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噪声污染防治工程、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本学科专业的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环境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环境工程原理及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法律法规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与讲座、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环境监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要求掌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毕业后可到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部门与设计单位、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等从事市政、工业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咨询、监理、施工、运营、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或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
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土建工程基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水质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水工程经济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1)主要专业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水质工程学实验等
(2)实习:测量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软件实训等
(3)设计(论文):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本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的需要,培养侧重于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工程研究,突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评价、开发、管理学术型人才及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环境监测、评价和治理,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施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水利、城建、环保、煤炭、冶金、交通等部门的相关单位以及中外合资企业、教育部门、部队的相关领域从事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科研、教学、管理、设计和生产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综合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勘察、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数值法、工程地质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地质学。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测量实习、综合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水文地质勘察设计、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毕业实习。
本专业要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高级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地矿等部门的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和管理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水力学、自然地理学、基础地质学、测量学、气象学、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学、水文水利计算、水文地质勘察、水文统计、水环境化学、河流动力学、水文测验、水资源利用、专业英语、水环境保护、水文预报。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河流地貌认识实习、综合地质实习、测量实习、地下水水文学课程设计、水文水利计算课程设计、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水文测验实习、水文预报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该院环境工程专业于1993年设立,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较早设立的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点和环境工程博士点建设单位。为广西,尤其是桂林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已在典型岩溶地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城市垃圾、废旧塑料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小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尤其是对广西区的重要产业如味精、制糖,淀粉等行业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等有其独到之处。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发扬地质、化探、水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矿山环境修复、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取得了一批先进成果,曾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优秀奖等在内的各级奖励数十项,该院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现有教职工117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0人(含外聘8人),硕士生导师93人(含外聘39人);有教授(研究员)2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30人;有博士研究生64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5人、广西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先进教学管理工作者1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师资力量雄厚。
说实话,很一般,太杂了,有搞岩土的,有搞海洋动力的,又搞浮游生物的,不像别的院校那么正规,牛人少,学院发展前景看似很好,只要领导者英明,环科院可以上一个档次,但我不认为现在领导有多么英明
桂林理工大学原来就是本科,只是刚更名为大学而已,要说那个专业比较好,还是地质类的,都在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也就是更名后的地球科学学院。 【学校概况】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理工大学座落在山水甲天下的国际风景...
你好,华东理工大学的环工考研一般, 同济大学,交通大学是比较好的, 华东师范也是可以的,华东理工大学大概290到310比较稳, 分数线偏低这个专业,每年上限人数算中等,一般可以考到 的,学校专业环...
现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水污染控制技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环境工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通过全国本科教育评估合格的专业1个(给水排水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岩溶地区环境污染防治与水安全中心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学科3个(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实验室),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重金属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广西自然基金创新团队1个(有色金属矿区的环境污染与植物地球化学及修复),自治区精品课程1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区域性行业废水治理与用水安全保障)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团队),自治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西部地区环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广西创新研究团队1个(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学院党委 |
书记 |
姜子亮 |
副书记 |
郝文佳 |
|
学院行政 |
常务副院长 |
曾鸿鹄 |
副院长 |
李艳红 |
|
副院长 |
林华 |
|
副院长 |
黄亮亮 |
|
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
朱义年 |
|
学院办公室 |
教学秘书 |
张红霞 |
行政秘书 |
叶丽丽 |
|
研究生秘书 |
吴金穗 |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辅导员 |
李心愿,夏晴,黄兆凡,李楠 唐源江,冷贝贝,杨平平 |
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
环境监测中心 |
环境保护研究所 |
漓江生态与环境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人员 |
获奖名称 |
获奖 年度 |
1 |
高盐度采油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
