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本书贡献者
第1章一般概念
Kenzo Matsuki and Kazunori Ozawa1
1.1电池概要1
1.1.1伽伐尼电池体系--水溶液电解液体系2
1.1.2锂电池体系--非水溶液电解液体系3
1.2锂离子电池的早期发展4
1.2.1陶瓷生产能力4
1.2.2涂层技术5
1.2.3电解质盐LiPF65
1.2.4正极中的石墨导电剂5
1.2.5硬碳负极5
1.2.6无纺布热闭合效应的隔膜5
1.2.7镀镍的铁壳5
1.3现实目标6
参考文献7
第2章新型电池中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
Kingo Ariyoshi,Yoshinari Makimura,and Tsutomu Ohzuku9
2.1引言9
2.2尖晶石型结构概述10
2.3尖晶石型结构的衍生物12
2.3.1源自"尖晶石"的超晶格结构13
2.3.2源自"尖晶石"超结构的例子17
2.4尖晶石型结构锂嵌入材料的电化学性能21
2.4.1锂锰氧化物(LMO)21
2.4.2锂钛氧化物(LTO)25
2.4.3锂镍锰氧化物(LiNiMO)25
2.5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在12 V无铅蓄电池中的应用27
2.5.1由锂钛氧化物(LTO)和锂锰氧化物(LMO)组成的12V电池28
2.5.2由锂钛氧化物(LTO)和锂镍锰氧化物(LiNiMO)组成的12V电池31
2.6结论32
致谢33
参考文献33
第3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氧化物Li1+x(NizCo1-2zMnz)1-xO2
Naoaki Kumagai and Jung?Min Kim36
3.1引言36
3.2无钴氧化物Li1+x(Ni1/2Mn1/2)1-xO237
3.3Li1+x(Ni1/3Co1/3Mn1/3)1-xO241
3.4其他材料Li1+x(NizCo1-2zMnz)1-xO245
3.5结论47
参考文献47
第4章无稀有金属元素的铁基正极
Shigeto Okada and Jun?ichi Yamaki50
4.1引言50
4.2二维层状岩盐型氧化物正极51
4.3三维NASICON型硫酸盐正极53
4.4三维橄榄石型磷酸盐正极54
4.5三维方解石型硼酸盐正极58
4.6三维钙钛矿型氟化物正极59
4.7小结60
参考文献60
第5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热力学研究
Rachid Yazami62
5.1引言62
5.2实验65
5.2.1ETMS65
5.2.2电化学电池的结构和循环过程67
5.2.3热力学数据的获取67
5.3讨论68
5.3.1碳质负极材料68
5.3.1.1预焦炭(HTT<500℃)70
5.3.1.2焦炭(HTT为900~1700℃)73
5.3.1.3焦炭(HTT为2200℃和HTT为2600℃)74
5.3.1.4天然石墨76
5.3.1.5熵和石墨化程度78
5.3.2正极材料81
5.3.2.1LiCoO281
5.3.2.2LiMn2O484
5.3.2.3循环对热力学的影响86
5.4结论87
致谢88
参考文献88
延伸阅读材料95
第6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拉曼研究
Rita Baddour?Hadjean and Jean?Pierre Pereira?Ramos96
6.1引言96
6.2拉曼显微光谱术的原理和设备96
6.2.1原理96
6.2.2仪器98
6.3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化合物98
6.3.1LiCoO299
6.3.2LiNiO2及其衍生化合物LiNi1-yCoyO2(0<y<1)104
6.3.3锰氧化物基化合物105
6.3.3.1MnO2型化合物105
6.3.3.2三元系含锂化合物LixMnOy108
6.3.4V2O5116
6.3.4.1V2O5的结构117
6.3.4.2LixV2O5的结构特征120
6.3.5TiO2131
6.4磷酸盐橄榄石型LiMPO4化合物137
6.5总结142
参考文献143
第7章从电解质重要性的角度阐述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Masaki Yoshio,Hiroyoshi Nakamura,and Nikolay Dimov152
7.1引言152
7.2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添加剂的总体设计154
7.3一系列探究新型添加剂的发展过程157
7.4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以及其他添加剂160
7.5调整方式162
参考文献165
第8章无机添加剂与电极界面
Shinichi Komaba166
8.1引言166
8.2过渡金属离子和正极的溶解167
8.2.1Mn(Ⅱ)离子168
8.2.2Co(Ⅱ)离子170
8.2.3Ni(Ⅱ)离子172
8.3如何抑制Mn(Ⅱ)离子的恶化173
8.3.1LiI,LiBr和NH4I173
8.3.22乙烯基吡啶175
8.4碱金属离子182
8.4.1Na+离子182
8.4.2K+离子188
8.5碱金属盐的涂覆190
8.6小结193
致谢193
参考文献193
第9章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特性与全固态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的制备
Masataka Wakihara,Masanobu Nakayama,and Yuki Kato197
9.1锂盐聚合物电解质的分子设计和表征197
9.1.1引言197
9.1.2添加增塑剂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200
9.1.3添加B?PEG和Al?PEG增塑剂的SPE膜的制备201
9.1.4添加B?PEG增塑剂的SPE膜的评价202
9.1.5添加B?PEG增塑剂的SPE膜的离子电导率206
9.1.6锂离子迁移数209
9.1.7电化学稳定性211
9.1.8小结212
9.2全固态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213
9.2.1引言213
9.2.2SPE离子电导率的要求213
9.2.3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锂聚合物电池的区别213
