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目录
第一篇 地震地面运动与结构反应
第一章 地震
第二章 地震烈度
第三章 简单结构的振动与地震反应
第四章 强地震运动特性与设计反应谱
第五章 计算地震反应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 结构自振特性和地震反应的实用计算方法
第七章 地基土的动力性质
第八章 振动试验技术与强震观测
第二篇 各类房屋的抗震设计
第九章 砖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第十章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的抗震设计
第十一章 多层混合承重房屋的抗震设计
第十二章 单层工业厂房的抗震设计
第十三章 土木结构房屋
第十四章 各类建筑自振周期的计算
第三篇 其他结构的抗震问题
第十五章 桥梁的抗震
第十六章 贮液池(罐),气柜和地下管道的抗震分析
第十七章 烟囱和水塔的抗震
第十八章 悬吊结构的抗震
第十九章 水工建筑物的抗震 2100433B
本书是介绍地震工程的基础理论读物.书中结合我国地震工程特点和经验,对地震力的理论基础与抗震设计原则等地震工程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总结.
全书共分三篇十九章.第一篇,主要介绍地震时的地面运动特征和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和振动试验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二篇着重介绍各类房屋的震害经验及抗震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第三篇对桥梁、水坝、烟囱水塔和城市公用设施的抗震问题作了概述.
本书可供从事工程抗震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者以及有关学校师生参考。
是的,CSCD扩展库。但我认为它比某些CSCD核心库的期刊还好。振动方面最好的CSCD扩展库是《世界地震工程》,核心库则是《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EI则是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
给我发一下课后习题:3.6 4.13 6.6 7.3 的题目呗,,谢谢了。。850553181@qq.com
区域地质概况(主要讲你所写论文地区所在的大区域地质格局) 区域构造 区域主要看哪个方面的论文。一般来说开头是工程概况;结尾是结论,对你所做工作
地震工程学12(地震震害预测)-翟永梅
地震工程学12(地震震害预测)-翟永梅
本书是地震工程学基础读物,书中结合我国建筑特点和抗震经验,对地震力的理论基础与抗震设计方法等地震工程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全书共分三篇二十章.第一篇主要介绍地震时的地面运动特征和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和振动试验技术的基础知识;第二篇着重介绍各类房屋的震害经验和抗震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有关抗震措施;第三篇对桥梁、水坝、烟囱水塔和其它特种结构的抗震问题作了叙述.
本书1977年初版,这次又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唐山和其它地区地震的工程经验以及近年来抗震研究设计方面的某些新资科.
本书可供从事工程抗震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者以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第一篇 概论与基础知识.
第一章 概论
1.1 前言
1.2 地震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1.3 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学
1.4 地震工程学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第二章 地震学基础
2.1 地球内部构造
2.2 板块构造运动
2.3 板内构造活动与板内地震
2.4 震源机制
2.5 地震活动性
2.6 地震波
2.7 地震的仪器观测与震级
第三章 随机振动基础
3.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3.2 谱参数及其物理意义
3.3 最大值分布
3.4 地震动的随机过程描述
第二篇 工程地震
.第四章 震害与地震烈度
4.1 地震的宏观现象
4.2 地震烈度与地震烈度表
4.3 震害及几次地震实例
4.4 地震烈度的性质及其适用性
4.5 地震烈度分布
4.6 震烈度的衰减规律
4.7 场地条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的地震
5.1 中国的地震区和地震带
5.2 中国的地震历史
5.3 中国的地震活动性
5.4 中国的大地震与震害
第六章 地震动
6.1 地震动的量测
6.2 强地震动特性
6.3 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
6.4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
6.5 地震动的估计
6.6 人造地震动
第三篇 结构抗震理论
第七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7.1 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过程
7.2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与反应谱
7.3 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7.4 频域分析
7.5 结构随机地震反应
7.6 振型组合
7.7 竖向地震反应与p-△效应
7.8 阻尼理论
7.9 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
7.10 多维多点输入的地震反应
7.11 土结相互作用..
7.12 地震反应分析的实用性
第八章 土体地震反应与地基抗震
8.1 地基震害经验
8.2 土动力性能
8.3 砂土液化
8.4 地基地震反应
8.5 土坝与边坡的地震稳定性
8.6 桩基地震反应
第九章 结构与地基实际地震反应及其观测
9.1 几次近代大地震中结构反应的宏观经验
9.2 结构或地基地震反应记录及其分析
9.3 结构强震观测结果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 结构振动试验与结构动力性能
10.1 结构试验的目的
10.2 结构振动实验与抗震理论的关系
10.3 结构试验方法
10.4 材料动力性能
10.5 构件动力性能
10.6 结构动力性能
10.7 环境振动
10.8 结构破坏试验
10.9 结构识别
第十一章 基础隔震和能量耗散技术及结构振动控制概论
11.1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概况
11.2 规则型隔震房屋和桥梁的简化分析
11.3 叠层钢板橡胶支座的简化计算模型
11.4 结构减震消能技术概述
11.5 阻尼器的基本特性
11.6 装置附加阻尼器的结构抗震设计
11.7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原理和简化设计方法
11.8 主动控制概述
11.9 主动控制算法
11.10 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11.11 主动控制装置和工程应用
第四篇 工程抗震
第十二章 地震危险性、危害性分析和地震区划
12.1 地震危险性及危害性分析
12.2 地震活动性分析
12.3 地震危险性分析
12.4 结构易损性与地震危害性分析
12.5 地震区划
12.6 地震小区划
第十三章 抗震设计原则和构造措施
13.1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历史
13.2 抗震设防标准
13.3 抗震设计原则
13.4 各类工程抗震设计特点
13.5 抗震构造措施
第十四章 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14.1 抗震设计规范的一般情况
14.2 中、日、美三国抗震规范的沿革与现状
14.3 抗震设计规范一览表
14.4 现有抗震规范的对比分析
14.5 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趋势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人名译名表
附录三 地名及单位译名表
附录四 中英名词对照表及索引...2100433B
1980年,《世界地震工程》内部创刊,知网收录三期,曾用名《国外地震工程》。
1983年,该刊为双月刊。
1985年,《世界地震工程》正式创刊,为季刊。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