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古代水利工程

在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实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人类修建水利工程就是一项伟大的科学,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我国人口众多,因而自古重农,举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基本信息

古代水利工程典型代表

灵渠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漓水源于广西兴安西北,与源于广西东北兴安海阳山之湘江相距不远,分水岭炮台山很低。秦始皇略取百粤,乃命史禄开筑湘水使通漓水,称为“灵渠”,故有“湘漓同源”之说。灵渠乃贯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间重要水上交通孔道,今名“兴安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在近代铁公路未建设起来以前,灵渠是沟通中国南方与北方内河航运的孔道。如由广州乘船出发,溯珠江而上,经漓水,穿灵渠,沿湘江而下,接长江,转京杭大运河直上北行,最后可达北京。灵渠水位高出湘江,开凿工程极为艰巨,并利用“陡门”闸水,以通船运,使原属殊途的湘漓二水,连通一气,其所用的原理,与近世著名的巴拿马运河(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完全相同,不过却早了二千余年。灵渠除航运外,亦有灌溉之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较少人知的一项瑰宝。

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前后历经二千二百多年,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宝,有防洪、灌溉及航运三利。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经营都江堰,不竭不休,使都江堰久而愈振,生机蓬勃,滴滴点点,润泽天府。都江堰不仅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典范。

都江堰在四川成都西侧灌县境内。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领有蜀地。秦昭王在位后期( 公元前276~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公元前四世纪时人)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使成都平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内江乃傍玉垒山脚人工开凿之渠道,由凿开坚硬岩石所成“宝瓶口”引水,以供航运灌溉之用。宝瓶口上游内外江之间则有“飞沙堰”,可以将拦阻在宝瓶口外的过量洪水和沙石泄入外江。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之间,乃由岷江、沱江及其它河流冲积而成。都江堰的建成,使外江成为洪水和沙石的排泄信道,使内江水系范围内的政经中心成都不仅解除了旱涝之害,同时又引进水源,满足了灌溉、通航和漂木的需求,是古代一个综合水资源开发最成功的典范。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南北朝《益州记》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时人称为“天府”。如今我们仍称四川为天府之国,那么都江堰恰是天府中的一道“银河”。

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由多条运河组而成,可由南方的杭州北上直通北平,全长174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大运河。

地之南北距离为“运”,《国语》“越上”“句践之地,…广运百里”,注“东西为广,南北为运”,所以大运河是以人工沟渠连通天然水系,结合人力与自然条件修凿的一条南北向巨大输运航道。大运河北起北平,南迄杭州,纵贯冀、鲁、苏、浙,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0公里。开山凿渠,引水通漕,贯通南北,有灌溉通运两利。大运河亦称京杭运河,其历史可上溯春秋末吴王夫差(公元前495至前476在位)始凿“邗沟”(公元前486年)沟通。2100433B

查看详情

古代水利工程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水利护壁V形桩(PFV)

  • 预制构件:PFV-1000-A,板高500mm,壁厚 27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58.8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水利护壁C形桩(PFC)

  • 预制构件:PFC-500-A,板高250mm,壁厚10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水利护壁C形桩(PFC)

  • 预制构件:PFC-700-A,板高350mm,壁厚 13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水利护壁C形桩(PFC)

  • 预制构件:PFC-1000-E,板高500mm,壁厚 13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58.8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水利护壁V形桩(PFV)

  • 预制构件:PFV-800-A,板高400mm,壁厚 20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拦污栅(格栅)、闸板---水利工程

  • 具体见图纸
  • 4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6-22
查看价格

天津市水利工程人工费单价

  • 天津水利工程定额人工
  • 50131工日
  • 2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7-17
查看价格

麻筋保防冲垫厚1.5-2.5mm(水利工程)

  • 厚1.5-2.5mm
  • 43900m²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4-10-11
查看价格

水利工程对象空间拓扑关系构建

  • 详见附件
  • 1套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5-19
查看价格

水利工程碳钢平面闸门

  • 3000×3000、4000×3000
  • 6个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10-29
查看价格

古代水利工程水利工程

优势

我国古代有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很高,说明当时掌握的水文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如三国时期蜀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办和对都江堰的修缮。诸葛亮指出:“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所以国家专置管理堤堰的“堰官”,负责维护都江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

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古代帝王重视水利工程

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东方和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中国历史上还留下了不少高层领导(皇帝)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佳话。

西汉武帝亲往黄河工地视察,命令随行将军、大臣负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动。

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清代康熙帝亲自研究水利学和测量学,为组织治理黄河和永定河,还曾六次南巡,到治河工地勘察。

中国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古代开挖的运河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古代对黄河的治理

(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

查看详情

古代水利工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古代水利工程文献

从通济堰看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利用 从通济堰看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利用

从通济堰看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利用

格式:pdf

大小:568KB

页数: 3页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兴国必先兴水。楚国之兴,有赖于孙叔敖修芍陂,秦国之兴有赖于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三大工程……"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于人类历史长河中,至今仍启迪着我们这个时代并为这个时代所载承。

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分析 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分析

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分析

格式:pdf

大小:568KB

页数: 4页

近年,作为一种能够延续水利建设文脉、能够为现代水利建设提供借鉴且仍在发挥效益的文化遗产,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逐渐得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主要依据各地提交的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函调调查表,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等,对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的保存、利用与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今后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启迪。

古代水利工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简介

内容介绍

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的《古代水利工程》水利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智慧善良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京抗大运河等。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非常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益处,而且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水利工程》适合大众阅读。

查看详情

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发展史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工环地质工作(1949年以前)

第一节 古代水利工程与古井

第二节 温泉水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工环地质工作(1949~1957年)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第二节 水文地质

第三节 工程地质

第三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水工环地质工作(1958~1965年)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第二节 水文地质

第三节 工程地质

第四节 地热地质

第五节 地下水动态监测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水工环地质工作(1966~1976年)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第二节 水文地质

第三节 工程地质

第四节 环境地质

第五节 地质灾害

第六节 地热地质

第七节 地下水动态监测

第五章 历史性转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水工环地质工作(1977~2005年)

第一节 水工环地质管理机构

第二节 水工环地质队伍

第三节 水工环地质行政管理和法规建设

第四节 水文地质

第五节 工程地质

第六节 环境地质

第七节 城市地质

第八节 地质灾害调查、规划与治理

第九节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第十节 地热与矿泉水

第十一节 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地质

第十二节 地质环境监测

第六章 水工环地质科技、教育和国际合作

第一节 学术刊物

第二节 学术专著

第三节 水工环地质教育

第四节 国际合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河南省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

第二节 对河南省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的主要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水利工程施工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远在公元前256~前251年修建的都江堰,不仅体现了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就,在施工技术方面也有许多创造,如离堆的开凿、鱼嘴及飞沙堰的竹笼卵石砌护以及杩槎围堰的应用等。其中有的施工方法如卵石砌护沿用至今。又如黄河大堤、 钱塘江海塘、灵渠及京杭运河等工程都显示出古代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成就。特别在河工方面,中国有几千年防御与治理洪水的历史,在处理险工和堵口截流等施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大型专用施工机械的不断出现与日益改进,水利工程已逐步由传统的人力施工转向机械化施工。工业发达国家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于50年代以来,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逐步显示出这种变化。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