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1.5MW电磁耦合调速型风机研发”、 “1.5MW高海拔风机研发”、“3MW液力变速型海上风机研发”、“3MW直驱型海上风机研发”等26项国家集团科研项目,并取得“1.5MW风机联合设计及产业化技术”、“潮间带1.5MW风机研发及产业化技术”、“风电场集控和远程监控开发和应用技术”、“3MW海机联合设计及产业化技术”、“MW级风轮叶片玻璃钢模具设计制造集成技术”、“电网友好型绿色风电机组研制及低电压穿越技术”等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及专有技术。实验目前已获得授权专利10项,申请专利16项,论文数十篇。
实验室通过整合国内科研人才资源,拓宽对外人才引进范围,构建了现有人才团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拥有固定研发人员72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其中资深高级专家4人,高级工程师12人,博士12人,硕士32人。实验室还加强了高层次人才建设,拥有两院院士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2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人,省部级一等奖5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提高实验室自主创新及风电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实验室以风电设备及控制技术研发为中心,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并重,凝练出4个研究方向。
1.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及仿真系统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电网友好型风机研究;仿真系统技术研究。
2.传动链抗疲劳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整机传动链系统载荷分析及轻量化设计;整机及关键部件疲劳分析及寿命预测技术;多轴疲劳模型和损失理论研究。
3.风轮叶片翼型及气动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叶片高效翼型及气动结构设计技术;大型叶片轻量化结构设计技术;叶片抗疲劳高阻尼材料应用关键技术。
4.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并网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风机智能控制策略和并网技术研究;风机有功/无功智能控制技术;风机低电压穿越功能实现技术;风机集中及远程监控技术。
高校部分: 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 说明:关于每个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目不好说,因为有实验室有合并组建和共建之说,不过已有详细说明;里面应该有少量错误,请注意。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 13 新型陶瓷与...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区别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偏重理论研究,工程中心偏重工程应用,两者严格来说不好比较。一般认为,同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含金量大于工程...
一列50节,一节60吨,一列载货3000吨,因此总体运费为555,291元,即五十五万五千二百九十一元。
实验室下分5个研究室、2个中心,实验及办公区域建设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实验设备投资约5800万元。实验室3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3台(套):用于力学性能实验包括HT9711动态疲劳材料试验机、HT-9726扭力试验机等6台(套),用于计量器具校验2台(套),用于全功率并网试验5台(套),用于电控系统试验3台(套),用于老化与振动试验2台(套),还有其他精密仪器如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A) Q800等6台(套)。
同时,实验室加强信息化建设,收藏各类专业图书千余册,订购国内风电期刊,购买了CNKI数据库及国外EI数据库等论文检索系统,为科研人员学习、研究提供便利。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搭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交流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交流机制,如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丹麦国家实验室(RISOE)、德国汉高公司、美国DOW化学、德国BASF、VOITH、英国GH、HRS、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加强以横向课题为载体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总之,实验室坚持对外开放路线,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术思想和研究项目的交流。2100433B
风电设备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日前,以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进行建设的“风电设备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风电设备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局和河北省科技厅主管,依托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以风电设备及控制技术研发为中心,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并重,以解决我国风电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主攻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组一致认为风电设备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确定并凝练了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及仿真技术、传动链抗疲劳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风轮叶片高效翼型及气动结构设计技术、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并网技术等四大研究方向。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建设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单位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根据自身的学术积累和研究特色,结合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的发展,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使应用基础研究与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服务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制定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并将实验室的基本研究目标确定为:通过在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及技术的研究,使实验室成为在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领域国内一流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基地,成为聚集和培养本领域优秀人才以及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和开放的基地,以继续发扬在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国内学术研究领先地位的优势,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面向相关行业的流体动力控制技术,为我国在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供前瞻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服务,并巩固实验室在国际同行中的先进水平地位,争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几年来,实验室瞄准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国际研究的动态和前沿课题,根据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对本领域的技术需求,围绕实验室的基本研究目标,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巩固和发展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流体动力、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的结合,重点开展了一批前沿性和与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交叉研究课题,如: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及减压装置、压缩空气动力汽车、大型机电系统集成、水下及深海液压、微机电系统、流体输送与计量等。这些新的研究课题已逐步成为实验室各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实验室目前及今后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电液控制
