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用
微处理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评估,然后发布命令给减振器;在减振器中,电磁阀的作用是根据不断变化的路况、负载和驾驶条件,无限调节减振力。刹车俯冲和车身运动被大幅度降低,例如:在崎岖不平的路面、转弯或加速时的车身运动。而且,只要轻触一下按键,驾驶员就可以选择运动程序,这时,悬挂和减振器的刚性提高,动感更强。2100433B
门禁控制器分为单门和双门控制器,双门有两个电锁接口,单门有一个,还有三门等控制器但是不常用
电子锁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是电子钥匙式电子锁。这种电子锁的钥匙内藏电子电路存储密码,通过光、电和磁性等多种形式和主控电路联系。通过电子技术还可以将钥匙区分“主次”身份,即主钥匙及副钥匙,主钥匙可以打开车...
TCL是好牌子。智能开关插座用个几年绝没问题。电子镇流器非常好。而且照度.色温都控制得很好。我就用的TCL吸顶灯。完全可以和飞利浦.GE.Panasonic等媲美。支持国货。最近上海团 ??购网有活动...
电子设备的隔振技术及减振器选型
. . 电子设备的隔振技术及减振器选型 1、概述 电子设备受到的机械力的形式有多种,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振动和 冲击,它们引起的故障约占 80%。它们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强度破坏: 设备在某一激振频率下产生振幅很大的共振, 最终 振动加速度所引起的应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而破坏; 或者 由于冲击所产生的冲击应力超过设备的极限强度而破坏。 其二是疲劳 破坏:振动或冲击引起的应力虽远低于材料的强度, 但由于长时间振 动或多次冲击而产生的应力超过其疲劳极限,使材料发生疲劳损坏。 系统的振动特性受三个参数的影响,即质量、刚度和阻尼。对于电子 设备的振动和冲击隔离来说, 隔振系统的质量一般是指电子设备的质 量,而刚度和阻尼则由设备的支撑装置提供。在机械环境的作用下, 尤其是在舰船、坦克、越野车辆、飞机等运载工具中,设备及其内部 的电子器件、机械结构等都难以承受振动冲击的干扰。
机载电子设备机柜减振设计
主要对机载电子设备机柜的减振技术进行了阐述.首先明确减振设计的必要性,通过设计实践,并参考设备使用情况,总结了减振机柜的设计流程.参考减振理论和减振设计原则,详细描述减振器布局计算方法,定量的分析振动的功率谱密度曲线并给出振动能量的计算方法.减振设计流程可以作为指导军用机载电子设备的减振设计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本书为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主要介绍了结构在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减振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风荷载及结构风振响应分析、地震作用及结
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构状态方程及其最优控制、结构基础隔震技术与隔震装
置、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及特征、结构基础隔震设计、结构减振技术与减
振装置、结构消能减振设计、被动调频阻尼器及其结构减振设计、主动质量
阻尼器及结构主动控制和结构减振控制研究展望。
本书可用作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结构振动控制、力
学、机械、航空航天等有关工程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钎杆减振装置组成:
1-吸声材料;2-钢套;3-阻尼材料。
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1.2 抗风设计理论的发展
1.2.1 近地风研究现状
1.2.2 钝体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
1.2.3 结构风致振动研究进展
1.3 结构减振防灾新对策与抗震抗风新技术
1.4 结构隔震的概念及其隔震机理
1.5 结构减振控制的概念及其减振机理
1.6 结构抗震、隔震和减振控制的对比分析
第2章 风荷载及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2.1 风荷载的模拟
2.1.1 顺风向平均风荷载
2.1.2 顺风向脉动风荷栽
2.1.3 横风向脉动风荷载
2.2 结构脉动风振响应的频域分析
2.2.1 顺风向振动分析
2.2.2 横风向振动分析
2.3 结构振动响应的时域分析
第3章 地震作用及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3.1 地震波的选择
3.2 人造地震波的模拟
3.2.1 三角级数方法
3.2.2 ARMA模型仿真方法
3.2.3 地震动功率谱密度函数
3.3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3.3.1 时程分析方法
3.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第4章 结构状态方程及其最优控制
4.1 状态方程
4.1.1 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
4.1.2 多自由度体系状态方程
4.1.3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4.2 最优控制的变分法
4.2.1 变分法求解最优控制
4.2.2 黎卡提(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
第5章 结构基础隔震技术与隔震装置
5.1 基础隔震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5.2 基础隔震技术分类
5.2.1 橡胶垫基础隔震系统
5.2.2 滑移基础隔震系统
5.2.3 混合基础隔震系统
5.3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5.3.1 构造与分类
5.3.2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形状系数
5.3.3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竖向性能
5.3.4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水平性能
