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即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地壳自形成以来,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构造运动将来也不会停止。通常,把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2、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构造运动的方向最基本的有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是指地壳部分沿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各地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后者是指其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铅垂线方向的升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隆起与拗陷。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构成地壳整个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彼此不能截然分开,但也不能等同起来看待。它们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表现常有主次之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彼此转化。
3、构造运动具有非均速性
构造运动的速度有快慢,即使缓慢的运动其速度也不是均等的。总的来说,构造运动的速度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上都是不均等的,有强有弱的。
4、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构造运动的幅度常大小不一,这与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有关。若运动的方向在长期内保持一致而且速度又较快时,其运动的幅度就增大;若运动的方向变化频繁,其幅度可能就小。由于地壳运动的速度、幅度和方式不同,其波及的范围也就不同,有的可影响到全球或整个大陆,有的仅涉及局部区域。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1、水平构造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如第三系的红层中常见。在水平构造中,新岩层总是位于老岩层之上。
2、倾斜构造
倾斜构造是指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倾斜岩层常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由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3、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仅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则称为褶皱。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老,两翼的则较新的褶曲。向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新,两翼的则较老的褶曲。
4、断裂构造
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包括两类:按断裂两侧的岩是否发生明显的滑动,可分为节理、断层。
节理是指岩石破裂后无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沿断裂面发生较大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的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等。按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关系,断层类型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枢纽断层等。
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机械运动,但不仅仅局限于地壳的运动,通常还涉及岩石圈。一般情况下,构造运动缓慢不易被人察觉。特殊情况下,构造运动剧烈而迅速,表现为地震,由此还可能引起山崩、海啸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察觉到构造运动。
按照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划分的类型(着眼于时间分布)可分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古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往)
1.现代及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现代构造运动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指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现代地壳运动典型的例证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的一个小城镇遗址。该遗址保存有三根完好的大理石柱,它的下段被火山灰掩埋过,柱面光滑无痕,中段布满海生动物蛀孔,上段柱面为风化痕迹。据历史记载,该镇初建于陆地上,后被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掩埋。13世纪时,地面沉降到海面以下6米多,致使石柱中段被海生瓣鳃类凿了许多小孔,而上段一直在水面以上,接受风化剥蚀。后来,该地区上升到海面以上,才修建起现代的波簇里城。此例充分说明了构造运动可造成沧海桑田之变。
地壳的升降也表现出高出现代海面的海成阶地、海蚀槽、滨海平原等方面。例如,广州附近的七星岗,可见高出现代海面的波切台及海蚀槽,说明了海岸的上升。
2.古构造运动的表现
从地球产生之日起,构造运动一直在进行中,现代及新构造运动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地貌特征变化,或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反映出来。地质历史时期发生地壳构造运动,距今久远,无法通过直接测量来了解,但可以根据古构造运动遗留的各种形迹来恢复地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的各种运动情况。具体说来,保留在岩石地层中的构造形迹,以及地质剖面中的岩相、岩层厚度和层间接触关系能间接地反映出古构造运动的历史。
按照地壳运动方向划分的类型(着眼于空间表现)可分为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造陆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水平运动( “造山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
1.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分析地形形成的基础,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两种运动常常相伴而生,运动的结果都不能任意地加以分隔和区分,实际上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燕山水库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1 概述燕山水库位于河南叶县保安镇东约10km的甘江河上,是治淮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设计最大坝高45.5m,坝型为粘土心墙坝,主坝全长5130m,总库容初拟23.8亿m3,为防洪、灌溉、发电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节之综合蓄水工程。2 新构造运动迹象燕山水库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华北准地台与祁秦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自燕山运动晚期开始该区发生东
中国气候和构造运动对花岗岩地貌的影响(英文)
Present granite landform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are the integrated result of climate, tectonics and lithology. Various types of granite landforms in China signify climate zonality and differential vertical movement of earth surface, while published research results on Chinese granite landforms are very rare, especially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Based on the process analysis of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physical disintegration, four granite landform regions in China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climate regim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old and freezing climate induced periglacial landscapes; the northeast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hysical disintegration and low round mounds are widespread;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controlled by arid climate, wind-carved minor landscapes are extremely prominent. The most spectacular granite landscapes in China are presented in southeast as a result of longtime chemical weathering under humid and warm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ial uplift after Neogene. Correlating the weathering crust in southern China, Tibetan Plateau and India, a possible unified planation surface in Neogene is proposed. With corestones as indicators of original weathering front, the differential uplift extent of dissected planation surfaces can be estimated. At least three landforms implying uplift can be identifi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with elevations of 300–400 m, 2000 m and 3600 m above the sea level respectively.
