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
《工程:发展的问题挑战和机遇》编著者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拓展公众和政策对于工程的认识及理解,强调其作为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作用;
推广工程的知识,特别是当前迫切需要关于工程的统计数据和指标(比如一个国家究竟需要并且已经拥有的工程师的类型及数量——这已经超出工本报告的研究范围);改革工程教育及其课程和教学方法,强调课程和教学方法与E程学科的相关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有效的创新,并将工程和技术应用于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减少贫困,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特别是目前急需的绿色工程和低碳技术。
序
中译本序
序言
前言
摘要
声明
致谢
报告概述
1 什么是工程
1.1 下程是什么,工程师做什么
1.2 下程师、技术专家与技术员
2 工程与人类发展
2.1 工程的历史;UNESCO与工程
2.1.1 工程简史
2.1.2 UNESCO与工程
2.2 工程、创新、社会与经济发展
2.3 工程、技术与社会
2.4 工程师与社会责任
2.4.1 关键问题
2.4.2 工程的社会责任
2.4.3 企业社会责任
3 工程:新的问题和挑战
3.1 工程: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测
3.2 新兴和未来的厂程领域
3.3 气候变化和未来的工程师
3.4 向人们传递下程的信息
3.5 第三个千年的厂程和技术
4 工程概览
4.1 工程指标——测量和度量
4.1.1 对科技数据和指标的需求
4.1.2 统计的困境:什么是工程?谁是工程师?
4.1.30ECD《弗拉斯卡蒂手册》关于研究和开发资源的测量
4.1.4 UNFSCO关于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统计与指标
4.1.50ECD/Eurostat《堪培拉手册》关于科技人力的储备和流动的测量
4.1.6 博士学位获得者职业的国际研究
4.1.7 教育和就业中的工程师统计数据和分析
4.1.8 工程指标——表格
4.2 工程的科学领域
4.2.1 土木工程
4.2.2 机械下程
4.2.3 电子电气工程
4.2.4 化学工程
4.2.5 环境工程
4.2.6 农业工程
4.2.7 医学工程
4.3 工程行业及其组织
4.3.1 工程行业组织简介
4.3.2 国际合作
4.3.3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WFEO)
4.3.4 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 CAETS)
4.3.5 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 FIDIC)
4.3.6 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 FEANI)
4.3.7 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 FEIAP)
4.3.8 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协会( AEESEAP)
5 世界各国的工程行业
6 工程与发展: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7 工程能力:教育、培训与流动
8 附录
后记
译后记2100433B
从造价管理层面,无论是从业务的侧重点上,还是从业务覆盖度上,与发达国家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目前的咨询企业的服务范围,还是多以标底编制和预结算审查为主,所谓的全过程一般企业有几个部门...
工程监理工作的依据是工程承包合同和监理合同。监理的职责就是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促使甲、乙双方签定的工程承包合同得到全面履行。建设工程监理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工程质量;进行安...
金砖会议给厦门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消费进一步升级、投资障碍减少、促进文娱产业。
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
概论今天的全球电力行业面临许多挑战。全球电力持续增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表现尤为突出。仅美国到2C30年电力消费预计将增加40%,由于总的发电量跟不上需求,企业利润率在降低,同时,传统化石电厂成本的70%都来自燃料成本,如今这一燃料价格却在暴涨。电力行业在全球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中也是一个重点。很多研究
共识之下,发展钢结构究竟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对各地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又有何启示?为此,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
学、政、商一致认为,发展钢结构,是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钢铁行业去库存、去产能的重要抓手,是建筑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共识之下,发展钢结构究竟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对各地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又有何启示?为此,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接受了专访。
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1956年出生,湖南南县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主持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与“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研究与开发项目50余项,是我国在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 发展钢结构让重钢劣势变优势
Q:最近很多上市的钢铁公司公告业绩亏损,您如何看钢铁去产能的形势?
周绪红:新世纪以来我国生产了70亿吨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2亿吨,当时国家还专门发行了两枚邮票纪念这一历史,以后,我们以每2年增加1亿吨的速度增长。2014年粗钢产量达8亿多吨,占全球49.5%。重钢现在的产能是800万吨,有效产能是400多万吨,这个量我认为立足重庆,辐射全国,是完全可以消化的,比如发展钢结构建筑,就是很好的路子。
Q:和大部分省市一样,重庆建筑采用钢结构比例只有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您是指这个对标下,重庆发展空间巨大?
周绪红: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重庆山地多,河流多,需要大量的桥梁,有重钢这样的大企业,这给钢结构的大量使用提供了条件。大力发展钢结构对于重庆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都有着重要意义。
Q:能否介绍一下重庆钢结构行业的情况?