张学洪(1) |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9 |
2 |
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及其在桂林市的工程示范 |
张学洪(1) |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8 |
3 |
典型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机理与环境行为 |
张学洪(2) |
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12 |
4 |
桂林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项目 |
张学洪(3) |
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07 |
5 |
桂林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项目 |
张学洪(1) |
桂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7 |
6 |
高硫高氮有机废水处理中功能性微生物组合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解庆林(1) |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4 |
7 |
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模式研究与应用 |
王敦球(1) |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 |
8 |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究 |
王敦球(1) |
广西自然科学三等奖 |
2008 |
9 |
甘蔗糖蜜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 |
曾鸿鹄(1)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12 |
10 |
鱼类及水产养殖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
吴志强(1) |
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3 |
11 |
砷的吸附与沉淀——溶解作用研究 |
朱义年(1)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9 |
12 |
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水肥运移规律及综合调控原理研究 |
方荣杰(2)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4 |
13 |
浅层地下水中燃油污染物BTEX的内在生物降解与修复策略研究 |
陈余道(1) |
广西自然科学三等奖 |
2011 |
14 |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 |
陈余道(1) |
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7 |
15 |
广西岩溶山区重建及桂中旱片治理技术研究 |
郭纯青(6) |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7 |
16 |
中国岩溶地下河系及其水资源与环境研究 |
郭纯青(1)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7 |
17 |
味精废水处理新工艺试验研究与应用 |
刘康怀(1) |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4 |
18 |
珠江水系广西流域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 |
刘康怀(3)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10 |
19 |
四江流域重点污染治理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
刘康怀(3) |
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二等奖 |
2007 |
20 |
四江流域重点污染治理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
刘康怀(4)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6 |
21 |
漓江上游排水总量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
刘康怀(1) |
桂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2 |
22 |
万家寨水库—汾河上游干流水资源质量评价与治理保护研究 |
金鑫(4) |
山西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
2004 |
23 |
第十一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
曾鸿鹄 |
第十一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
2011 |
24 |
第十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
王敦球 |
第十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
2009 |
25 |
典型城市水系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游少鸿(1) |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7 |
26 |
重金属污染阻隔净化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
朱义年(1) |
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6 |
27 |
基于陶瓷平板膜生物反应器(CMBR)的高浓度废水协同处理技术开发 |
张文杰(1) |
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6 |
28 |
高硫高氮有机废水治理技术指南(DB45/T995-2014) |
解庆林(1) |
桂林市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奖励二等奖 |
2016 |
29 |
第十三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
刘杰 |
第十三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
2015 |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
院办主任:江汉强
教学秘书:耿琳琳
行政秘书:袁婷
院党委副书记:邓洁琼
团委书记:罗义淞
学生辅导员:韩波 刘金良 刘颖洁
1、自动化教研室:李海侠(主任)马文铭(兼) 高守行 孙旋 杨桂华 徐箭雨
2、机械工程教研室:代宣军(主任) 孙宝福 孙金荣 谢永智
3、电工理论教研室:张群英(主任) 张玉 职燕
1、自动化专业实验室:马文铭(主任) 李明涛 覃彦之 周轶旻
2、电工电子实验室:张瑞芳(主任) 杨辉 高守行(兼)
3、金工实习实验中心:邹自明(主任) 杨小城 潘世平 贲维锋
4、机电工程实验中心:李先瑄(副主任) 2100433B
张雄 副教授 党委书记 全面负责学院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
邓洁琼(女) 讲师 党委副书记 分管学生及党建工作。
刘电霆 教授 副院长(主持工作),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
刘羽 教授 副院长 分管实验和研究生工作;
陈静(女) 副教授 副院长 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
邹自明 高级实验师 院长助理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5个科研平台,其中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
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区域性土木工程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其他科研平台:地质灾害勘察设计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勘察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所、交通科技研究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
截至2021年3月,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20余项。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绿色建材开发及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产业,创造经济效益40余亿元。
2021年,学院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9项,直接经费354万元。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
裂土在多雨炎热环境下的工程性状与灾变机理 |
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 |
工程结构安全分析的新型数值理论及方法 |
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
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的声发射检测及加固技术 |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
桂林市岩溶塌陷危险性研究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岩溶地基稳定性和承载力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房屋建筑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
岩土体预应力锚索施工控制及其配套锚索关键技术 |
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 |
重金属侵入下岩土的工程特性及治理技术 |
广西科学技术二等奖 |
预应力锚索预应力损失机理及其控制补偿与监测技术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 |
混凝土掺合料绿色制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集成应用 |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