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各方面知识。全书共14章,内容涵盖光纤传输原理和传输特性,半导体光源和光检测器的工作原理与工作特性,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和模拟光纤通信系统,光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WDM系统原理与器件,光网络与光交换,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测量及管理。与前一版相比,新增了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光子晶体光纤、高速通信中的前向纠错、光载无线通信(ROF)及光缆铺设等新内容。
简 明 目 录
第1章 光纤通信概述
第2章 光纤:结构、导波原理及制造
第3章 损耗和色散
第4章 光源
第5章 光功率发射和耦合
第6章 光检测器
第7章 光接收机
第8章 数字链路
第9章 模拟链路
第10章 波分复用概念及器件
第11章 光放大器
第12章 非线性效应
第13章 光网络
第14章 性能测量与监控
附录
索引
目 录
第1章 光纤通信概述1
1.1 光通信的发展动因2
1.1.1 光网络的发展历程2
1.1.2 光纤的优势5
1.2 光谱带5
1.2.1 电磁能量5
1.2.2 低损耗窗口和频段8
1.3 分贝单位9
1.4 网络信息速率12
1.4.1 电信信号的复用12
1.4.2 SONET/SDH复用体系13
1.5波分复用概念15
1.6光纤通信系统的关键单元15
1.7光纤通信标准19
1.8建模与仿真工具20
1.8.1 仿真工具的特征20
1.8.2 编程语言21
1.8.3 适于学生使用的程序举例23
习题23
参考文献24
第2章 光纤:结构、导波原理及制造27
2.1光的特性27
2.1.1 线偏振28
2.1.2 椭圆偏振和圆偏振31
2.1.3 光的量子特性33
2.2基本的光学定律和定义33
2.2.1 折射率33
2.2.2 反射和衍射34
2.2.3 光偏振器件36
2.2.4 偏振敏感材料38
2.3 光纤模式及结构39
2.3.1 光纤分类40
2.3.2 射线和模式化42
2.3.3 阶跃折射率光纤结构43
2.3.4 射线光学表述43
2.3.5 介质平板波导中的波动表述45
2.4 圆波导的模式理论47
2.4.1 模式概述48
2.4.2 关键的模式概念汇总49
2.4.3 麦克斯韦方程组*51
2.4.4 波导方程*52
2.4.5 阶跃折射率光纤中的波方程*54
2.4.6 模式方程*55
2.4.7 阶跃折射率光纤中的模式*57
2.4.8 线偏振模*60
2.4.9 阶跃折射率光纤中的功率流*63
2.5单模光纤65
2.5.1 结构65
2.5.2 模场直径65
2.5.3 单模光纤中的传播模67
2.6渐变折射率光纤结构68
2.7光纤材料70
2.7.1 玻璃光纤70
2.7.2 有源玻璃光纤71
2.7.3 塑料光纤71
2.8光子晶体光纤72
2.8.1 折射率导引PCF72
2.8.2 光子带隙光纤73
2.9光纤的制造74
2.9.1 外部气相氧化法75
2.9.2 气相轴向沉积法75
2.9.3 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76
2.9.4 等离子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76
2.9.5 光子晶体光纤的制备77
2.10光纤的机械性能78
2.11光缆82
2.11.1 光缆结构83
2.11.2 室内光缆设计84
2.11.3 户外光缆86
2.12光缆铺设方法87
2.12.1 直埋铺设87
2.12.2 管道中的光缆拖曳88
2.12.3 光缆喷射铺设89
2.12.4 陆地铺设90
2.12.5 水下铺设91
2.12.6 行业铺设标准92
习题93
参考文献96
第3章 损耗和色散102
3.1损耗102
3.1.1 损耗单位103
3.1.2 吸收104
3.1.3 散射损耗108
3.1.4 弯曲损耗111
3.1.5 纤芯和包层损耗113