9.2.4添加B?PEG和/或Al?PEG增塑剂的SPE的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及
其电化学性能217
9.2.5阻燃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评价223
9.2.6小结229
致谢230
参考文献230
延伸阅读材料235
第10章锂微电池的金属氧化物薄膜电极
Jean?Pierre Pereira?Ramos and Rita Baddour?Hadjean236
10.1引言236
10.2LiCoO2薄膜237
10.2.1溅射LiCoO2薄膜238
10.2.2PLD LiCoO2薄膜243
10.2.3CVD LiCoO2薄膜247
10.2.4用化学方法制备LiCoO2薄膜247
10.2.5小结249
10.3LiNiO2及其衍生化合物LiNi1-xMO2250
10.3.1固体电解质250
10.3.2液体电解质251
10.3.3Li?Ni?Mn薄膜252
10.3.4小结253
10.4LiMn2O4薄膜253
10.4.1溅射LiMn2O4薄膜253
10.4.2PLD LiMn2O4薄膜255
10.4.3ESD LiMn2O4薄膜257
10.4.4用化学方法制备的LiMn2O4薄膜259
10.4.5取代LiMn2-xMxO4尖晶石薄膜260
10.4.6小结261
10.5V2O5薄膜262
10.5.1溅射V2O5薄膜263
10.5.2PLD V2O5薄膜272
10.5.3CVD V2O5薄膜273
10.5.4蒸发技术制备的V2O5薄膜273
10.5.5静电雾化沉积法制备的V2O5薄膜275
10.5.6溶液技术法制备的V2O5薄膜275
10.5.7小结276
10.6MoO3薄膜277
10.6.1液体电解质277
10.6.2固体电解质278
10.6.3小结279
10.7总结279
参考文献281
第11章高性能环保汽车中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进展
Hideaki Horie290
11.1引言290
11.2驱动电动车的能源290
11.3对锂离子电池高功率特性的要求292
11.4电池的热性能与电池体系的稳定性300
延伸阅读材料302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可供从事锂离子电池等能源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作者:(日本)小泽一范(Kazunori Ozawa) 译者:赵铭姝 宋晓平
一般有以下几种: 1、镍镉电池(Ni-Cd) 电压:1.2V 使用寿命为:500次 放电温度为:-20度~60度 充电温度为:0度~45度 备注:耐过充能力较强。 2、镍氢电池(Ni-Mh) 电压:1...
找个电池恢复设备激活一下即可, 把电池用报纸包起来再放进塑胶袋裹好,放入冰箱冷冻库3天(报纸可吸收多余水份); 3天后取出常温下放2天; 2天后将电...
前三到五次是开发电池的,一般要充13-15小时,这样是为了充分激活锂离子,电池好耐用,以后充满就可以了,前3-5次必须是用完之后在充电.现在一般都是两块电池,最好还是用完在充.对电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锂离子电池铜箔技术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1 为什么负极要用铜 /镍箔而正极要用铝箔呢? 1.采用两者做集流体都是因为两者导电性好 ,质地比较软 (可能这也会有利于粘结 ),也相对常 见比较廉价,同时两者表面都能形成一层氧化物保护膜。 2. 铜 /镍表面氧化层属于半导体,电子导通,氧化层太厚,阻抗较大;而铝表面氧化层氧化 铝属绝缘体, 氧化层不能导电, 但由于其很薄, 通过隧道效应实现电子电导, 若氧化层较厚, 铝箔导电性级差,甚至绝缘。一般集流体在使用前最好要经过表面清洗,一方面洗去油污, 同时可除去厚氧化层。 3.正极电位高,铝薄氧化层非常致密,可防止集流体氧化。而铜 /镍箔氧化层较疏松些, 为防 止其氧化,电位比较低较好,同时 Li 难与 Cu/镍在低电位下形成嵌锂合金,但是若铜 /镍表 面大量氧化, 在稍高电位下 Li 会与氧化铜 /镍发生嵌锂发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 (2)
涓流充电是用来弥补电池在充满电后由于自放电 而造成的容量损失。 一般采用 脉冲电流 充电来实现 上述目的。为补偿自放电,使蓄电池保持在近似完 全充电状态的连续小电流充电。又称维护充电。电 信装置、信号系统等的直流电源系统的蓄电池,在 完全充电后多处于涓流充电状态, 以备放电时使用。 锂离子电池 的充电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涓流充 电(低压预充) 、恒流充电、恒压充电以及充电终 止。 锂电池的充电方式是限压恒流,都是由 IC 芯 片控制的,典型的充电方式是:先检测待充电电池 的电压,如果电压低于 3V,要先进行预充电,充 电电流为设定电流的 1/10,电压升到 3V 后,进入 标准充电过程。标准充电过程为:以设定电流进行 恒流充电,电池电压升到 4.20V 时,改为恒压充电,保持充电电压为 4.20V 。此时,充电 电流逐渐下降,当电流下降至设定充电电流的 1/10 时,充电结束。下图为充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太阳能物理》可作为从事新能源方向的工程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用于高等院校物理、电气工程及材料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教师的参考教材。
陈成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和应用数学专业的客座教授和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人类语音的数学建模以及太阳能应用。在进入高校学术研究之前,曾在IBM的Thomas J.Watson研究中心工作15年之久,在此期间撰写了《Introductionto Scanning TunelingMicroscopy》一书并开发了广泛应用的中文语音识别算法。
负离子技术:修复受损干枯发质,令秀发更加柔顺、光滑、有光泽。
红外线技术:锁住水分和天然油脂,更持久保持发型完整。
纳米技术:保护头发在拉发过程中不致受损。
陶瓷油技术:受热均匀,恒温工作,连续拉发50000次以上不掉漆。
蒸气式技术:深层滋养头发,防霉、防菌、防静电。
《人力资源管理译丛: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第5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