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铁道科学技术名词》第一版。
1997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
高锰钢也就是我们说的锰13,在没有热处理之前非常翠,用大锤就可以敲裂。热处理之后金属组织放生改变,表面非常硬,心部有一定的塑性。所以一般用于耐磨件,如矿山机械,水泥机械,磨煤机械的衬板和垂头。如果要鉴...
高锰钢指含锰量在10%以上的合金钢,是专为重工业提供使用的一种防磨钢材,应用领域包括采石、采矿、挖掘、煤炭工业、铸造和钢铁行业等。
只能从生锈方面去看,铬钼钢是不锈钢,普通碳素钢比其容易生锈,故表面光滑几乎无锈迹的是铬钼钢,锈迹多的是普通碳素钢。
服役加工硬化后高锰钢辙叉心轨应力/应变场分析
本文建立由铁路辙叉和列车车轮组成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高锰钢辙叉心轨的应力/应变场。文中考虑辙叉心轨在顶宽50mm处的两种服役状态——服役前期未发生加工硬化和服役后期发生加工硬化,分析加工硬化对心轨应力/应变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对服役加工硬化的情况,考虑到距离工作表面不同深度处辙叉材料性能的不同,将心轨局部模型分层,并设置各层的材料性能;对未发生加工硬化的情况,为模型设置均匀的材料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服役状态下辙叉心轨的von Mises应力和等效塑性应变均随深度的增加先快速增大,然后逐渐减小;与服役初期相比,服役后期心轨的最大等效应力增大约23%,最大等效塑性应变则降低约40%;塑性变形区域也明显减小,这是由于心轨在服役加工硬化后屈服强度已大幅提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服役后期的加工硬化起着抑制心轨顶面塌陷和飞边形成的作用。此外,与未加工硬化心轨相比,加工硬化后心轨的最大等效应变与工作表面的距离由0.8mm增大到了1.5mm,这表明易产生裂纹的位置有远离心轨表面的趋势。
《高锰钢辙叉》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锰钢辙叉,其高锰钢辙叉各部件组合设置在一起,损坏可单独更换。
《高锰钢辙叉》包括独立的翼轨Ⅰ和翼轨Ⅱ以及设在翼轨Ⅰ和翼轨Ⅱ中间的辙叉心轨,所述辙叉心轨、翼轨Ⅰ以及翼轨Ⅱ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辙叉心轨包括尖端部和两个轨道部,尖端部与两个轨道部之间通过相适配面的配合;所述两个轨道部之间设有隔块Ⅰ。进一步的,所述尖端部与两个轨道部之间相配合的面为台阶面。所述尖端部与两个轨道部相配合位置处与两侧的翼轨Ⅰ和翼轨Ⅱ之间设有隔块Ⅱ,固定螺栓穿过翼轨Ⅰ、翼轨Ⅱ、隔块Ⅱ、尖端部、两个轨道部将其固定在一起。所述隔块Ⅰ与两个轨道部之间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在一起。所述尖端部的尖头端与两侧的翼轨Ⅰ和翼轨Ⅱ之间设有隔块Ⅲ,固定螺栓穿过翼轨Ⅰ、翼轨Ⅱ、隔块Ⅲ以及尖端部将其固定在一起。所述尖端部材质为高强度耐磨合金钢。所述尖端部与两个轨道部相配合端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两个轨道部上表面的高度。
《高锰钢辙叉》与2013年12月以前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将翼轨、辙叉心轨的尖端部分和轨道部分都分别单独铸造,分别铸造铸件小、结构简单,能提高铸件质量;并且各部件通过可拆卸结构组装在一起,部件损坏可单独更换,不用整体更换,更换方便,降低成本。
截至2013年12月,铁路上使用的改道辙叉大多数是整铸式高锰钢辙叉,辙叉心轨与两翼轨之间有较大的空隙,这样辙叉心轨尖端与两翼轨工作边最接近处形成一有害空间,列车在改道时,车轮按轮缘轨迹通过辙叉至尖轨50端面处,此段距离为辙叉磨损最快段和使用寿命关键段,尤其是改道的理论尖端,车轮轮缘行驶至理论尖端时,轮缘承载的面积极小,容易使辙叉塌边、磨损,严重时产生裂纹,造成辙叉下道,不能使用。由于辙叉各部件为铸造产品,结构又过于复杂,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铸造缺陷,这些缺陷在列车长期荷载作用下,会引起辙叉的裂纹,造成辙叉的损伤,特别是辙叉两侧的翼轨的损坏非常平凡。由于列车经过时的不断碾压,翼轨的磨损严重,硬度亦不断提高,容易出现剥离掉块现象,引起辙叉的伤损;伤损的辙叉将危及列车的行车安全,因而必须及时予以更换,辙叉需整体更换,大大增加了轨道交通的运行成本。
《高锰钢辙叉》涉及轨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锰钢辙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