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完成了26根钢—混凝土组合梁在纯扭、弯扭及弯剪扭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建立了组合梁在扭矩作用下的特征荷载及破坏形态等。推导了在纯扭、弯扭复合作用下开、闭口截面组合梁的开裂扭矩和极限扭矩理论及实用计算公式,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利用空间变角桁架模型理论并采用混凝土软化模型曲线,对组合梁的受扭极限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够计算组合梁极限状态下的扭矩、扭率、混凝土主应变、钢梁及钢筋应变的简化算法。提出了组合梁在扭矩作用下的栓钉剪力连结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了扭矩作用方式对组合梁抗扭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组合梁抗扭箍筋和纵筋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成果实用性强,在建筑及桥梁结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100433B
批准号 |
59778038 |
项目名称 |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扭的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4 |
项目负责人 |
聂建国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清华大学 |
研究期限 |
1998-01-01 至 2000-12-31 |
支持经费 |
16(万元) |
计价4.0中提过混凝土关联模板项目在措施项目怎样操作,是否在该措施项目中直接体现模板工程量,怎样操作 套用辽宁省2008定额不用提取模板,直接套用模板定额子目即可
混凝土结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有哪些一、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应依据委托方提出的检测要求确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二、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可根据委托方的要求进行下列项目的检测:1 混凝土力学性能,包括混凝土抗压...
混凝土结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有哪些一、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应依据委托方提出的检测要求确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二、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可根据委托方的要求进行下列项目的检测:1 混凝土力学性能,包括混凝土抗压...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第四章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思考题: 1.组合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能够共同工作的条件 是什么? 2.组合梁的设计计算理论有哪两种?一般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3.组合梁按塑性理论计算时,钢梁截面应满足哪些要求?为什么? 4.完全剪切连接组合梁按塑性理论计算时采用了哪些基本假定? 5.连续组合梁在受力性能和设计计算方面有什么特点? 6.连续组合梁按照弹性理论计算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7.连续组合梁按塑性理论计算时应满足哪些要求? 8.组合梁中的钢梁在哪些情况下可不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 9.什么是部分剪切连接?一般在什么条件下,采用部分剪切连接的设计方 法? 10.在简支组合梁的变形计算中为什么采用折减刚度, 而不直接采用换算截 面刚度? 习题: 1.某平台次梁采用钢与混凝土简支组合梁,梁的跨度为 6m,梁间距为 2m,梁 的截面尺寸见题图 4.1。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活荷载标
腹板开洞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和抗剪设计
腹板开洞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和抗剪设计——钢一混凝土组合梁下通过的管道会导致建筑层高的增加而减小组合结构的优势。腹板开洞的钢一混凝土组合梁有效地减小了梁下所需的空间,从而从工程上解决了该问题。但是,洞口的存在影响了钢一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
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效应十分复杂,而且扭转效应极易导致结构破坏,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从控制结构振动特性的角度出发,调整结构布置,使结构布置既满足建筑要求又使其计算结果满足规范和规程的要求,同时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来进行结构抗扭设计,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扭转破坏。
1.结构扭转破坏机理
根据材料力学可知,当一个构件受到扭矩作用时,离构件刚度中心越远的地方剪应力越
