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934年生,江苏省无锡市人。现为土木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全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等职。在国内外学术杂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曾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两次。
内 容 简 介
本书共五篇二十二章,主要内容有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钢筋和混
凝土的组合作用,基本构件的承载力、裂缝和变形,以及结构的抗震、疲劳、抗爆和抗高温等特殊受力性能。
本书可作为建筑、水利、交通、地下、海洋工程等结构工程类专业研究生课程的专用教材,也可用作高。
等学校本科的教学参考书,并供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科学研究、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目 录
绪论
0.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特点
0.2 本课程的特点
第一篇 混凝土的基本强度和变形
第一章 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和破坏机理
1.1 材性的基本特点
1.2 一般受力破坏机理
第二章 抗压强度和变形
2.1 抗压强度
2.1.1 立方体抗压强度
2.1.2 棱柱体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
2.1.3 主要抗压性能指标值
2.2 应力-应变全曲线
2.2.1 试验方法
2.2.2 全曲线方程
2.3 不同受力状态
2.3.1 荷载重复加卸
2.3.2 偏心受压
第三章 抗拉和抗剪性能
3.1 抗拉强度和变形
3.1.1 试验方法和抗拉性能指标
3.1.2 受拉破坏过程和特征
3.1.3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
3.1.4 偏心受拉和弯曲受拉
3.2 抗剪强度和变形
3.2.1 合理的试验方法
3.2.2 破坏特征和抗剪强度
3.2.3 剪切变形和剪切模量
第四章 时间的影响
4.1 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
4.2 收缩
4.3 徐变
第五章 多种结构混凝土
5.1 高强混凝土
5.2 轻质混凝土
5.3 纤维混凝土
第二篇 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
第六章 多轴性能的一般规律
6.1 试验设备和方法
6.1.1 常规三轴和真三轴试验
6.1.2 试验技术措施
6.2 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
6.2.1 二轴应力状态
6.2.2 三轴应力状态
6.2.3 其它试验研究结果
6.3 典型破坏形态及其界分
6.3.1 典型破坏形态的特征
6.3.2 破坏形态的界分
第七章 破坏准则
7.1 破坏包络面的形状和其表达
7.2 破坏准则
7.2.1 古典强度理论
7.2.2 基于试验的混凝土破坏准则
7.3 破坏准则的比较
7.4 实用的二轴破坏准则
第八章 本构关系
8.1 分类简介
8.1.1 线弹性类本构模型
8.1.2 塑性理论类本构模型
8.1.3 其它力学理论类本构模型
8.2 非线弹性本构模型
8.2.1 各向同性本构模型
8.2.2 正交异性本构模型
8.2.3 耦合本构模型
第三篇 钢筋和混凝土的组合作用
第九章 钢筋的力学性能
9.1 混凝土结构中的钢材
9.2 应力-应变关系
9.2.1 软钢
9.2.2 硬钢
9.3 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9.4 冷加工强化性能
9.4.1 冷拉和时效
9.4.2 冷拔
9.5 徐变和松弛
第十章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10.1 粘结力的作用和组成
10.2 试验方法和粘结机理
10.2.1 试验方法
10.2.2 光圆钢筋
10.2.3 变形钢筋
10.3 影响因素
10.4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
10.4.1 特征值的计算
10.4.2 τ-S曲线方程
第十一章 轴向受力特性
11.1 受压构件
11.1.1 基本方程
11.1.2 应力和变形分析(εy<εp)
11.1.3 应力和变形分析(εy>εp)
11.2 受拉构件
11.2.1 应力和变形分析(裂缝截面)
11.2.2 最小配筋率
11.2.3 受拉刚化效应
11.3 一般性规律
第十二章 约束混凝土
12.1 螺旋箍筋柱
12.1.1 受力机理和破坏过程
12.1.2 极限承载力
12.2 矩形箍筋柱
12.2.1 受力破坏过程
12.2.2 箍筋作用机理
12.2.3 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
12.3 钢管混凝土
12.4 局部受压
第十三章 变形差的力学反应
13.1 混凝土收缩
13.2 温度变形差
13.3 混凝土徐变
第四篇 基本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
第十四章 压弯承载力
14.1 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
14.1.1 单筋矩形梁
14.1.2 适筋、少筋和超筋梁
14.1.3 偏心受压(拉)柱
14.2 长柱的附加弯矩
14.3 截面分析的一般方法
14.4 极限承载力
14.4.1 计算公式
14.4.2 双向压弯构件
14.5 多种材料和构造的构件
第十五章 受拉裂缝
15.1 裂缝的成因及控制
15.2 构件的开裂内力
15.3 裂缝机理分析
15.3.1 粘结-滑移法
15.3.2 无滑移法
15.3.3 综合分析
15.4 裂缝宽度的计算
第十六章 弯曲刚度和变形
16.1 构件的变形及其控制
16.1.1 变形对结构的影响
16.1.2 截面刚度和构件变形
16.2 截面刚度计算
16.2.1 有效惯性矩法
16.2.2 刚度解析法
16.2.3 受拉刚化效应修正法
16.3 变形计算
16.3.1 一般计算方法
16.3.2 实用计算方法
第十七章 弯剪承载力
17.1 无腹筋梁的破坏形态和承载力
17.1.1 典型(剪压)破坏形态
17.1.2 斜压和斜拉破坏形态
17.1.3 弯剪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
17.2 腹筋的作用和抗剪的成分
17.2.1 腹筋的作用
17.2.2 弯剪承载力的组成
17.3 极限弯剪承载力的计算
17.3.1 关于有限元方法
17.3.2 经验回归式
17.3.3 简化力学模型
17.4 多种受力状态和构造的构件
第十八章 抗扭承剪力
18.1 受扭构件的弹性解和塑性解
18.2 纯扭构件的承载力
18.2.1 无腹筋构件
18.2.2 有腹筋构件
18.2.3 配筋(箍)量的影响
18.3 复合受扭构件
18.3.1 压(拉)-扭构件
18.3.2 剪-扭构件
18.3.3 弯-扭构件
18.3.4 弯-剪-扭构件
