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工程社会研究的现状及文献检索结果
1.3.1 国内外工程社会研究的现状
1.3.2 中外文献检索
1.4 本文对工程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的理解和限定
1.5 论文内容的安排和研究方法
1.5.1 论文内容的安排
1.5.2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三门峡工程规划和决策中的争论与解决
2.1 三门峡工程规划的曲折过程与决策
2.1.1 三门峡工程规划的曲折过程
2.1.2 三门峡工程的决策
2.2 《规划》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背景
2.2.1 《规划》的主要内容
2.2.2 《规划》的特点
2.2.3 《规划》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3 小结
第三章 三门峡工程设计中的争论与解决
3.1 三门峡工程的设计
3.1.1 三门峡工程的设计过程
3.1.2 三门峡工程没计的主要指标
3.2 关于三门峡工程设计的争论
3.2.1 应否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3.2.2 水库拦沙与排沙问题
3.2.3 水库综合利用的要求和运用的意见
3.2.4 对于以水土保持作为修筑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基础的评价
3.3 三门峡工程设计争论的解决
第四章 三门峡工程原建和改建中的争论与解决
4.1 三门峡工程的兴建
4.1.1 三门峡工程局的组建和人员组成
4.1.2 三门峡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4.1.3 三门峡工程的兴建
4.1.4 三门峡工程初期运用出现的问题
4.2 三门峡水库的第一次改建
4.2.1 关于三门峡水库第一次改建的争论与解决
4.2.2 三门峡水库的第一次改建及其运行效果
4.3 三门峡水库的第二次改建
4.3.1 三门峡水库的第二次改建的缘由及运用原则
4.3.2 三门峡水库的第二次改建方案的审定和实施
4.3.3 三门峡水库第二次改建方案的实施效果
第五章 三门峡工程的“存废”之争
5.1 三门峡工程的社会效应
5.1.1 三门峡工程的社会效益
5.1.2 三门峡工程的技术效益
5.1.3 三门峡工程的负面效应
5.2 三门峡工程的“存废”之争
5.2.1 潼关高程及其对渭河下游的影响
5.2.2 关于导致潼关高程升高原因的争论
……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2100433B
本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和决策、设计、原建、改建和运用过程中的争论和解决进行了梳理,旨在揭示该工程活动中技术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期加深对工程中社会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工程政策的制定和工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提供借鉴。
首先,通过对三门峡工程前期规划三起三落的曲折过程,以及苏联专家在规划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系统考证,明确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对解决关于三门峡工程规划和决策的争论所起的作用。
其次,介绍三门峡工程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关于三门峡工程的技术指标和功能的争论,指出争论背后的认识和社会原因,以及在解决争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三门峡工程建成运行初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一场关于三门峡工程改建的争论。工程运用的实践和争论导致各方对黄河的水沙运行规律、特征和工程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反思了《规划》报告和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错误。*终在以国务院领导出面协调各方意见,并以形成折中方案而平息了争论。
*后,三门峡工程经过运行方式的改变和两次成功改建后,在取得社会和工程技术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库区移民和生态环境问题等负面效应,这些正负效应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引起了各方对利益格局的重新思考,这是引发当前关于三门峡“存废”之争的主要原因。
反思三门峡工程中的上述争论及其解决机制,本文认为:工程是在技术提供可能性基础上的社会建构的过程与结果。
争议 水位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一道生死线 三门峡大坝从立项到建成至今的数十年里,围绕大坝的利弊,各方一直是争论不休。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黄河三门峡工程的经验教训2003年秋季渭河洪灾,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报刊竞相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和工程院院士、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呼吁:“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不再发电”。掀起了社会上对水利水...