5.3.5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相关性能
第6章 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及特征
6.1 基础隔震结构分析
6.1.1 隔震层分析模型
6.1.2 隔震系统的参数
6.1.3 隔震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6.2 线性隔震系统动力反应及隔震层刚度和阻尼的确定
6.2.1 线性隔震系统的动力方程
6.2.2 隔震层刚度和阻尼的确定
6.3 双线性隔震系统地震反应
6.3.1 双线性隔震系统的动力分析
6.3.2 双线性隔震系统地震反应特征
6.4 并联基础隔震系统地震反应特征与隔震层参数的优选
6.4.1 并联基础隔震系统的动力模型
6.4.2 并联基础隔震系统地震反应的一般特征
6.4.3 并联基础隔震系统隔震层参数的优选
6.5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6.5.1 隔震层动力分析模型
6.5.2 滑移隔震系统动力分析模型
6.5.3 工程算例
第7章 结构基础隔震设计
7.1 基础隔震结构概念设计
7.2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7.3 基础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
7.3.1 等效侧力法
7.3.2 时程分析法
7.4 隔震层设计
7.4.1 隔震层的布置
7.4.2 隔震层受压承载力验算
7.4.3 隔震支座位移验算
7.4.4 隔震支座弹性恢复力和抗风装置验算
7.4.5 隔震结构抗倾覆验算
7.4.6 构造措施
7.5 上部结构设计
7.5.1 上部结构截面抗震验算
7.5.2 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7.5.3 上部结构的构造措施
7.6 下部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
7.7 橡胶垫基础隔震算例
第8章 结构减振技术与减振装置
8.1 结构减振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8.2 结构减振技术的分类
8.3 金属阻尼器
8.3.1 金属阻尼器的分类、构造及减震原理
8.3.2 金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8.3.3 安装有金属阻尼器结构的分析方法
8.3.4 工程应用
8.4 摩擦阻尼器
8.4.1 摩擦阻尼器的种类、构造及减震机理
8.4.2 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8.4.3 加入摩擦阻尼器结构的分析方法
8.4.4 工程应用
8.5 粘弹性阻尼器
8.5.1 粘弹性阻尼器的构造、性能与特点
8.5.2 粘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8.5.3 加入粘弹性阻尼器结构的分析方法
8.5.4 工程应用
8.6 粘滞流体阻尼器
8.6.1 粘滞流体材料的特性和耗能原理
8.6.2 粘滞流体阻尼器的构造、性能与特点
8.6.3 粘滞流体阻尼器的计算模型
8.6.4 加入粘滞流体阻尼器结构的分析方法
8.6.5 工程应用
8.7 粘滞阻尼墙
8.7.1 粘滞阻尼墙的构造及减振原理
8.7.2 粘滞阻尼墙的力学模型
8.7.3 粘滞阻尼墙的分析方法
8.7.4 工程应用
8.8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
8.8.1 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
8.8.2 形状记忆合金的本构模型
8.8.3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及其力学模型
8.8.4 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结构分析方法
8.9 磁流变阻尼器
8.9.1 磁流变体的力学性能
8.9.2 磁流变阻尼器的构造、性能与特点
8.9.3 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8.9.4 加入磁流变阻尼器结构的分析方法
第9章 结构消能减振设计
9.1 概述
9.1.1 结构消能减振机理
9.1.2 结构消能减振体系的分类
9.1.3 消能阻尼器的分类
9.2 结构消能减振的概念设计
9.2.1 消能减振结构的适用范围
9.2.2 消能减振结构的设防目标
9.2.3 消能减振结构的性能要求
9.2.4 消能减振装置的选择
9.2.5 消能减振装置参数的选择
9.2.6 消能减振装置的布置
9.3 消能减振结构的实用设计方法
9.3.1 粘滞流体阻尼器的振型分解方法
9.3.2 粘弹性阻尼器的振型分解方法
9.3.3 设计计算步骤
9.3.4 消能减振装置的连接节点要求
9.4 设计实例
9.4.1 软钢耗能支撑阻尼器的结构减振设计实例
9.4.2 粘弹性阻尼墙结构减振应用实例
9.4.3 线性粘滞流体阻尼器结构抗震设计实例
9.4.4 非线性粘滞流体阻尼器在结构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第10章 被动调频阻尼器及其结构减振设计
10.1 调频液体阻尼器及其结构分析
10.1.1 简介
10.1.2 调频液体阻尼器的减振原理.
10.1.3 调频液体阻尼器结构分析
10.1.4 南京电视塔TLD风振控制
10.2 调频质量阻尼器及其结构分析
10.2.1 简介
10.2.2 调频质量阻尼器的减振原理
10.2.3 结构分析
10.2.4 合肥电视塔风振和地震响应的TMD振动控制
10.3 被动调频减振设计
10.3.1 概念设计
10.3.2 实用设计方法
10.4 被动调频减振设计实例
10.4.1 TMD风振控制实例
10.4.2 北京太平桥大街人行过街天桥采用TMD系统的减振设计
第11章 主动质量阻尼器及结构主动控制
11.1 简介
11.2 AMD结构控制的减振原理
11.3 结构主动控制算法
11.3.1 线性最优控制算法
11.3.2 极点配置法
11.3.3 瞬时最优控制算法
11.3.4 独立模态空间控制算法
11.3.5 滑动模态控制算法
11.3.6 ■状态反馈控制算法
11.3.7 最优多项式控制
11.3.8 预测控制算法
11.4 时滞效应对结构主动控制的影响
11.5 AMD在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中的应用
11.5.1 风振控制方案的选择
11.5.2 主动控制模型
11.5.3 南京电视塔风振主动控制系统的实施
第12章 结构减振控制研究展望
12.1 概述
12.2 结构被动控制研究展望
12.3 主动控制研究展望
12.4 混合控制研究展望
12.5 半主动控制研究展望
12.6 智能控制研究展望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