主要开展液压元件减振、降噪、密封、润滑、磨损等基础研究,以及水液压技术、电液节能控制、电液振动控制、多自由度电液控制等应用基础研究。研发高频大流量伺服阀、电液比例多路阀、电液比例压力-流量复合泵等基础电液控制元件,以及应用于大型工程施工设备、工程机械、舰船及潜艇、动力机械、试验设备、水下机电设备、能源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电液控制元件及系统。
(2)电子气动控制
主要开展气动噪声、气动管道特性、气动高速缓冲等基础研究,以及电子-气动比例/伺服控制、气动伺服机器人及气动平台、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及减压装置、压缩空气动力发动机等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新型气动元件及系统。
(3)应用流体力学
主要开展流体动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微流体力学、多相流和空化理论、涡结构及流场控制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流动可视化与流场仿真、流体振动及流动噪声控制、微流体器件与系统集成、流体输送与计量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研发高效节能的流体机械与装置、流体检测与计量仪器、以及低噪声液压元件。
(4)信号处理及计算机仿真
主要开展数字及图像信息处理、机电系统建模及控制、机电系统振动控制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传感器与测量系统、机电液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研发高性能信号处理器、振动控制器、网络化仪表、以及机电液系统仿真软件。
(5)机电系统集成及智能化
主要开展机电系统与装备的集成、制造及智能化等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深海机电装备、大型航空结构件制造、IC装备与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微机电系统、人机一体化和服务机器人等。
1985年12月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开放实验室,1989年进入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系列,1995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7年4月和2003年2月通过国家评估。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为路甬祥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陈鹰教授,副主任是居冰峰教授、刘昊副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副主任谭建荣院士和王祖温教授。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精干、多学科的科研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7名,客座人员18名,分别属于流体传动及控制、机械电子工程、应用流体力学、信号处理及检测等专业。固定人员中,院士1人,教授39人(其中博导34人),副教授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近300名。 实验室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发展和为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服务为己任,以"一流的人才梯队,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成果转化"为奋斗目标,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实验室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提供了本领域国内一流的研究条件。一批新的实验装置正在建设之中。在不断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实验室还着眼于满足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将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应用于能源、交通、海洋、冶金等重要领域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上也有广泛的影响。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10名获奖单位):名称略
●国家发明二等奖:电液比例二通型流量控制阀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优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甚低频标准振动测试系统
电液比例节能型液压电梯液压速度控制技术
低比转速高扬程高速离心泵的理论设计与工业化应用
●国家发明三等奖:新原理电液比例压力控制阀
●省部级科技发明奖一等奖3项
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0项
●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3项
●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26项
●其它科技奖项8项
获奖成果
项目名称 | 获奖种类 | 颁奖单位 | 获奖时间 |
名称略 |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10名获奖单位) | 国务院 | 2008 |
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优化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7 |
甚低频标准振动测试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7 |
深海热液探测技术 | 国家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发明类)一等奖 | 国家教育部 | 2007 |
深海海底科学考察的作业技术体系 | 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 浙江省 | 2006 |
开关液压源及基于该原理的深海水压型能量供给系统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 机械工程学会 | 2006 |
多相与非牛顿流若干问题的研究及应用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浙江省 | 2006 |
甚低频标准振动测试系统 |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地震局 | 2006 |
流体振动流量计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其产品的系列化开发 | 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一等奖 | 教育部 | 2005 |
深海电视抓斗技术研究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获奖单位) | 教育部 | 2005 |
智能化电液控制铜电解阳极自动生产线的开发 | 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获奖单位) | 云南省 | 2005 |