周绪红:重庆现有钢结构企业41家,其中产值过亿的企业只有30家。201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50强中,重庆地区钢结构企业没有一家进榜。去年11月30日,重庆钢结构产业有限公司签约运营,拉开了我市钢铁和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大幕。在“十三五”期间,重庆要大力推广应用钢结构,从加大在大跨、高层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
Q:要推广开钢结构的应用,重庆目前还需要打通的地方在哪里?
周绪红:重庆有钢厂,这个是优势。之前谈到亏损是劣势,发展钢结构,就可以把这个劣势变为优势。首先就是要布局产业链;其次是要解决产业链上的问题,比如设计、制作、安装、装修这些环节的一些配套,当地能建大型的构件,辐射一定的半径内,对降低成本和完善产业链有很大帮助。重庆的优势行业汽车业就是这样搞的。
█ 通过落实供给侧改革来提高供给品质
Q: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当前产能过剩很严重吗?
周绪红:先打个比喻,过去我们吃不上饭的时候,只是追求吃上饭,现在吃上饭了,我们追求如何吃得更好。今天,我们讲去产能,不是不重视钢铁产业,而是把钢铁产能用到哪里合适的问题,这个需要讲适用性。以前我们材料讲究经济效益,现在讲究环境、生态等综合效应。
Q:为什么发展钢结构就能去产能呢?
周绪红:我们需要梳理一个逻辑,就是发展钢结构会消化产能,这是自然的结果,不是为了去产能而发展钢结构。钢结构的发展,是顺应绿色发展、技术进步、建筑换代等多方面趋势的自然结果。
Q:钢结构接盘去产能有什么优势?
周绪红:钢结构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装配式建筑的一个交叉点。政府强调去产能和发展绿色建筑,钢结构也将这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钢结构有经济循环特征,能够减少排放,可循环利用,便于装配,便于机械加工,所以说也是先进制造业和建筑行业的一个连接点。在去产能方面,钢结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Q: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质增效,提高供给品质,这个具体到钢铁业怎么理解?
周绪红:国家虽然钢铁产能过剩,但还是在进口优质钢材。很多人跑到国外去买电饭锅,其实那电饭锅所用的钢材是中国产的。中国的钢材出口到国外,国外利用较高的科技技术生产成产品然后再销往中国,赚取巨大利润,而钢铁生产的环境成本却留在了中国,因为钢材的冶炼过程和生产过程在国内完成的。所以说,提高供给品质相当重要。
Q:钢结构在提质增效方面该如何做?
周绪红:具体到钢结构来说,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成立钢结构发展联席协调机构,统筹钢铁、建筑、房地产、装备制造、建材行业发展,将发展钢结构作为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政策支持。其次,要通过关停并转等去产能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成度和企业竞争力,推动钢结构产业发展。
█ 发展钢结构要依靠创新驱动
Q: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您能否谈一谈钢结构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绪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首先要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个机制,从理论攻关、到技术研发,再到成果转化是顺畅的。其次是为创新提供保障。第三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Q:请您细致的解释一下。
周绪红:比如说技术创新,可以设立重点研发项目,解决体系研发、技术标准完善、设计标准化与工程化、关键材料、国内外标准转换与对接、技术与产品配套、工业化建造技术及应用示范等一些问题。比如,这方面,杭萧钢构在武汉搞的绿色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项目就不错。创新保障可以做的也很多,比如建立技术标准、软件、图集等大数据信息平台,设立技术研究与人才教育两方面专项资金,加大研发基地的建设力度,建立企业、学界、大众创客对接的互联网平台。人才培养主要是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培养管理、设计、制造、施工、监理、检测的技术与产业工人队伍。
█ 发挥区位优势,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Q: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钢铁业如何借势?
周绪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要两条腿走路,鼓励钢结构走出国门。我觉得,有必要成立国际钢材与钢结构技术标准协调委员会,建立中国与国际主要标准体系的转移和对接机制,制定有约束力的产品代换设计规范,为钢材和钢结构进入国际市场消除技术障碍。还要给予钢结构出口以政策倾斜,推进钢材与钢结构出口和产能转移,从而带动钢铁、建筑、房地产及装备、桥梁等相关产业“走出去”。
Q:具体可以怎样做?
周绪红: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接点上。要发挥区位优势,“特殊而独特的作用”,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承接海外工程,另一方面,为钢结构龙头企业产品出口提供配套服务。此外也要建设采购聚散、公共仓储、加工、供应配送、电子商务等一体化物流基地。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钢结构承担“去产能”
Q: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钢结构建筑,这里面有什么考量?
