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制订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类)》编写的,全书内容分为《工程力学(1)》和《工程力学(2)》两册。
《工程力学(2)》为材料力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与专题部分。基础部分包括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强度、弯曲刚度、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受力与变形等共9章;专题部分包括压杆的平衡稳定性与压杆设计、能量法、简单静不定问题、动载荷与疲劳强度概述等共4章。
全书在保持第1版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一般院校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反映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第一线最新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成果。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的材料力学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基础部分
第1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1-2 关于材料的基本假设
§1-3 弹性杆件的外力与内力
§1-4 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征
§1-5 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1-6 正应变与切应变
§1-7 线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1-8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2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2-1 工程中的轴向拉伸与压缩问题
§2-2 轴力与轴力图
§2-3 杆件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应力
§2-4 拉(压)杆的变形分析
§2-5 轴向载荷作用下杆件的应力与变形算例
§2-6 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2-7 拉伸和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2-8 常温、静载下材料的力学性能
§2-9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3章 扭转
§3-1 圆轴承受的外加力偶矩与所传递功率的关系
§3-2 扭矩与扭矩图
§3-3 切应力互等定理
§3-4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3-5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3-6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及刚度条件
§3-7 连接件的工程假定计算
§3-8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4章 弯曲内力
§4-1 弯曲问题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实例
§4-2 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
§4-3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4-4 剪力图与弯矩图
§4-5 弯矩、剪力与载荷集度之间的关系
§4-6 刚架的内力
§4-7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5章 弯曲强度
§5-1 与应力分析相关的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5-2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5-3 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的应用与推广
§5-4 平面弯曲正应力公式应用举例
*§5-5 薄壁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计算公式与推广
§5-6 梁的强度计算
§5-7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6章 弯曲刚度
§6-1 弯曲变形与位移的基本概念
§6-2 积分法计算梁的变形
§6-3 工程中计算梁位移的叠加法
§6-4 梁的刚度条件
§6-5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7章 应力状态分析
§7-1 一点处的应力状态概述
§7-2 平面应力状态任意方向面上的应力
§7-3 主应力、主方向与面内最大切应力
§7-4 分析应力状态的应力圆方法
§7-5 三向应力状态的特例分析
§7-6 一般应力状态下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7-7 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7-8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8章 强度理论
§8-1 建立复杂应力状态下强度条件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8-2 关于断裂的强度理论
§8-3 关于屈服的强度理论
§8-4 强度理论的应用
§8-5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9章 组合受力与变形
§9-1 斜弯曲
§9-2 弯曲与拉伸或压缩同时作用时的强度计算
§9-3 圆轴承受弯曲与扭转共同作用时的强度计算
§9-4 结论与讨论
习题
专题部分
第10章 压杆的平衡稳定性与压杆设计
§10-1 弹性体平衡状态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10-2 确定临界载荷的平衡方法
§10-3 长细比与压杆分类
*§10-4 弹性屈曲的试验验证
§10-5 压杆稳定性设计的安全因数法
§10-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1章 能量法
§11-1 基本概念
*§11-2 互等定理
§11-3 虚位移原理与内力虚功
§11-4 莫尔方法
§11-5 计算直杆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11-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2章 简单静不定问题
§12-1 静不定问题的概念与方法
§12-2 简单静不定问题
§12-3 力法与正则方程
§12-4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在求解静不定问题中的应用
§12-5 空间静不定结构的特殊情形
§12-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13章 动载荷与疲劳强度概述
§13-1 等加速度直线运动构件的动应力分析
§13-2 旋转构件的受力分析与动应力计算
§13-3 弹性杆件上的冲击载荷与冲击应力计算
§13-4 疲劳强度概述
§13-5 疲劳极限与应力-寿命曲线
§13-6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13-7 基于无限寿命的疲劳强度设计方法
§13-8 基于累积损伤概念的有限寿命估算
§13-9 结论与讨论
习题
习题答案
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 型钢规格表
主编简介 2100433B
通常在学校图书馆里书架上都有!过来人...
工程力学与 结构力学 有什么区别 结构力学是 属于 工程力学的吗??
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工程科学中,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在理论工作上,有时要用微观的方法得出宏观的物理性质。工程给力学提出问题,力学的研究成果改...