3.2 光纤中的信号畸变114
3.2.1 色散综述114
3.2.2 模式延迟116
3.2.3 色散因素118
3.2.4 群延迟119
3.2.5 材料色散121
3.2.6 波导色散123
3.2.7 单模光纤的色散124
3.2.8 偏振模色散126
3.3单模光纤性能128
3.3.1 折射率剖面128
3.3.2 截止波长130
3.3.3 色散计算132
3.3.4 模场直径135
3.3.5 弯曲损耗135
3.4国际标准138
3.4.1 G.651.1建议138
3.4.2 G.652建议138
3.4.3 G.653建议141
3.4.4 G.654建议141
3.4.5 G.655建议141
3.4.6 G.656建议141
3.4.7 G.657建议142
3.5特殊光纤142习题145
参考文献147
第4章 光源151
4.1半导体物理专题152
4.1.1 能带152
4.1.2 本征材料和非本征材料154
4.1.3 pn结156
4.1.4 直接带隙和间接带隙157
4.1.5 半导体器件制作158
4.2发光二极管(LED)158
4.2.1 LED的结构158
4.2.2 光源材料161
4.2.3 量子效率和LED发射功率165
4.2.4 LED的调制特性168
4.3半导体激光器170
4.3.1 半导体激光器的模式和阈值条件171
4.3.2 半导体激光器的速率方程177
4.3.3 外量子效率178
4.3.4 谐振频率179
4.3.5 半导体激光器结构和辐射方向图180
4.3.6 单模激光器185
4.3.7 半导体激光器的调制特性189
4.3.8 激光器线宽190
4.3.9 外调制191
4.3.10 温度影响193
4.4线路编码195
4.4.1 非归零和归零信号格式195
4.4.2 分组码196
4.5光源的线性特性196
4.6可靠性考虑198
4.7单片封装光发送机202
习题204
参考文献208
第5章 光功率发射和耦合211
5.1光源至光纤的功率发射212
5.1.1 光源的输出方向图212
5.1.2 功率耦合计算213
5.1.3 发射功率与波长的关系216
5.1.4 稳态数值孔径217
5.2 改善耦合的透镜结构218
5.2.1 非成像微球219
5.2.2 半导体激光器与光纤的耦合220
5.3光纤与光纤的连接221
5.3.1 机械对准误差223
5.3.2 光纤相关损耗229
5.3.3 光纤端面制备230
5.4LED与单模光纤的耦合231
5.5光纤接头232
5.5.1 连接方法233
5.5.2 单模光纤的连接234
5.6光纤连接器235
5.6.1 连接器的类型235
5.6.2 单模光纤连接器239
5.6.3 连接器回波衰减240
习题242
参考文献244
第6章 光检测器248
6.1光电二极管的物理原理249
6.1.1 pin光电二极管249
6.1.2 雪崩光电二极管253
6.2光检测器噪声257
6.2.1 噪声源257
6.2.2 信噪比261
6.2.3 噪声等效功率262
6.3检测器响应时间263
6.3.1 耗尽层光电流263
6.3.2 响应时间264
6.3.3 双异质结光电二极管267
6.4雪崩倍增噪声267
6.5InGaAs APD结构270
6.6温度对雪崩增益的影响270
6.7光检测器比较272
习题273
参考文献275
第7章 光接收机277
7.1 接收机工作的基本原理278
7.1.1 数字信号传输278
7.1.2 误码源280
7.1.3 前端放大器282
7.2数字接收机性能283
7.2.1 差错概率283
7.2.2 接收机灵敏度287
7.2.3 量子极限290
7.3眼图291
7.3.1 眼图的特征291
7.3.2 BER和Q因子测量293
7.4突发模式接收机294
7.5模拟接收机297
习题300
参考文献302
第8章 数字链路304
8.1点到点链路305
8.1.1 系统考虑306
8.1.2 链路功率预算307
8.1.3 上升时间预算310
8.1.4 短波长带313
8.1.5 单模光纤的损耗受限距离314
8.2功率代价316
8.2.1 色度色散代价316
8.2.2 偏振模色散代价318
8.2.3 消光比代价319
8.2.4 模式色散319
8.2.5 模分配噪声322