周绪红:这背后至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化解钢铁产能过剩。二是绿色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发展钢结构顺应了这一发展理念。钢结构改变了传统建造方式,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品质功能;其建造过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构材料可再生利用、建筑垃圾排放少,钢结构建筑本身还可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储备,大量采用钢结构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这样说,钢结构是实现绿色发展与钢铁去产能的重要连接点。
Q:“十二五”期间,我国钢结构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仅为5%-6%,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和桥梁结构中,钢结构所占比例还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什么?
周绪红:一个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量,钢结构的建造成本要高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的建造方式。企业更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只看每平米的造价多少。实际上,钢结构是施工装修一体化的,如果考虑其寿命成本,环境成本等,算下来也并不比传统的建造方式贵。另一个方面也需要转变观念,降低钢结构的应用成本。再就是产业化工人太少。钢结构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普通的劳动力是做不到的。然而,目前我国在产业化工人方面还不够强。这也制约了钢结构的发展。
Q:“十三五”期间,如何让钢结构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呢?
周绪红:我认为要力争在2020年钢结构用量占钢产量的比例达到15%~2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由钢结构产业大国走向钢结构产业强国的目标。对此,我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加强对钢结构宣传,树立正确的钢结构消费观;二是加强战略布局,发挥政府培育钢结构市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并加强监管;三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的要求;四是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完善钢结构全产业链;五是以钢结构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
拥有大数据是时代特征,解读大数据是时代任务,应用大数据是时代机遇。大数据作为一个时代、一项技术、一个挑战、一种文化,正在走进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必须理性认识大数据,准确把握其带来的机遇,科学应对其带来的挑战,用大智慧实现大数据的大价值。
理性认识大数据
信息技术革命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交融催生了大数据。大数据是经济社会、现实世界、管理决策的片断记录,蕴含着碎片化信息。
随着分析技术与计算技术的突破,解读这些碎片化信息成为可能,这是大数据成为一项新的高新技术、一类新的科研范式、一种新的决策方式乃至一种文化的原由。
大数据是指数量特别巨大、种类繁多、增长极快、价值稀疏的复杂数据,简而言之,是“大而复杂”的数据集。作为信息资产,大数据的价值需要运用全新的处理思维和解译技术来实现。
大数据具有大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实现基于数据的决策,助推管理革命;形成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支持基于数据的科学发现,减少对精确模型与假设的依赖,使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变得可能解决;形成高新科技的新领域,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行业深入发展,形成大数据产业;成为社会进步的新引擎,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大数据的价值主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大数据技术是基础性信息技术,它刻画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信息交换的内容特征,构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信息处理模式。因此,大数据从信息载体这一底层捕捉到了信息化的共性基础、未来发展与普适技术。这说明,大数据热潮的来临是一种必然,大数据技术不会是过眼云烟。
科学理解大数据的“大”。数据的积累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数据积累不够多时,没有人能读懂这些“碎片”背后的故事。但随着数据的积累,特别是超过某个临界值后,这些“碎片”整体所呈现的规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显现出来。
可以认为,这一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值是区分数据“大”与“不大”的标准。所以,大数据的“大”是相对的,是与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避免产生大数据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误读。
科学理解大数据的“复杂”。由于具有海量性、快变性、异构性和分布性等复杂特性,大数据技术是一项不断发展的技术,并非已经成熟。这当然并不妨碍运用现有大数据技术从现实的各种大数据中获得价值,但我们必须清楚:大数据的价值实现是无止境的,大数据理论、技术和产业将相伴而行。这是大数据发展的基本形态。
准确把握大机遇
大数据必将引领未来生活新变化、孕育社会发展新思路、开辟国家治理新途径、重塑国际战略新格局。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对大数据意义、价值与作用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那么,大数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机遇?目前来看,大数据至少能在管理创新、产业发展、科学发现、学科发展四个领域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管理创新机遇。管理和决策问题通常是难以建模的。如今,基于大数据和大数据技术,人们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实时分析,并帮助政府更好地对社会和经济运行作出反应。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梦寐以求的科学决策,实现科学决策具体化,从而推动管理理念、方式与方法的革命。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对国家政策进行预评估已成为可能。
产业发展机遇。大数据是解决众多国家重大现实问题的共性基础,能够为产业发展升级提供帮助。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底层性使得它很容易与其他行业、技术嫁接,从而形成以数据为资产、以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数据价值挖掘为创新要素的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可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绝好平台。应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可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科学发现机遇。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将显著拓展人们对客观世界洞察的深度和程序化探究问题的广度。随着数据积累和计算能力的提升,直接从大数据中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探究方式弥补了过去单纯依赖模型和假设解决问题方法论的不足,形成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基于数据的科学发现。运用新的范式,一些过去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现在变得可能解决。