大,剪切变形也越大。而在整体建筑结构中,当结构受到扭矩作用时,竖向构件将承受剪力。根据结构理论可知,构件的剪切破坏是脆性的。目前结构设计均基于小震作用的组合内力进行配筋,中震和大震主要是通过良好结构构造如“强柱弱梁更强节点,强剪弱弯”等构造措施来提高结构延性以达到耗散地震能量的目的。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产生的扭矩作用将明显增大竖向构件的剪力,这将造成竖向墙柱构件不足以抵抗水平剪力,从而导致结构竖向墙柱构件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甚至导致整个结构倒塌的严重后果。也就是说一旦由于扭转作用而使得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剪力大于竖向墙柱构件所能承担的剪力,整个结构将变成“弱剪强弯,弱柱强梁”的结构体系。显然这种体系的耗能性能极差,结构将可能在瞬间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因此,结构抗震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并充分估计结构可能产生的扭转效应,适当提高结构的抗扭能力。
2.引起结构扭转效应的因素
1)地震波扭转分量
实际地震波存在六个分量,即除了 X、Y、Z 三个水平分量外,还存在绕 X、Y、Z 轴的三个扭转分量,其中绕 Z 轴的扭转分量直接对结构产生扭矩。由于迄今为止,尚无法准确测定地震波的扭转分量,因此目前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一般都是仅考虑 X、Y 向水平地震作用,对于大跨度或者大悬臂结构还需要考虑 Z 向竖向地震作用,而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地震波扭转分量的作用。这必然对结构的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甚至部分学者认为地震波扭转分量的作用是造成结构破坏的最重要因素。
2)质心与刚心不重合产生的偏心距
在假设楼板是刚性的前提下,对于单层建筑结构,水平力通过某一点,不产生扭转效应,此点就称为刚心。对于多层建筑,刚心与单层建筑情况不同,一般是水平荷载和刚度分布的函数,即具有不确定性。当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结构各部分构件的刚度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刚度中心也是变化的。
地震作用时,地震力可简化为集中在质心处的集中力 F。当结构质心与刚心重合时,地震力 F 刚好通过刚心,这时候将不产生扭矩。而当结构质心与刚心不重合时,而是存在偏心距e,这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不仅产生地震力 F,而且还会产生扭矩 T=F×e。显然偏心距e越大,扭矩T也越大,扭转效应越明显。
除了客观存在的偏心距外,《高规》还要求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 5%L 的偶然偏心的影响。这主要是考虑由于施工、使用造成的附加偏心距及地震扭转分量等引起的不利影响。5%L 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值,它是国内外通用的数据,是充分考虑扭转效应的一种方法,有利于验证和提高结构抗扭能力。
3)平动-扭转耦联的放大效应
设计中应考虑平动-扭转耦联反应,因其对结构的扭转效应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尤其当周期比Tt/T1大于0.8以后,结构相对扭转响应增大更快,为了控制耦联反应对结构的扭转效应的放大作用,《高规》-3.4.5条做了如下规定: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3.高层结构抗扭设计的方法与措施
1)调整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减小结构相对偏心距。
调整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一般是在初步计算分析以后,从计算结果文件中找出结构的质心和刚心位置,从而判断结构的刚度分布情况。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离质心较远处的剪力墙,从而达到减小质心和刚心偏心率,改善结构扭转效应的目的。
2)调整结构抗扭刚度与抗侧刚度之比,控制结构周期比。
结构方案设计时,除了调整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减小相对偏心距外,还应该更加重视减小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耦联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增大。
调整结构抗扭刚度与抗侧刚度之比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1)在建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长或加厚周边剪力墙尤其是离刚心最远处的剪力墙,提高抗扭刚度,减小结构扭转周期Tt。
(2)减少核心筒的剪力墙厚度或采用弱连梁连接剪力墙,从而减少核心筒刚度,削弱结构侧移刚度,加大第一平动周期T1。
(3)在结构周边加设拉梁,加强周边连梁刚度,增强结构抗扭刚度,减小结构扭转周期Tt。
(4)结构刚心附近的剪力墙对结构抗扭刚度贡献不大,但对侧移刚度贡献较大,因此削弱刚心附近的剪力墙,可以加大第一平动周期T1。
(5)在既不能加强周边剪力墙也不能削弱中部剪力墙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强周边框架梁的刚度,从而对结构整体形成套箍效应,增强结构抗扭刚度,减小结构扭转周期Tt。显然这种方法是不经济的,只有在以上办法都行不通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采用。
3)适当提高周边抗扭构件的抗剪能力,增强结构抗扭能力安全度。
目前关于结构整体扭转破坏的机理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地震波的扭转分量作用目前也不能定量分析,关于结构周期比及位移比的限值也是基于结构弹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下整体结构的扭转形态的研究还相当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调整结构布置使其满足规范对周期比和位移比的要求并不能完全保证结构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安全。实际上当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即使本来是对称的结构,也会出现随变形状态而变化的偏心,如一角柱的变形进入塑性状态后,刚度与弹性阶段完全不同,而其他角柱可能仍处于弹性状态,这时,水平力会产生很大扭转效应,从而可能导致结构破坏。
