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序
前言
绪论 1
第一节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 3
第二节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研究综述18
第一章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的生成 29
第一节 生态美育的含义及特征 31
第二节 生态美育场的生成 39
第三节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的生成 55
小结70
第二章 桂林景观的审美生态结构73
第一节 桂林景观的多层次环形结构75
第二节 桂林景观结构的生态审美特征 90
第三节 桂林景观审美生态结构的生态美育效应 98
小结 110
第三章 桂林景观结构生态中和整生而形成的生态美育场 113
第一节 桂林景观结构的“生态中和”结构 115
第二节 桂林景观结构的“生态中和”之美 126
第三节 桂林景观的“生态中和”美育效应 134
小结 149
第四章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的分形 151
第一节 以科技为主的“真态”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 154
第二节 以文化为主的“善态”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 162
第三节 以生存为主的“益态、宜态”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 170
第四节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的生态绿性与生态诗性统 184
小结 198
第五章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的实施 199
第一节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 201
第二节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的参与式模式 220
第三节 参与式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的具体方法 228
第四节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的普遍意义 235
小结 243
结语 244
参考文献 247 2100433B
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目前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本书以深生态哲学及整生论美学等为理论依据,以美育学、生态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以生态审美场、美生场理论为借鉴,分化了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 ;在探讨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的本质、结构、特征,以及其“真、善、美、益、宜”的生态中和整生美育机制的基础上,建构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的路径、模式与方法,研究探讨桂林景观生态如何使人受到生态审美化育,成为美生者,成为显美者和造美者,并由此达成审美人生与审美世界的整生。作为一个典型的景观生态文本,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既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又包含着生态美育的一般原理、方法等普遍性特征,体现着生态美育目标、方式与途径的普遍意义。这为一般生态美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个人礼仪1 讲究礼貌 语言文明2 规范姿势 举止优雅3 服饰得体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礼仪1 家庭和睦 尊重长辈2 情同手足 有爱同辈第三篇 校园礼仪1 尊重师长 虚心学习2 团结同学 共同进...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电厂图书目录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本书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对桂林山水进行景观与生态的研究,论述了桂林景观的生态艺术化历程、桂林景观生态的超循环发展、桂林景观理想、桂林景观生态比较、桂林景观生境、桂北生态环境与桂林景观生态的对应性生成、桂林景观与桂北生态耦合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桂林景观与桂北生态耦合发展模式及发展机制。该书突破了传统的学科视野,运用全面、科学而辩证的综合研究方法促使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等融合共生,生发出更为中和的生态审美内涵
前 言 科技与人文的分合(1)
第一章 桂林圈态景观结构(1)
第一节 景观形态圈:桂林景观圈的整体结构与生发路径(2)
第二节 生态有序:审美性与生态性的结合与统一(4)
第三节 整体中和质:由秀而雄、双向对生的生态审美内质(9)
第二章 走向整生的桂林景观(14)
第一节 走向整生的桂林人文景观(14)
第二节 桂林景观是主客共生、时空互渗、主次统一的生态文本(25)
第三节 桂林景观的生态范式发展与演绎(29)
第三章 桂林景观的生态艺术化历程(39)
第一节 天成性艺术景观(39)
第二节 生存性艺术景观(43)
第三节 生活性艺术景观(56)
第四节 天生性艺术景观(59)
第四章 桂林景观生态的超循环发展(73)
第一节 桂林景观非线性圈进旋升的空间结构生态(73)
第二节 桂林景观超循环发展的逻辑化的历史生态(87)
第三节 桂林景观超循环的机理(98)
第五章 桂林景观理想(101)
第一节 桂林景观秀态(101)
第二节 桂林景观的生态中和(115)
第三节 未来桂林景观生态中和的设想(119)
第六章 桂林景观生态比较(127)
第一节 桂林景观自身系统的比较(127)
第二节 桂林与张家界景观生态比较(150)
第三节 桂林与下龙湾景观生态比较(159)
第七章 桂林景观生境(172)
第一节 桂林自然生境与桂林景观生态(172)
第二节 民族文化生境与桂林景观生态(175)
第三节 时代生境与桂林景观生态(180)
第八章 桂北生态环境与桂林景观生态的对应性生成(191)
第一节 历史的耦合生成(191)
第二节 现实的耦合发展(196)
第三节 未来的耦合提升(212)
第九章 桂林景观与桂北生态耦合发展中的环境保护(214)
第一节 桂林市区内部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214)
第二节 桂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221)
第三节 桂林市区与桂北地区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232)
第十章 桂林景观生态与桂北生态环境耦合发展范式(240)
第一节 依生性耦合(240)
第二节 竞生性耦合(254)
第三节 共生性耦合(264)
第十一章 桂林景观生态与桂北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270)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271)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规范(274)
第三节 生态旅游的取向(286)
参考文献(295) 2100433B
第一章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第一节 景观
一、景观的概念
二、景观要素和景观结构成分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二、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现状
一、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
二、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一、三个研究方向
二、整合的景观生态学
第五节 森林景观生态研究及其现状
一、森林景观生态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美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概况
三、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
二、等级系统理论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四、时空尺度
五、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
六、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
七、岛屿生动地理学理论
八、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一、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三、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四、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五、景观的文化性原理
六、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七、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第三章 景观生态研究信息系统
第一节 景观生态研究数据
一、景观生态研究数据类型
二、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数据的收集
第二节 景观生态研究数据的处理
一、研究地区景观要素类型的划分
二、景观要素生态潜力评定
三、航片判读与景观图的绘制
四、景观数字图层的生成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二、常用商业化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三、ARC/INFO的基本功能
四、ARC/INFO的两个属性表
第四章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第一节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
一、统一网格样方取样法
二、样方取值的计算方法
三、统一网格样点取样法
第二节 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一、景观要素斑块规模
二、景观要素斑块形状
第三节 景观异质性分析
一、景观斑块密度和景观边缘密度
二、景观多样性
三、景观镶嵌度
第四节 景观要素空间相互关系分析
一、最小距离指数
二、同质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
三、异质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五节 景观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一、景观要素空间分布随机性判定
二、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面分析
第六节 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
一、马尔可夫模型概述
二、转移概率矩阵的确定
第五章 关帝山林区概况
第六章 关帝山林林景观现状
第七章 关帝山林区森林景观动态
第八章 森林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