学科发展机遇。大数据时代,数理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将彻底打破和革新学科领域,统计学面临革命,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重大改变。一种融合统计、计算、信息与数学的数据科学正在形成。“解读大数据是时代任务”的要求也将深刻改变和影响各门学科。这一改变势必对大学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将为大学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人才提供难得机遇。
科学应对大挑战
大数据为国家创新发展带来了大机遇,但要真正实现大数据的大价值,特别是将大数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科学基础的挑战。对大数据而言,分析才能出价值,关联才能出价值。传统用于分析关联数据的统计学方法以抽样数据为对象、以样本趋于无穷的极限分布为基础;而大数据所处理的对象是自然数据,既无明确的抽样机制,也不大可能存在稳定的极限分布。这样,传统分析数据的科学基础遭到动摇,必须重建统计学基础、计算基础与逻辑基础。
计算技术的挑战。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除了依赖解译数据自身的方法论,采取什么样的计算架构去存储,采取什么样的计算模式去支持快速查询与处理,采取什么样的程序语言和算法去完成计算、分析和挖掘,这些都面临技术上的挑战,必须革新计算模式和计算方法。
真伪性判定的挑战。大数据具有大价值是无疑的,但如果从大数据中产生结论、形成决策的方法论基础不坚实,直接运用大数据结论就可能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难免让大数据变成“大忽悠”。比如,国外一家企业发明的通过媒体、电商数据预测一个城市发生流感的大数据技术,近来就被科学家发现存在过分高估的情况,其原因正在于分析模型的偏差与统计科学基础的缺失。所以,真伪性判定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科学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大智慧。当前从政府层面看,应着力抓好以下5个方面:
抓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国家大数据战略让我们明确了发展与运用大数据是国家意志,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这个战略应由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布局等构成。国家应在战略上特别是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重点行业先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统筹规划、出台政策、扎实推进。
抓数据资源管理与国家数据资源库建设。在“人人都产生并希望拥有数据、人人都希望从数据中获益”的大背景下,必须强化数据是国家资源的意识,重视建立国家数据资源库。这样的建设,首先应作为一项国家工程,统一规划;其次应切实解决分级、分层、分行业建设与管理体制问题。当前,应特别注意大数据资源意识所诱发的行业数据保护以及数据资源流失与滥用问题,切实将大数据资源用于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建设。
抓行业引领与重点示范工程。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可从抓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入手。一些行业如电力、交通、金融服务、互联网、制造业等,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数据积累丰富,并且有专属性、共享相对容易等特点。率先推动这些行业运用大数据加快发展,有重要的带动性和示范性。另外,作为整体布局,在国家层面推动一批大数据应用工程也是重要和必要的。例如,推进、财政、投资监管等大数据应用工程,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抓共性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已是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所在与价值选择。谁为这样的大众热情负责?谁来保证各行各业大数据应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国家责任。担负这一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大数据科学基础的夯实和大数据关键技术的研发。我们不能再走“拿来主义”的老路,不能没有规划而任其自由发展。国家应组织力量,下大力气解决大数据应用的共性基础和关键技术突破。
抓大数据人才队伍培养。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升国家大数据运用能力,人才是第一位的。“懂数据、会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是当下国内外面临的共同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应发挥体制优势,迅速动员各高校、研究机构快速设立一批适应各层次需求的大数据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形成支撑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强大科学研究与应用人才队伍。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咨询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建筑业持续发展,工程造价咨询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认可。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年限较短,存在着多种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
所谓工程造价咨询,一般是指特定的组织或部门人员通过专业的技术、知识以及经验,为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提供智能信息咨询服务的行业。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程项目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工程造价的监督和控制要求不断提高,同时项目招标、融资及工程管理等内容愈加复杂,这些变化客观上推动了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已取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和建设单位意识到工程造价咨询的重要性。为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工程造价咨询的依赖程度持续提高。
然而,国内工程造价咨询业毕竟起步稍晚,面临问题较多。具体来说,现阶段工程造价咨询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统一性,基础管理不扎实,未能建立专业工程咨询业务运营与管理系统。
其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一般来说,工程造价咨询业从业人员须是复合型人才,兼具法律、管理、经济等专业知识。但整体来看,国内工程造价咨询业从业人员素质远未达到市场要求。
其三,有序竞争市场尚未形成。尽管近年来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迅速,且竞争日益激烈,但价格战、恶性竞争等现象屡禁不绝,部分地区还出现垄断,市场尚未形成有序竞争。
其四,业务范围有待扩张。目前,企业绝大多数业务局限于工程计算审查,项目评估、投资回收效益分析等业务涉足较小,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长期来看,工程造价咨询业还存在很大机遇,如“一带一路”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等。在新时期,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还需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实施相应对策,包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促进机构服务范围的扩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