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 言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蕨类植物的概念
第二书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第三节蕨类植物的植物学特征
第二章蕨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蕨类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
第三章观赏蕨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光照
第二节温度
第三节水分
第四节土壤
笫五节营养与肥料
第六节病虫害防治
第四章观赏蕨类的引种
第一节引种步骤
第二节引种方法
第五章观赏蕨类的栽培与管理
第一节地栽
第二节盆栽
第三节特殊栽培方式
第六章观赏蕨类的繁殖技术
第一节 无性繁殖
第二节 有性繁殖
第三节孢子无菌培养和组织培养
第七章蕨类植物的用途
第一节观赏蕨类的概况与应用
第二节其它用途
松叶蕨Psilotum nudum(L.)Beauv
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Trev
皱边石杉Huperzia crispata(Ching)Ching
玉柏石松,Lopodiuntm cernuum L
垂穗石松LYcopodium cernuum L
………………2100433B
前言
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大类群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活史。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0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约有2000余种。蕨类植物分布很广,从高山到海滨,从寒带到热带都有生长,生态类型也极其多样,主要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水生或沼生。
大多数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它们虽然没有鲜艳夺目的花与果实,然而它们以千姿百态奇特的叶形、叶姿和青翠碧绿的色彩,使人赏心悦目,在观赏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蕨类植物的观赏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籍《群芳谱》中翠云草就被收载,并曾用于唐代宫廷观赏,但始终未能步入观赏植物的主流,最根本的原因是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蕨类植物以其古朴、典雅、清新、自然为观赏特点,是其他种子植物无法代替的。我国有丰富的野生蕨类植物资源,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为我国观赏蕨类植物的斤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书在总论部分分章节对蕨类植物的基本概念、生活史和植物学特征、蕨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蕨类植物的用途、观赏蕨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观赏蕨类的引种步骤与方法、栽培管理方法及繁殖技术等内容进行r介绍,在各论重点介绍了45科J25种分布于我国的观赏蕨类植物,每个种分别描述了别名、英名、科属、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繁殖与栽培和用途,配有线条图、照片以及中文和拉丁文索引,便于读者参考和查找。并介绍了217个相近种的情况。
本书植物线条图引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部分插图引自Encyclopaediaoferns一书,特此致谢。
由干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2年5月于香山
蕨类植物—肾蕨肾蕨是骨碎补科草本植物,因其有丛生的羽状密叶而得名。肾蕨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溪边林下、石缝、树干上。耐阴湿。4月换盆并进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温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叶丛美丽,适作盆栽,又...
满江红、槐叶苹、四叶苹、肾蕨、铁线蕨、卷柏、鸟巢蕨、荚果蕨、鹿角蕨、桫椤、槲蕨、银粉背蕨、松叶蕨、江南卷柏、千层塔、乌蕨、翠云草、阴地蕨、水龙骨、黄山鳞毛蕨
蕨类植物—肾蕨 肾蕨是骨碎补科草本植物,因其有丛生的羽状密叶而得名。肾蕨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溪边林下、石缝、树干上。耐阴湿。4月换盆并进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温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叶丛美丽,适...
