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成果信息

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成果信息

成果登记号

19980062[08690]

项目名称

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一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

主要完成人

杨廷槐、吴其斌、施俊法、耿卫红、刘聚海

研究起始日期

1995-11-01

研究终止日期

1997-03-31

主题词

地质勘探;地质调查;仪器;研究现状;开发

任务来源

B

查看详情

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现场勘查光源

  • 品种:应急照明灯;系列:移动类;外形尺寸:170×215×110mm;光源种类:LED;产品重量:1.14kg;规格型号:JW7001;光源
  • 皇隆科级
  • 13%
  • 浙江皇隆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仪器

  • 1530×800×850(C-Frame结构,木制悬柜,12.7mm厚实芯理化板台面,配电,边缘加厚)
  • 13%
  • 东莞市佳合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仪器

  • 6000×800×850(C-Frame结构,木制悬柜,12.7mm厚实芯理化板台面,配电,边缘加厚)
  • 13%
  • 广州亨泰实验室设备实业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仪器

  • 4600×800×850(C-Frame结构,木制悬柜,12.7mm厚实芯理化板台面,配电,边缘加厚)
  • 13%
  • 广州亨泰实验室设备实业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仪器

  • 4600×800×850(C-Frame结构,木制悬柜,12.7mm厚实芯理化板台面,配电,边缘加厚)
  • 13%
  • 东莞市佳合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燃气抢修装备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广州市2010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提升架水过滤器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深圳公共住房发展成果

  • 烤漆字; 2、黑色小字:不干胶雕刻 3、不断完善住房制度:图尺寸900mm×1500mm,字体图案材质工艺详见图纸; 4、逐步加大建设规模:图尺寸900mm×1500mm,字体图案材质工艺详见
  • 1套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阶段成果

  • 视频 阶段成果
  • 120秒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简明技术发展史挂图

  • 8张,彩色,从古代技术到近代技术再到现代技术以及技术未来的展望.
  • 1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6-21
查看价格

发展历程

  • 视频 发展历程
  • 48秒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创新成果--技术创新应用

  • 发光字5厘进口亚克力宽:0.15m 高:0.15m
  • 11个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1-17
查看价格

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成果摘要

"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是地矿部"八五"软课题之一,其编号20。 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地质勘查仪器、装备发展趋势,摸清了我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计算机在地质中的应用五大方面)基本状况,密质勘查技术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仪器装备开发引进研制系统地剖析了地质勘查仪器装备发展的基本条件,即市场需求和物质条件;提出支持勘查技术的稳步扩大和发展的基本事实;高科技子、计算机等技术元、器件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发达国家持续强化科技政府行为,为地质勘查技术仪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从我国地、区域地质调查、环境监测、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五个地矿论了对勘查技术及其仪器的需求。阐明了当前地勘仪器需求的市场和我拓的一些可能任务。 综合分析国内外地质勘查技术及其仪器装备发性能后,明确指出我部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研制、更新的经费投入严地质勘查仪器配置和管理上的一些问题。 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地勘仪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的需求,对不同部类的仪器装备,讨论了仪器发展的有关策略;提出建立科研、生成单位与院校联合攻关的机制人才培养并重,充分发挥大型仪器使用效益的仪器装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器发展的措施建议。 2100433B

查看详情

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成果信息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成果信息文献

浅谈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 浅谈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

浅谈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

格式:pdf

大小:2.5MB

页数: 1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量逐渐增加,但从目前来看,矿产地质发展相对落后,加大对地质矿产勘查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工作实际,对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应用趋势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对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相关问题的探讨