有一本书,是专门的课后答案。工程力学习题全解(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工程力学)配套)。下载的没有找到,可以在网上买本二手的就行。
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范钦珊主编第2章力系的简化
1 eBook 工程力学 (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 习题详细解答 (教师用书 ) (第2章) 范钦珊 唐静静 2006-12-18 2 习题 2-2图 第 2章 力系的简化 2-1 由作用线处于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 F和 2F所组成平行力系如图所示。二力作用 线之间的距离为 d。试问:这一力系向哪一点简化,所得结果只有合力,而没有合力偶;确 定这一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说明这一合力矢量属于哪一类矢量。 解:由习题 2-1 解图,假设力系向 C 点简化所得结果只有合力, 而没有合力偶, 于是, 有 ∑ = 0)(FCM , 02)( =?++- xFxdF , dx =∴ , FFFF =-=∴ 2R , 方向如图示。合力矢量属于滑动矢量。 2-2 已知一平面力系对 A(3,0),B(0,4)和 C(-4.5,2)三点的主矩分别为: MA、MB 和 MC。若已知: MA=20 kN
工程力学--静力学第4版第五章习题答案
精品文档 . 第五章习题 5-1 重为 W=100N,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 f=0.3 ,(a)问当水平力 P=10N时,物体 受多大的摩擦力,( b)当 P=30N时,物体受多大的摩擦力?( c)当 P=50N时,物体受 多大的摩擦力? 5-2 判断下列图中两物体能否平衡 ?并问这两个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已 知: (a)物体重W =1000N,拉力 P=200N,f=0.3 ; (b)物体重W =200N,拉力 P=500N,f=0.3 。 5-3 重为W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角为ρ,且α>ρ。 如在物体上作用一力Q,此力与斜面平行。试求能使物体保持平衡的力 Qde 最大值和最 小值。 5-4 在轴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为 m=-1000N.m,有一半径为 r=25cm的制动轮装在 轴上,制动轮与制动块间的摩擦因数 f=0.25 。试问制动时,制动块对
《工程力学(第2分册)》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而成的。《工程力学(第2分册)》在编写、修订时精选传统内容,力求讲清概念和公式,理论推导从简或略去,重视宏观分析,注重工程应用。《工程力学(第2分册)》采用模块式和贯通式相结合的方式编写。
全书分为两分册。一分册内容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刚体静力分析基础、平面力系、空间力系与重心、弹性变形体静力分析基础、杆件的内力分析、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复杂应力状态下杆件的强度计算、杆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压杆稳定、运动力学基础、动载荷与交变应力。第二分册含有结构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计算、超静定结构计算、矩阵位移法、结构计算的其他问题。每章后有思考题和习题,并附习题答案。本册为第二分册。
《工程力学(第2分册)》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和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近机、近土各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6个年头,这期间很多高校都选用它作为“工程力学”课程教材。著者藉本书再版之际感谢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业余读者对本书的厚爱。
最近几年,著者一方面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藉到全国各地讲学之机,对我国高等学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状况和对“工程力学”教材的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征求了全国很多高校从事基础力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学习“工程力学”课程的同学,关于“工程力学”教材使用和修改的意见。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编写新时期“工程力学”教材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就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下大力气压缩教材篇幅,同时进行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与电子书等在内的教学资源一体化的设计,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
新世纪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教材,我们将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不断提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质量为己任,不断地从理念、内容、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对“工程力学”教材加以修订,使之日臻完善。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制订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广大读者的意见,本书第2版在内容与体系方面作了如下调整:
(1) 引入大量工程实例,突出从“工程构件与结构”到“力学模型”和相应的力学分析;以及从“力学模型”与理论分析成果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力图在提高读者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的同时,提高读者的工程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新增“简单的静不定问题”一章,将原来分散在各章的静不定问题都归纳到这一章里。
(3) 更新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第2版除课程概论外,分为三篇,共3章。第一篇为静力学,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共3章。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概述、杆件的内力分析与内力图、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以及强度和刚度设计、弯曲强度问题、弯曲刚度问题、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压杆的稳定性分析与稳定性设计共8章。第三篇为专题概述,包括: 简单的静不定问题、动载荷与疲劳强度概述共2章。所需学时约为66~76。本书由范钦珊主编,唐静静、刘荣梅、范钦珊编著,唐静静和刘荣梅分别是2006年和2004年全国青年力学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获得者,两位年轻老师的加盟,一方面有利于在新版教材中反映教学第一线的要求与教学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
本书初稿是著者2010年6-8月间在加拿大多伦多休假期间完成的。衷心感谢旅居加拿大的赵渊先生和范心明女士为著者提供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衷心希望关爱本书的广大读者继续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
范钦珊2011年1月11日 于南京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6个年头,这期间很多高校都选用它作为“工程力学”课程教材。著者藉本书再版之际感谢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业余读者对本书的厚爱。
最近几年,著者一方面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藉到全国各地讲学之机,对我国高等学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状况和对“工程力学”教材的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征求了全国很多高校从事基础力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学习“工程力学”课程的同学,关于“工程力学”教材使用和修改的意见。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编写新时期“工程力学”教材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就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下大力气压缩教材篇幅,同时进行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与电子书等在内的教学资源一体化的设计,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
新世纪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教材,我们将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不断提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质量为己任,不断地从理念、内容、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对“工程力学”教材加以修订,使之日臻完善。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制订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广大读者的意见,本书第2版在内容与体系方面作了如下调整:
(1) 引入大量工程实例,突出从“工程构件与结构”到“力学模型”和相应的力学分析;以及从“力学模型”与理论分析成果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力图在提高读者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的同时,提高读者的工程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新增“简单的静不定问题”一章,将原来分散在各章的静不定问题都归纳到这一章里。
(3) 更新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第2版除课程概论外,分为三篇,共3章。第一篇为静力学,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共3章。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概述、杆件的内力分析与内力图、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以及强度和刚度设计、弯曲强度问题、弯曲刚度问题、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压杆的稳定性分析与稳定性设计共8章。第三篇为专题概述,包括: 简单的静不定问题、动载荷与疲劳强度概述共2章。所需学时约为66~76。本书由范钦珊主编,唐静静、刘荣梅、范钦珊编著,唐静静和刘荣梅分别是2006年和2004年全国青年力学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获得者,两位年轻老师的加盟,一方面有利于在新版教材中反映教学第一线的要求与教学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
本书初稿是著者2010年6-8月间在加拿大多伦多休假期间完成的。衷心感谢旅居加拿大的赵渊先生和范心明女士为著者提供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衷心希望关爱本书的广大读者继续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
范钦珊2011年1月11日 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