从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出发,对于那些对抗扭效应控制特别重要的构件如周边剪力墙等应特别加强其抗剪能力,使其保证在中震作用仍然处于弹性状态,从而达到保证结构“中震不坏,大震不倒”的目标。
4.工程实例分析
某公寓楼有一层地下室,地上为26层,标准层层高3.0米,总高度80米,结构体系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程按7度抗震烈度设防,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标准层结构布置如图1.5.4-1。结构貌似规则,但实际左右两边不对称,造成一定偏心,而且结构平面多处开洞。同时建筑大面积开窗,周边不能设置太多剪力墙,造成结构抗扭刚度很小,初步结构方案时出现周期比和位移比均超出规范要求。
公寓楼标准层结构平面图
在分析结构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满足建筑的要求下,在结构周边设置了四片剪力墙 W1、W2、W3、W4,明显提高了结构抗扭刚度;
(2)将筒体剪力墙开洞后采用弱连梁将其连接,明显降低其抗侧刚度;
(3)根据建筑要求四周开大面积飘窗,将周边大部分梁高做到1000mm,明显提高周边梁刚度,从而对结构整体形成套箍效应,从另一途径提高了结构抗扭刚度;
(4)施工图设计时,考虑到四片剪力墙 W1、W2、W3、W4对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特别重要,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适当加强了剪力墙的水平筋以提高其抗剪能力,提高了结构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安全度。经过上述结构调整后,结构计算结果如表。
某公寓楼SATWE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结构自振特性十分理想,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都是平动,且两周期十分
接近,更理想的是前三周期没有出现振型耦联的混合型振型;第一扭转周期T3与第一平动
周期T1之比T3/T1=0.825<0.85,满足规范要求。在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下,地震作用下X
向及Y向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该楼层水平位移平均值的比值分别为1.11和1.20
地震作用下,X方向和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1182 和1/1407。
从计算结果来看,通过上述结构调整后,不仅结构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而且达到较理想的结果,从而使设计的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优点:
当楼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和钢梁时,宜按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设计。钢-混凝土组合梁是指通过抗剪连接件将钢梁和混凝土板连成整体的横向承重构件。
(1)组合梁截面中混凝土主要受压,钢梁受拉,充分发挥材料特性,承载力高。承载力相同时,比非组合梁节约钢材达15%-25%.
(2)混凝土板参加梁的工作,梁的刚度增大。楼盖结构的刚度要求相同时,采用组合梁可比非组合梁减小截面高度26%-30%.组合梁用于高层建筑,不仅降低楼层结构高度,且显著减轻对地基的荷载。
(3)组合梁的翼缘板较宽大,提高了钢梁的侧向刚度,提高了稳定性。改善了钢梁受压区的受力状态,增强抗疲劳性能。
(4)可以利用钢梁的刚度和承载力承担悬挂模板、混凝土板及施工荷载,无需设置支撑,加快施工速度。
(5)抗震性能好。
(6)在钢梁上便于地焊接托架或牛腿,供支撑室内管线用,不需埋设预埋件。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主要缺陷是钢材易于锈蚀及防火性能不如钢筋混凝土。
解决钢材锈蚀问题:
①采用低合金钢材,这种钢材表面锈蚀后可形成保护层,阻断锈蚀继续向内部发展;
②采用高质量的防锈蚀油漆。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概况及优缺点
组合梁由于能充分发挥钢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发展与应用。20年代初,在加拿大和英国进行了最早的研究,至30年代组合梁结构体系得到了一些试验成功,并建立了组合梁按弹性理论的设计方法,60年代后出现了按塑性理论的设计方法。我国从5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组合梁结构,之后在公路、铁路桥梁方面得到应用。在房屋建筑方面,早在50年代,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对组合梁结构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组合梁结构除了能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受力特点外,与非组合梁结构比较,具有下列一系列的优点:
1. 节约钢材:以某工程冶炼年间为例。该车间标高16.9m的平台,原设计是钢梁上浇灌混凝土板,按钢筋混凝土板不参与钢梁共同工作,后在施工现场将其修改成钢筋混凝土板与钢梁共同工作的组合梁,节约钢材17%—25%.
2. 降低梁高:组合梁较非组合梁不仅节约钢材,降低造价,而同时降低了梁的高度,这在建筑或工艺限制梁高的情况下,采用组合梁结构特别有利。
3. 增加梁的刚度:在一般的民用建筑中,钢梁截面往往由刚度控制,而组合梁由于钢梁与混凝土板共同工作,大大地增强了梁的刚度。
4. 增加梁的承载力。
5. 降低冲击系数。
6. 抗震性能好,抗疲劳强度高。
7. 局部受压稳定性能良好。
8. 使用寿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