黄河三门峡工程回顾与评价
黄河三门峡工程回顾与评价
三门峡水利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初探
三门峡水利工程从建设之初到如今已逾五十载,诸多问题层出不穷。水利工程方面的伦理问题在三门峡水利工程中尤为突出。本文将对这类问题作简要的初步探讨。
前言
上篇 理论研究
1 社会工程是新兴的综合性知识应用活动
一 如何理解社会工程的概念
二 社会工程活动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
三 社会工程是综合性知识应用的活动
四 社会工程思维的特点
五 对否认社会工程合理性存在的初步回应
2 社会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基本思想
一 问题提出的基本背景
二 社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基本思路
三 “规划”与“设计”是社会工程学的主要方法-
四 社会工程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五 社会工程理论的学科意义
六 社会工程研究的国内国际影响
3 社会的变结构特征与社会工程研究的意义
一 社会系统变结构状态的基本特征
二 社会结构变迁具有超越式演进的特征
三 社会工程研究对于社会变迁的意义
四 社会工程研究与社会变迁的基本模式
4 社会发展的协调范畴及其社会工程意义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
二 平衡转化论的局限性
三 协调是反映社会系统控制状态的范畴
5 社会工程问题的界定与分析
一 社会问题是社会工程活动的出发点
二 社会工程问题是引起社会问题的问题
三 社会工程问题界定的思想方法
四 社会工程问题的结构辨析
6 论社会工程决策的协调思路
一 协调分析是社会工程决策的基本要求
二 社会系统结构状况的研究是社会工程决策思维的基点
三 社会政策设计的直接目的是解除社会约束
四 社会工程决策研究中的协调思路
7 公共政策设计的逻辑和模式
一 公共政策问题的范畴和逻辑结构
二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
三 公共政策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决策树
四 决策树方法运用于公共政策决策的意义
8 政策分析与设计的一般方法
一 多重视角中的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
二 公共政策设计的工程特征
三 公共政策设计的综合集成方法
四 政策设计的工程学方法
9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想
一 社会工程与社会改革
二 社会改革的模式探索
三 社会改革的路径选择
四 社会改革的方法设计
五 社会改革的操作逻辑
下篇 应用研究
1 社会工程研究的一个重大主题——西部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模式研究
一 西部社会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二 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高位协调的规律
三 西部生态生产力发展的模式
2 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
一 海水西调与西北沙漠绿化
二 海水西调的大致线路
三 海水西调改造沙漠的主要科学原理
3 西部地区社会保险水平评价报告
一 社会保险水平评价的必要性
二 社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 西部地区社会保险水平的实证分析
4 我国高校收费与教育费用负担的政策分析
一 高校收费政策的依据分析
二 高校收费政策的历史分析
三 高校收费政策的公平性分析
四 高校收费政策的国际考察及借鉴
五 政策建议
5 西部社会城市化模式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二 西部城市化模式研究综述
三 西部地区社会结构现状及特点
四 西部城市化道路的创新模式——网格模式
五 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6 西部发展的环境污染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
一 西部跨越式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二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西部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
三 在西部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四 西部实施排污权交易面lI缶的问题及思路
五 关于在陕西渭河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7 陕西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二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三 政策选择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测分析
四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8 丹江口调水工程对陕西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主要观点及其论证
三 政策建议
9 榆林能源开发中生态补偿与政策设计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观点及其论证
四 政策建议
超价的名称和概念仍处于争论中。1984年,保罗·冯·拉居·施莱尔(Paul von Ragué Schleyer)根据这项争议提出用超配位这个新名称取代超价,因为新名称不包含对化学键形式的定义,前面的争论因此也可以被回避 。罗纳德·格莱斯皮(Ronald Gillespie)对上述概念提出批评,他以电子定域函数分析为基础,在2002年提出“超价分子和非超价分子(符合八隅体规则)中的化学键没有本质差别,因此没有理由再使用超价这个概念。”现代量子化学已经证实,对于有高电负性配体的超价分子(例如PF5),高电负性配体可以从中心原子拉走足够的电子云密度,使得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为8甚至更少。关于超价氟化物的事实与这个观点相符,例如与PF5类似的氢化物正膦(PH5)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分子。即使是离子键模型也与热化学计算符合得很好。它推测由PF3和F2形成PF4 F萢反应是放热的,有利于自发进行。类似的形成PH4 H琢是吸热的,因此PH5很不稳定。
《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收集了三门峡工程兴建、改建与管理运用的文章和近期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对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三门峡泥沙问题处理及对潼关高程的影响问题提出了各方面的意见。人选文章涵盖面较广,观点各异,可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三门峡工程的历史背景、现在和将来,从中能获得较系统的信息。许多作者为黄河研究工作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研究成果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
本书可作为从事水利科研、教学、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和高等学校师生的参考书籍,也可供关注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的广大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