旋进旋涡流量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引射离心泵的理论设计与工业化应用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基于工艺流程的注塑机变频容积式节能控制装置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流场拟序结构产生和演变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新型微机电梯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4 |
电液比例节能型液压电梯液压速度控制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3 |
挖泥船电液及自动控制系统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3 |
全方位目标自动跟踪一体化智能球形摄像机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3 |
π桥液阻网络理论与π桥溢流阀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湖南省 | 2003 |
略 | 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 国防部 | 2003 |
小流量高扬程泵 | 浙江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2 |
液压电梯及其电液控制系统 | 浙江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 浙江省 | 2001 |
柔性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 | 北京市科技进步 三等奖 | 北京市 | 2001 |
汽车非线性乘坐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 | 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 天津市 | 2001 |
低比转速高扬程高速离心泵的理论设计与工业化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0 |
基于电液比例技术和PLC功能扩展技术的水轮机调速系统 |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教育部 | 2000 |
30吨恒加载全自动水泥压力试验机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0 |
多相流无轴封式砂浆离心泵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2000 |
基于内嵌结构的彩色中长图无纸记录仪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2000 |
拖曳线列阵声纳绞车液压动力装置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1999 |
系列低比转速高速离心泵研制与应用 |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教育部 | 1999 |
叶轮机械的气固两相流基础 | 国家机械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机械局 | 1999 |
GSB低比转速高速复合叶轮离心泵 |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 | 1998 |
城市煤气负荷预报及优化调度系统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8 |
气固两相流风机研究开发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8 |
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扩展性接口技术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8 |
电液控制液压剁锉机 |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教育部 | 1997 |
液压电梯电液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教委 | 1995 |
微机控制电子液压万能试验机 | 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机械工业部 | 1994 |
侧置式液压观光及载货电梯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4 |
塑料注射机CAD软件 | 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 | 浙江省 | 1993 |
机电液一体化元件机系统CAD集成软件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国家教委 | 1992 |
单级脸颊电液伺服/比例流量阀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国家教委 | 1992 |
电液比例新技术 | 工业应用奖三等奖 | 天津市政府 | 1990 |
BJ-H16型三通比例减压阀基型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0 |
直动式电气比例节流阀基型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 | 1990 |
新原理电液比例压力控制阀 |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 1989 |
油压机冲裁缓冲装置 | 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8 |
SDTH液压元件稳动态特性CAD系统 | 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8 |
电反馈电液比例压力流量复合控制泵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 | 1988 |
电液比例二通型流量控制阀 | 国家发明二等奖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 1988 |
中空成型机的电液比例环壁厚控制器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消振式蓄能器基型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电液比例测量反馈元器件 | 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 浙江省 | 1987 |
DC-F400高频电液伺服阀 | 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注塑机电液比例控制系统 | 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微小流量液压元件及其应用系统开发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科委 | 1987 |
液压管道动态过程的基础研究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国家教委 | 1987 |
液压系统动态稳态仿真软件包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7 |
液压元件及系统静动态仿真软件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 | 1986 |
63BCY14-1B电液比例变量柱塞泵基型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5 |
六自由度关节式液压伺服机械手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5 |
电液比例控制新技术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国家教委 | 1985 |
电液比例控制新技术 |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 机械工业部 | 1983 |
新原理比例溢流阀基型开发研究 |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3 |
34B-H/63-B电液比例方向阀基型 |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3 |
自行车液压刹车 |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2 |
电液比例控制新技术开发研究 | 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2 |
电液控制摆动马达 |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 浙江省政府 | 1982 |
YBPD的-16中高压恒压式变量叶片泵 | 科技奖 | 江苏省政府 | 1980 |
八一钻机电液控制系统 | 科技成果二等奖 | 浙江省委省革委会 | 1979 |
气液伺服阀 | 科技奖 | 全国科技大会 | 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