格式:pdf

大小:2.5MB

页数: 2页

在矿产普查与勘探过程中,水工环地质资料是正确评价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质勘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环境电源监测仪器产业现状及对策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在品种、数量、性能、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全国大部分监测站的仪器装备技术含量很低,功能单一,稳定性和可靠性差,亟待更新换代。    有关专家认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将向两个方向分化,一类是大型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性企业,一类是一批极其专业化的中小型企业,主要擅长某类技术或精于某种产品或服务,其特点是规模小、人员专、富于经验。一大批生产企业迅速发展,开始改变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只靠进口仪器的现状。同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金融、市场中介实现沟通与互动,促进规模化生产企业和规模化市场的形成。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产品,技术水平一般,产品种类少,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这样使得监测频次低、采样误差大、监测数据不准确,不能及时反映排污状况,既影响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执法的严肃性,又易挫伤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如各种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对高温、高湿、高颗粒物含量等带来的测量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烟尘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极大地限制了烟尘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    研究开发能力较低,在线监测仪器的系统配套生产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质量的分析仪、专用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测系统多是国外引进的,因此国产仪器占有的份额很小。在我国国产仪器中,大气监测仪器的占有率在70%左右,水质监测仪器的占有率在60%左右,这些仪器大多是国际80年代的水平,不能适应实际需要;而污水处理厂需要的仪器仪表基本上仍靠进口。国外大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到企业销售总额的5~10%,我国好一点的企业也只有1%,而产品使用周期又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经营管理能力差,劳动生产率不高,趋同化倾向严重。究其原因,有关专家认为,一是大型国有企业运行机制问题,未发挥好骨干作用;二是小企业蜂拥而上,缺乏技术缺乏资金,低水平重复的较多,仪器的质量和性能均不能与国外进口仪器抗衡;三是研究院校与企业缺乏紧密合作机制,不能快速实现产业化;四是政府对开发研制环境科学仪器的投资和风险投资不足。    市场存在供求矛盾,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短缺,无法适应严格的环境管理需要。以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为例,根据目前的市场能力分析,预计我国“十五”期间的供给能力不足,部分系统尚需依赖进口。目前,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竞争无序化等问题,尤其技术性能不稳定、成套性水平低等问题而导致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    环境自动在线监测市场亟待拓展。据有关专家分析,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各地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仪器设备质量不够理想,服务不到位,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三是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当竞争导致市场无法健康发展,难以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四是企业对安装自动监测仪器存在阻力,缺乏法律支持。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仪器。    有关专家认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仪器应具有:价格便宜,维修费用低;能在较恶劣条件下使用;便于维护操作,智能型,抗干扰能力强。一些具有高智能化、高稳定性、高精度的监测仪器也是我国环保仪器的发展趋势。    要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发展趋势。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1、以目前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2、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环境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环境监测仪器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加大对环保工作急需的监测技术的科研投入,把环境监测技术的开发列入环境科研重点领域。借助国家各种扶持政策,推进环境监测仪器的产业化和技术升级。同时促进监测仪器科研与生产结合,鼓励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的成果转化。    利用市场调控手段,促进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的重新组合,逐步改变监测仪器生产技术薄弱、投资分散、低水平重复、市场竞争力低的状况,实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一批监测仪器生产的骨干企业。同时产品要从中低档向高档仪器设备上调整,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利用高新技术改组、改造和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设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加速国产化进程。应提倡在相近技术水平的情况下,首先采用我国国产监测仪器设备,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适当地提高我国国产仪器、设备的价格,提高利润空间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提高制造水平。对国外已有先进的成套技术的监测仪器,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关键技术,合资生产,再逐步实现国产化。    加大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运营市场化机制与资质认证认可制度,消除运营市场混乱带来的负面影响。适时完善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明确环境监测仪器发展方向,指导和规范环境监测仪器健康发展,避免企业的盲从。要建立一批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权威性的技术中介机构,对环境监测仪器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状况进行检测,并向社会公布。对用于执法监测的环境监测专用仪器实行“准入”制度。    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可比,应加强环境监测仪器标准的制定工作,将环境监测仪器标准纳入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与环境监测规范、环境分析、检测方法的制定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    加快制定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应法规,逐步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区域性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自动化网络系统。通过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建设的示范工程,带动我国自动化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的形成,扩大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    
查看详情

中国高能耗机械装备运行现状及节能对策研究内容简介

《中国高能耗机械装备运行现状及节能对策研究》是中国工程院“中国高能耗机械装备运行现状及节能对策研究”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汇编了项目综合报告和七个专业课题的研究报告。项目选取我国石油、煤炭、石化、钢铁、铝业、火电及工业锅炉七个行业,对高能耗机械装备概况、运行现状进行调研;从设计、制造、工艺、控制、操作、管理等多方面出发,围绕高能耗机械装备运行现状、能耗水平评价、节能潜力发掘、节能对策导向、节能技术创新和基于能效诊断的装备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研讨,分析了高能耗机械装备低效运行的诸方面原因,提出若干节能减排措施和政策建议。

查看详情

分析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对策

【学员问题】分析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对策?