蕨类植物在翠华山的观赏性评价及园林应用
蕨类植物素有"无花之美"之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翠华山上主要的具有较强观赏性的30种蕨类植物进行观赏性评价,发现在整体观赏性方面,井栏凤尾蕨(0.505)、溪边凤尾蕨(0.498)、条裂铁线蕨(0.479)、中华荚果蕨(0.468)、多穗石松(0.467)、掌叶铁线蕨(0.456)、瓶儿小草(0.455)、铁角蕨(0.452)这8个品种具有较高的栽种价值,并结合其生态习性探讨其园林应用价值。
蕨类植物在翠华山的观赏性评价及园林应用
蕨类植物素有"无花之美"之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翠华山上主要的具有较强观赏性的30种蕨类植物进行观赏性评价,发现在整体观赏性方面,井栏凤尾蕨(0.505)、溪边凤尾蕨(0.498)、条裂铁线蕨(0.479)、中华荚果蕨(0.468)、多穗石松(0.467)、掌叶铁线蕨(0.456)、瓶儿小草(0.455)、铁角蕨(0.452)这8个品种具有较高的栽种价值,并结合其生态习性探讨其园林应用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蕨类引种的专家们编写。全书分7
章,介绍了蕨类植物概况、主要观赏蕨类植物简介、蕨类植物生长发育
的环境条件、蕨类植物的引种和栽培管理、蕨类植物繁殖与杂交育种技
术、蕨类植物的孢子无菌栽培和组织培养以及蕨类植物的综合利用。书
中重点介绍了82种主要观赏蕨类的形态、分布及生境、繁殖、栽培管理
和用途,并附有彩色照片。本书可供花农、园林技工、园艺专业院校师生
及蕨类花卉爱好者参考使用。
目录
1 观赏蕨类植物的评价标准
2 调查方法
3 引种的原则和材料的选择
4 引种的技术处理
4.1 野外技术处理
4.2 引种试验的基本条件要求
4.3 试验圃处理与观察
5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与引种试验概述
5.1 石杉科
5.2 石松科
5.3 卷柏科
5.4 木贼科
5.5 松叶蕨科
5.6 七指蕨科
5.7 瓶尔小草科
5.8 阴地蕨科
5.9 观音座科
5.10 紫箕科
5.11 瘤足蕨科
5.12 里白科
5.13 海金沙科
5.14 膜蕨科
5.15 姬蕨科
5.16 蚌壳蕨科
5.17 桫椤科
5.18 稀子蕨科
5.19 碗蕨科
5.20 鳞始蕨科
5.21 蕨科
5.22 凤尾蕨科
5.23 中国蕨科
5.24 铁线蕨科
5.25 水蕨科
5.26 裸子蕨科
5.27 车前蕨科
5.28 书带蕨科
5.29 蹄盖蕨科
5.30 金星蕨科
5.31 铁角蕨科
5.32 球子蕨科
5.33 乌毛蕨科
5.34 球盖蕨科
5.35 鳞毛蕨科
5.36 三叉蕨科
5.37 实蕨科
5.38 舌蕨科
5.39 肾蕨科
5.40 骨碎补科
5.41 双扇蕨科
5.42 燕尾蕨科
5.43 水龙骨科
5.44 槲蕨科
5.45 萍科
5.46 槐叶萍科
5.47 满江红科
6 广西观赏蕨类植物资源概况
6.1 广西自然地理概况
6.2 广西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的组成
6.3 广西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的区系分析
6.4 广西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6.5 广西优秀观赏蕨类植物名录
7 中文索引
8 拉丁文索引
蕨类植物的起源,根据已发现的古植物化石推断,一般认为,古代和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的共同祖先,都是距今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和下泥盆纪时出现的裸蕨植物。真蕨类植物最早出现在中泥盆纪,但它们与现代生存的真蕨类植物有较大差别,故被分成为原始蕨类。其孢子囊呈长形,囊壁厚,纵向开裂或顶上孔裂。重要的代表有1936年在我国云南省泥盆纪地层中发现的小原始蕨(Protopteridium minutum Halle),及发现于中泥盆纪的古蕨属(Archaeo pteris)等。小原始蕨是具有1种合轴分枝的小植物,侧枝的末端扁化成扁平二叉分枝的叶片状,孢子囊着生在具有维管束的小侧枝顶上。古蕨属具有大型、二回羽状的真蕨形叶子,在1个平面上排列着小羽片,孢子囊着生在小羽片轴上,孢子异型。这些植物在体形上很可能代表介于裸蕨类和真蕨类之间的类型。古蕨属的发现,加强了真蕨亚门和裸子植物门之间在系统发育上的联系。许多人认为,最早的裸子植物是通过古蕨这一途径发展出来的。在长远的地质年代中,这些古代的真蕨植物到二叠纪时大多已灭绝。到三叠纪和侏罗纪又演化发展出一系列的新类群。现代生存的真蕨大多具大型叶,有叶隙,茎多为不发达的根状茎,孢子囊聚集成孢子囊群,生在羽片下面或边缘,绝大多数是中生代初期发展的产物。
裸子植物在二叠纪的早期,亚洲、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酷热、干旱的气候环境,许多在石炭纪繁盛一时的造煤植物,因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趋于衰落和绝灭。而一群以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即裸子植物,因适应当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却得到了发展而繁荣兴旺,成为当时地球上植被的主角。 裸子植物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地史、气候经过多次的重大变化,裸子植物的种系也随之多次演替更新,老的种系相继绝灭,新的种系陆续演化出来,并沿着不同的进化路线不断地更新、发展、繁衍至今。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