新构造研究的内容也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像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新构造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因为人不是树栖穴居的动物。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国家。今天,九重、阿苏、云仙岳等火山还在冒烟,也经常喷点火山弹出来;富士、箱根等可能是休眠火山。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以至有传说日本的房子是带轱辘的,一地震房子就跑了。这种新构造活动性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对亚洲的挤压,日本列岛构造上是一岛弧。
意大利的西海岸也是著名的新构造活动区,维苏威火山是全球著名的"灾害型"火山,还有一座埃特纳火山,前不久还喷发了一次(与我国的张家口地震大致同时)。不过,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喷溢的火山岩是高钾的碱性熔岩,与日本岛弧的安山岩迥异。这说明该区不是处于挤压环境而是张裂环境中。该区多地震,除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较低。
美国西海岸是西半球最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区,尤其以地震令人胆寒,也有活火山,像圣海伦斯火山等。美国西海岸最主要的构造是圣安德列斯断裂,是一条巨大的平移断裂,它分开了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换言之,因为洋壳的消减,一部分洋中脊及连接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跑到陆地上来了。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学科(领域):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
主要研究方向
新构造运动特点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与地壳变形产生的地表过程的关系,其对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带的安全造成的危害。通过地壳变形地表过程规律的揭示,为减少相关地质灾害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
地壳变形的地表过程涉及的研究内容广泛,该实验室将重点研究新构造运动及其地貌变迁和环境效应、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应用、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1、新构造运动及其地貌变迁和环境效应
全国新构造运动规律和趋势分析评价、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变迁(河流演化)关系研究、新构造运动与地表过程研究、地表过程的表现方式和机理研究、新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研究、区域新构造变形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和挽近构造应力场演化、新构造年代学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学、国家重大工程场区的区域活动构造调查评价等。
2、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地壳某一区域范围或某工程建设地区,在地壳构造作用力等内、外动力的综合作用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及这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是为了选择相对稳定的地区作为工程建设的基地和场址,或评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稳定性对该区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李四光教授曾提出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的 "安全岛" 作为工程建设基地和场址的理论,进一步深化 "安全岛" 理论,扩大其应用领域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若干标志性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进行新构造和活动断裂调查、监测分析,关键工程地段的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分析,现今构造应力场与重大灾害机理模拟计算分析,区域工程条件和环境效应调查分析,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进行活动构造和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及安全评价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调查研究,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调查研究,秦巴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川滇地区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东部沿海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重大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小区划研究等等。
3、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应用
地应力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是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地应力成因、主要特征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地应力测量的基础理论;测量仪器和方法研究;构造应力场的数学模拟;应力场的反分析;不同温压和不同边界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规律;工程稳定性应力分析;地应力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包括在矿山、水工、电站、地震及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在重要工程场地的地应力绝对值测量和相对值测量,确定现今应力状态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测地质灾害形成过程,捕捉灾害前兆信息。同时进行在资源开发和灾害预报中的地应力动态监测研究。
在我国大陆地域建立几条贯穿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表主干地应力测量剖面,在关键地域建立地应力监测系统,进行长期的地应力实时监测,基本摸清我国大陆地壳表层总体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深入研究地壳内动力引起的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能力。
4、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研究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过程研究,特别是与地表过程相关的群发地质灾害演化过程、诱发因素和临界诱发条件研究,区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敏感性分区评价,地质灾害评价和预测预报的指标判据体系研究;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的理论及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演化过程仿真模拟计算和预测模型研究,地质灾害对线性工程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定量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和重大灾情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基于3S技术的区域(特别是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研究等。
5、地质环境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领域主要研究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气候演化-环境变迁相互耦合关系,服务于国土环境监测与治理,是二十一世纪国际地学界关注的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第四纪黄土与环境、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第四纪磁性地层、亚洲大陆古季风与古气候环境、新构造运动与第四纪地貌、主要江河流域变迁与环境、第四纪重要生物化石层磁性与环境、城市地质生态环境、湖泊沉积与环境等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