18.4 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18.4.1 经验计算式
18.4.2 桁架模型
18.4.3 斜扭面极限平衡
第五篇 构件的特殊受力性能
第十九章 抗震性能
19.1 结构抗(地)震性能的特点
19.2 单调荷载下的延性
19.2.1 延性的概念和表达
19.2.2 计算方法
19.2.3 塑性区转角
19.3 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滞回特性
19.3.1 滞回曲线的一般特点
19.3.2 多种受力状态的滞回曲线
19.3.3 恢复力模型
第二十章 疲劳性能
20.1 混凝土的疲劳性能
20.2 钢筋的疲劳性能
20.3 钢筋和混凝土粘结的疲劳性能
20.4 构件的疲劳性能及其验算
20.4.1 受弯疲劳
20.4.2 受(弯)剪疲劳
第二十一章 抗爆性能
21.1 结构抗爆炸的特点
21.2 快速加载时的材料性能
21.2.1 试验设备和方法
21.2.2 钢筋
21.2.3 混凝土
21.3 构件性能
21.3.1 受弯构件
21.3.2 受压构件
第二十二章 抗高温性能
22.1 结构抗高温的特点
22.2 截面温度场
22.2.1 温度-时间曲线
22.2.2 材料的热工性能
22.2.3 热传导方程和温度场的确定
22.3 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22.3.1 钢材的性能
22.3.2 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22.4 混凝土的耦合本构关系
22.4.1 抗压强度的上、下限
22.4.2 应力下的温度变形
22.4.3 短期高温徐变
22.4.4 耦合本构关系
22.5 构件的高温性能和抗高温验算
22.5.1 压弯构件
22.5.2 超静定结构
22.5.3 结构的高温分析和近似计算
参考文献
钢筋混凝土原理与分析
. .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读书笔记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在《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教材及本科基础专业知识 储备的基础上, 外加查阅的其它一些相关钢筋混凝土内容的学习资料, 包括教材、 专著及论 文等,基本掌握了书中所讲述的关于钢筋混凝土的基础知识, 深化了原有的知识理论, 形成 较为完整的混凝土知识理论系统。 由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贺东青教授是安排我在课堂上讲 解“钢筋的力学性能”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的部分内容,因此,本报告后续内容也主 要围绕“钢筋的力学性能”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这一方面作细致展开 ,其他内容知识 仅作一概括。 随着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工程建筑的迅速崛起,混凝土结构经历了很长时间的 发展,现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民用和工业用建筑, 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卓 越贡献。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 我大致了解了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E
阅卷人 一、填空:(20分) 1.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原理是: (1) ;(2) ; (3) 。 2.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结构相比,主要有以下优点: 、 、 、可模性好、 合理用材、易于就地取材、刚度大变形小等。 3.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其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的现象称为 ,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过程中体 积减小的现象称为 。 4. 钢筋的疲劳是指钢筋在承受 、 的动荷载作用下,经过一定次数后突然脆性断裂的现象。 5.钢筋的强度是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之一,该强度是指钢筋的 和 。 6.光面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的主要来自 和 ,变形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主要来 自 。 7.按照随时间的变异性,结构上的作用可划分为 、 和 。 8.在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力和变形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末可作为受弯 构件 计算的依据,第二阶段末可作为使用阶段 计算的依据,第三阶段末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可作为建筑、水利、交通、地下、海洋工程等结构工程类专业研究生课程的专用教材,也可用作高等学校本科的教学参考书,并供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科学研究、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为适应课程教学,作为教材的本书第1版\于1999年出版,是以作者多年讲授该课程的讲稿为基础编写的。2001年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展“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该书经评审,选定为教材建设立项项目。原书经过修订,并增补2章后,更名为《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于2003年出版,实为原书的第2版,合作编著者还有时旭东教授。
这两版教材发行至今,先后共印刷10次,近乎每年加印一次,表明每年都有新的读者群。且不时有高校教师、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通过多种途径来咨询或讨论书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似说明本书尚合新老读者所需,书中内容尚属可用。
本书第3版是前两版的修订本,保持了原书的编写体系和原则,主要修改的内容如下:
(1) 原书第2版的初次发行至今已有8年,最近3年正值结构工程各主要技术规范的新修订期。其中与本书内容密切相关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都有较多修改,又新增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中新增和修改的内容,多数属于设计工况、材料应用、构造措施、计算参数、限制条件等,涉及“原理”的极少。本来,归结为“原理”的就应该比较成熟和相对稳定,因此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不受影响,只是对相关局部作出相应的修正。