【解答】一、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

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40%,石油消费仅次法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达50%以上。在土地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建筑用实心粘土砖每年要毁田12万亩。目前,能源的紧张形势在我国已十分严峻,可能会威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在资源如此紧张的形势下,住宅建筑能耗却占了全国能耗的32%.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的建筑基本上是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和,但90%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预测在未来的10年即到2020年,我国还将建成约200亿平方米建筑。如果再不采取节能措施、不推行建筑节能材料,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所消耗能源的三倍。据专家测算,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狠抓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并对已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性改造,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时(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能源紧张状况和污染压力必将大为缓解。但如果继续放任自流,错过当前这段大好机遇,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则将长期大大加重国家能源负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对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威胁。严峻的现实表明,国家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研究,以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法规,推而广之。

二、我国建筑节能的症结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为什么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究竟是什么阻碍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可归结以下几点:1.建筑节能意识薄弱。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建筑节能工作在创建人类和谐社会中是多么重要、多么紧迫,同时对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也缺乏深刻的了解。例如,人们在购房时,很多人不懂得也不关心建筑能耗的高低。这样,人这个主体没有了对房屋这个客体的节能需求,更没有对房屋节能性能的选择和监督,导致相当一部分缺乏社会责任,守法意识淡薄的开发商、供应商钻了空子,同时也逃避政府的监督。加之一些地区的主管部门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为追求“政绩”,只注重建筑数量和规模,放松或放弃了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2.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近年来,我国建设规模和总量增长比较快,但科技投入没能同步跟进,建筑的科技进步是滞后的,对建筑发展的贡献率一直不高;我们不少的所谓“创新”,实际上是在建筑的概念炒作和表皮包装上下了不少功夫,着力点没放在内在品质的提高上,甚至生搬硬套、东拼西凑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缺乏技术支撑,结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治标不治本。3.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完善。建筑节能涉及国家和政府多个部门,也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如设计标准、建筑材料、供水供电等。单靠哪一个部门都很难实施,应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牵头,加大协调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管体系,并组成强有力的政府权威的综合监管机构。

三、对建筑节能发展的思考

当前,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已迫在眉睫,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定,我们要抓住有利契机,把建筑节能工作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着手在节能观念、节能技术和节能政策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1.全面落实和体现科学发展观。推进建筑节能发展,其要义是在工程建设和产品使用中,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产业链条,统一各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节能观念。

1.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筑节能不是片面的节约,而是全面地提升建筑的基本品质。不要误以为建筑节能就要降低建筑标准和使用水平,防止简单地将节能建筑理解为“低标准”和“简易房”。开展建筑节能不能主张资源的过度占用与浪费,但也不是以降低综合性能和牺牲舒适度为代价来换取资源的节约,其最终产品必须是不仅质量优良,而且要充分体现和满足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造福人民,回归自然,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性化建筑。

1.2树立全面节约的观念。建筑节能工作不仅仅是能源的节省,而是在建筑这一宏观平台上,创造一种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树立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节约观念。

1.3树立全寿命成本的观念。建筑的全寿命成本,是指建筑从初期建造至运行使用直至建筑报废全过程所使用的综合成本。包括初期建造成本和消费期的消耗、维护运行成本。在漫长的消费过程中,运行成本是不可忽视的重大能源消耗。节能后的建筑并未提高综合成本,反而总体上降低了综合成本。

2.不断推进和加快技术创新。开展建筑节能,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技术创新,迅速提升建筑品质和性能,谋求可持续发展,杜绝和减少浪费。

2.1减少资源消耗。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建筑的建造和消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要选择节约资源的技术新路线,减少资源的耗用量,尽量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资源。

2.2提高材料性能。高性能的材料产品,是高效率利用资源的前提,建筑结构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围护结构要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防水、隔声、涂料、管道等专用功能性材料,都要具有相应的高性能。

2.3减轻环境污染。杜绝使用污染性材料,坚决有效的控制有害物质排放,并尽可能地利用清洁能源。

2.4延长生命周期。发挥材料潜能,延长使用年限,既可节省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又会减轻环境负荷。

2.5加大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和排放,使资源的投入和回收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最终废弃物。

3.建立健全法制标准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筑节能工作之所以进展缓慢,与法制体系的乏力和激励政策的缺位不无关系。当前,非常有必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推进建筑节能的产业政策。

3.1强制性地执行现有的法规和节能标准,并期待政府加快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逐步形成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起强有力的约束机制。3.2加快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大政府对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国家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建筑标识制度。3.3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力度,全面实现供热的量化、市场化和货币化。要像用水、用电一样实行谁用热谁付费,自主调节室温,按量计费的管理体制。

3.4建立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比如对节能建筑的收费和税收给予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手段与提高节能意识双管齐下,使全民认识到建筑节能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