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从平流层顶到约85公里(中间层顶)之间的区域。中间层的气温是随高度增大而递减的,在中间层顶,温度降至最低,约190K。在此层内,O2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大气加热,CO2红外辐射冷却则使大气降温,这两方面的作用决定了温度的垂直结构。此外,行星波、内重力波(包括大气潮汐)和湍流热传导等动力加热,在极光带附近还有高能粒子沉降加热,对气温也有一些影响。同平流层一样,中间层内在北半球夏季盛行东风,冬季为西风,最大风速在中纬地区60公里高度附近达 100米/秒。在中间层内,大气中某些成分发生分解、电离、复合及其他各种光化反应,发生各种发光现象,如气辉和极光。平流层和中间层合起来,又称中层大气。
中间层顶以上为热层。从热层底部向上,大气温度迅速增加。其原因是这里的大气几乎吸收了波长短于 1750埃的全部太阳紫外辐射,而辐射冷却源(H2O、CO2)已极少了。确定热层内温度垂直分布时,还必须考虑气辉的能量辐射损失和热层底部大气中氧原子的红外辐射的冷却作用。其他的热源还有电离层电流(包括极区电急流)的焦耳加热,低层大气通过各种波动向上输运的能量,及磁层向下输运的能量。在极区,太阳粒子辐射的加热,可超过紫外辐射的作用。因此,热层内的热量收支十分复杂。
由于太阳远紫外辐射随太阳活动的变化较大,故热层温度结构也受太阳活动的支配,而且有明显的昼夜变化。温度梯度消失的高度称为热层顶,其高度约在300~500公里之间,但它随太阳活动有很大变化,很难确切地指出这一高度的位置。
热层顶以上为外逸层或外层大气,其温度常高于1000K。由于其间气体分子的自由程大,热传导快,可以近似地认为这里的大气是等温的。外层大气极稀薄,粒子间相互碰撞可以忽略,已不能再把它看作是连续流体,而只是一个个自由运动粒子的组合体。在地球引力场中,中性粒子的运动轨迹是圆锥曲线,其中速度较大的粒子,有可能摆脱引力而飞离地球。外层中,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这些粒子能散射太阳的某些紫外波段辐射,从而形成了包围地球的暗淡紫外辉光,称为地冕。在外层的较高处,电离的氢原子成为主要成分的区域,称为质子层。1万公里以上,又有内、外辐射带,在这些区域内,必须考虑带电粒子在地磁场作用下的各种过程。
从地面到约90公里的空间,由于大气温度、气压、数密度的不均匀分布所产生的对流、湍流等混合作用,使得大气各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保持不变,称为均匀层。均匀层大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克/摩尔,为常数,各成分的体积百分比如表: 非均匀层 约90公里以上,由于氧分子的光化分解,以及重力扩散作用,使大气成分的体积百分比随高度而变,平均分子量不再是常数,即为非均匀层。在约100公里或稍高处,大气的分子重力扩散与湍流混合强度达到同样量级,该高度被称为湍流层顶。湍流层顶以上,大气服从重力扩散平衡分布。
从60公里开始,一直到大气层的上界,都存在有电子、正离子和少量的负离子。在数百公里高度以下,根据电子密度随高度分布,通常分为D层、E层和F层(F层白天分为 F1层和F2层)。电离层有较大的昼夜、季节和纬度的变化。通常在夜间E层已很难观测到,而D层则完全消失(见电离层)。2100433B
高层大气结构是指高层大气特征参量的空间分布。地球大气按其基本特性可分为若干层,但地球大气本身是一个整体,各层是密切相关的,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且按照不同的特性,可以有不同的分层方法。比较常见的几种分层法是:①根据热状态的特征,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又称外逸层,或逃逸层);②根据大气成分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③根据大气的电离特征,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电离层又可细分为 D层、E层和F层。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不属于高层大气的范围,但由于高层大气与它们的特性密切相关,也为了便于对比研究。
对流层是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其范围从地面向上,在极区约10公里,在赤道地区可达15公里或更高。对流层上界称为对流层顶。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平均气温的递减率约为每公里6℃。
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向上至约50公里(称平流层顶)之间的区域。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增温是由于臭氧(O3)吸收太阳近紫外辐射对大气加热的结果。由于O3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大气加热,H2O、CO2、O3的红外辐射冷却使大气降温,两者相互作用所建立的热平衡,决定了平流层内的温度垂直分布情况。平流层内大气的垂直对流很弱,主要是水平气流,其平均速度达120公里/小时,就北半球而言,冬季为西风,夏季盛行东风。
臭氧层是平流层中的一个层次。大气中的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又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公里高度开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显著增加,其最大值在20~25公里之间,到50公里高度,臭氧的含量已较少。臭氧是平流层温度分布的决定因素。它对中间层的热状态也有一定的影响。
按0.00定义,然后对不同标高的构件进行设置相应的标高。 “能详细点吗?”这样的解答应该是可以了吧。也就是说你布置0.9标高位置的构件时,将它设置标高为“0.9”。
对于结构专业,提高地基承载力,解决结构抗倾覆等是最重要的。
先理解二次结构的概念就能判断高层有无二次结构了。二次结构是相对一次结构而言的。一次结构是指主体结构的承重构件部分。二次结构是在一次结构施工完毕以后才施工的,是相对于承重结构而言的,为非承重结构、维护结...
厂内培训——电气结构
厂内培训——电气结构
高层结构偏心率
按照《高钢规》 的计算公式, 偏心率确实只和本层质心和刚心间偏心值及本层侧刚与扭刚比 值有关。《超 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表二(不知你说的“高参表 "是否指此 表? )中 1b项中 确实规定了“偏心率大于 15%或相邻层质心偏差大于 15%”为一项不规则,个人认为并非有 误,只是规定无论是扭转位移比超过 1.2 还是偏心率超 15%都可认定为平面扭转不规则,一 个是从计算指标上衡量, 一个是从平面布置上去衡量, 前者只不过是后者的结果而已, 所以 可不重复计入超限项。倒是对“相邻层质心偏差大于 15%”与“楼层偏心率大于 15%”这两 项参数定为“或”的并列关系有些不是很认同, 个人认为相邻层质心偏差应该更接近于大底 盘偏置类指标, 用来定性结构竖向的不规则可能更为合适, 所以不应和扭转位移比及偏心率 成为并列指标。 也许是相邻层质心偏差也能够影响到结构的周期比一类
高层钢结构一般是指六层以上(或30m以上),主要采用型钢、钢板连接或焊接成构件,再经连接、焊接而成的结构体系。高层钢结构常用钢框架结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形式。后者在现代高层、超高层钢结构中应用较为广泛,事实上,它属于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高层钢结构一般是指六层以上(或30m以上),主要采用型钢、钢板连接或焊接成构件,再经连接、焊接而成的结构体系。高层钢结构常用钢框架结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形式。后者在现代高层、超高层钢结构中应用较为广泛,事实上,它属于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高层的概念是大于十层或高度大于28米,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是不采用砖混结构的。通常用异形柱框架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和大开间纯剪力墙结构,大部分属于第三种纯剪结构,抗震来说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从四川地震来看,倒的大部分是砖混,从都江堰航拍看,起码高层大都没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