(2) 第2版中曾增设了“第15章 构件分析的一般方法”,主要介绍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据了解,采用此书作为教材的各高校,都已经开设有专门的有限元分析课程。与之相比,本章的内容既重复,又过于单薄,因此予以撤除。作为补偿,在第10章中增加了(其实是恢复了第1版中的)一节: “截面分析的一般方法”. (3) 增设“分阶段制作和承载的构件”一章,介绍截面由不同材料组成,且存在先后应力史差的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特殊性能。涉及的主要构件有: 具我国试验研究特色的叠合梁,以及工程中时遇的加固构件。
(4) 全书正文后添设了符号表,将本书中引用的主要符号和工程中的常用符号大体按各章节的内容和顺序分类列出,以便查对。
(5) 原书(第2版)的多次加印过程中,虽然经过勘误,但图文中仍遗留一些错误。这一次修订,又仔细阅读全文,改正错误,并对部分词句作了修改。经过上述各方面的修改,全书中约有半数页面上有不同程度的订正和改动。
(6) 书名恢复为《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
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前言修订后的本书仍维持第2版的4篇20章。
第1篇在阐述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特点和受力破坏机理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混凝土在基本受力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规律,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给出了多种结构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还全面概括了混凝土在多轴应力状态下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简要介绍了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本构模型,为分析和设计二维和三维混凝土结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2篇首先介绍钢筋的基本力学性能,后着重分析和解决钢筋和混凝土共同作用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相互粘结、共同受力、横向约束和变形差等。这是钢筋混凝土作为组合材料区别于单一结构材料的特殊问题。
第3篇给出钢筋混凝土基本受力构件(即压弯构件)的承载力、裂缝和变形,以及抗剪和抗扭构件等的一般性能规律、受力机理和分析方法等。还单设一章介绍分阶段制作和承载构件的特殊性能。
第4篇针对结构常遇的几种特殊受力状态,包括抗(地)震、疲劳、抗爆和抗高温等,介绍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和基本构件的特殊性能反应及其分析方法。最后简要介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失效的若干问题,及其机理分析和防治措施。
在高校结构工程类专业的本科学习期间,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课程中,一般先简要介绍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性,后以较大篇幅着重说明各种基本构件的性能、计算方法、设计和构造要求等,较多地遵循结构设计规范的体系和方法,以完成结构设计为主要目标。
本书和相应研究生课程是以研究和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及其一般规律,并以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目标。全书用很大篇幅系统地介绍主要材料--混凝土在单轴和多轴应力状态下,以及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以此作为了解和分析构件性能的基础。在表述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各种工况受力条件下的性能时,强调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着重介绍其受力变形和破坏(或失效)的全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机理分析、重要技术指标的确定、计算原则和方法等。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不仅能理解钢筋混凝土材料和构件受力性能的一般规律,还能对分析和解决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问题的一般途径和合理方法有所了解。
本书除了作为结构工程类专业研究生教材之外,也可以用作本科生有关课程教学的参考书,以及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科研、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作为研究、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之借鉴。
在本书完稿之时,作者特别感谢历年来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的前辈教授们,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为后人作出了榜样,他们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科方面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丰富了我的学识,在许多方面构成了本书的基础。作者还感谢多年来在研究工作中合作的同事们和研究生们,他们大力协作与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充实、并不断地改进了本课程的内容。当然,本书的刊印和出版还有许多编辑和审校专家的努力,以及读者的关爱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书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作者还真诚地欢迎与读者通过不同方式,就书中有关技术问题直接进行交流和讨论。
过镇海
2012年9月于清华园目录
Principl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钢筋混凝土原理
作者:Zhenhai Guo·过镇海
ISBN:9787302385301
定价:138元
印次:1-1
装帧:精装
印刷日期:20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