝土块体内部温度,埋设测温孔(孔深大于l5cm,孔内灌满液体介质),用玻璃温度计测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3d内加密观测温度变化:外部混凝土每天观测最高、最低温度;内部混凝土8h观测一次。其后宜I2h观测一次。

4、气温骤降和寒潮期间,应增加温度观测次数。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