8.2.6 啁啾323
8.2.7 反射噪声325
8.3差错控制327
8.3.1 误码检测概念328
8.3.2 线型误码检测码328
8.3.3 多项式码329
8.3.4 前向纠错码331
8.4 相干检测332
8.4.1 基本概念333
8.4.2 零差检测335
8.4.3 外差检测335
8.4.4 BER比较336
8.5 差分四相移键控342
习题343
参考文献345
第9章 模拟链路350
9.1模拟链路概述351
9.2载噪比352
9.2.1 载波功率352
9.2.2 光检测器和前置放大器噪声353
9.2.3 相对强度噪声(RIN)354
9.2.4 反射对RIN的影响354
9.2.5 极限条件356
9.3多信道传输技术357
9.3.1 多信道幅度调制358
9.3.2 多信道频率调制361
9.3.3 副载波复用362
9.4光载射频(ROF)364
9.4.1 关键链路参数364
9.4.2 无杂散动态范围366
9.5光载射频链路368
9.5.1 ROF网络天线基站368
9.5.2 多模光纤光载射频链路369
9.6微波光子学370
习题371
参考文献373
第10章 波分复用概念及器件376
10.1WDM概述377
10.1.1 WDM的工作原理377
10.1.2 WDM标准379
10.2无源光耦合器381
10.2.1 2×2光纤耦合器381
10.2.2 散射矩阵表示法385
10.2.3 2×2波导耦合器387
10.2.4 星形耦合器391
10.2.5 马赫-曾德尔干涉复用器39310.3 隔离器和环行器39610.3.1 光隔离器396
10.3.2 光环形器398
10.4光纤光栅滤波器399
10.4.1 光栅基础399
10.4.2 光纤布拉格光栅399
10.4.3 FBG的应用402
10.5介质薄膜滤波器403
10.5.1 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理论 404
10.5.2 TFF的应用406
10.6基于相位阵列的WDM器件407
10.7衍射光栅412
10.8有源光器件413
10.8.1 MEMS技术413
10.8.2 可变光衰减器414
10.8.3 可调谐光滤波器415
10.8.4 动态增益均衡器416
10.8.5 光分插复用器417
10.8.6 偏振控制器418
10.8.7 色度色散补偿418
10.9可调谐光源419
习题421
参考文献425
第11章 光放大器429
11.1光放大器的基本应用和分类429
11.1.1 一般应用430
11.1.2 放大器的类型431
11.2半导体光放大器433
11.2.1 外部泵浦433
11.2.2 放大器增益435
11.2.3 SOA的带宽436
11.3掺铒光纤放大器437
11.3.1 放大机制437
11.3.2 EDFA的结构439
11.3.3 EDFA的功率转换效率及增益441
11.4放大器噪声445
11.5光信噪比449
11.6系统应用450
11.6.1 功率放大器451
11.6.2 在线放大器451
11.6.3 前置放大器453
11.6.4 多信道运用453
11.6.5 在线放大器增益控制455
11.7拉曼放大器456
11.8宽带光放大器460
习题461
参考文献464
第12章 非线性效应468
12.1非线性效应概述469
12.2有效传输距离与有效面积469
12.3受激拉曼散射471
12.4受激布里渊散射473
12.5自相位调制475
12.6交叉相位调制476
12.7四波混频477
12.8 四波混频的改善479
12.9波长转换器480
12.9.1 光门波长转换器480
12.9.2 波混频波长转换器481
12.10孤子482
12.10.1 孤子脉冲483
12.10.2 孤子参数485
12.10.3 孤子宽度和间隔487
习题489
参考文献490
第13章 光网络493
13.1网络概念494
13.1.1 网络术语494
13.1.2 网络分类495
13.1.3 网络层497
13.1.4 光层499
13.2网络拓扑499
13.2.1 无源线形总线的性能501
13.2.2 星形结构的性能506
13.3SONET/SDH507
13.3.1 传输格式和速率507
13.3.2 光接口509
13.3.3 SONET/SDH环511
13.3.4 SONET/SDH网络515
13.4高速光链路516
13.4.1 10 Gb/s光链路517
13.4.2 40 Gb/s光链路519
13.4.3 40 Gb/s和100 Gb/s以太网标准519
13.4.4 160 Gb/sOTDM链路520
13.5光分插复用器521
13.5.1 OADM的结构522
13.5.2 可重构OADM 523
13.6光交换528
13.6.1 光交叉连接529
13.6.2 波长变换530
13.6.3 波长路由533
13.6.4 光分组交换534
13.6.5 光突发交换535
13.7WDM网络实例537
13.7.1 宽带长途WDM网络537
13.7.2 窄带城域WDM网络539
13.8无源光网络540
13.8.1 基本的PON架构540
13.8.2 有源PON模块542
13.8.3 业务流量544
13.8.4 GPON特性544
13.8.5 WDM PON架构548
13.9DWDM 直接承载IP548
13.10光以太网550
13.10.1 基本的光以太网方案55013.10.2 EPON/GE-PON架构552
13.10.3 城域光以太网553
13.11 降低传输损伤553
13.11.1 色度色散补偿光纤554
13.11.2 布拉格光栅色散补偿器555
13.11.3 偏振模色散补偿556
13.11.4 光放大器增益瞬变557
习题558
参考文献563
第14章 性能测量与监控570
14.1测量标准571
14.2基本测试设备573
14.2.1 测试用光源574
14.2.2 光谱分析仪575
14.2.3 多功能光测试系统576
14.2.4 光衰减器576
14.2.5 光传送网测试仪576
14.2.6 可视故障指示仪577
14.3光功率测量577
14.3.1 光功率的定义577
14.3.2 光功率计578
14.4光纤特性参数578
14.4.1 折射近场法579
14.4.2 传输近场法579
14.4.3 损耗测量579
14.4.4 色散测量582
14.5眼图588
14.5.1 模板测试589
14.5.2 压缩眼图590
14.5.3 眼图轮廓590
14.6光时域反射仪(OTDR)591
14.6.1 OTDR 轨迹592
14.6.2 损耗测量593
14.6.3 OTDR 盲区594
14.6.4 光纤故障定位595
14.6.5 光回波损耗595
14.7光性能监测596
14.7.1 管理构架和功能597
14.7.2 光层管理598
14.7.3 OPM 功能600
14.7.4 网络维护601
14.7.5 故障管理602
14.7.6 OSNR监视603
14.8光纤系统性能测量603
14.8.1 误码率测试604
14.8.2 光信噪比评估605
14.8.3 Q值评估 607
14.8.4 光调制幅度(OMA)测量609
14.8.5 定时抖动测量610
习题611
参考文献613
附录A国际单位制617
附录B常用数学关系618
附录C贝塞尔函数622
附录D分贝625
附录E缩写627
附录F拉丁文符号633
附录G希腊文符号636
索引639
会,这是趋势
光纤通信比电缆通信的优越之处:1、最主要的就是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2、.传输损耗低;3、 不受电磁干扰;4、 线径细,重量轻;5、 资源丰富,造价低廉;6、 扰信好;7、 不怕潮湿,耐高温,抗腐蚀...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波在光导纤维中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由于激光具有高方向性、高相干性、高单色性等显著优点,光纤通信中的光波主要是激光,所以又叫做激光-光纤通信。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
光纤通信教学仿真软件介绍
光纤通信传输性能仿真软件 OpticSimu 介 绍 先进光网络研究室 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邮电大学 1 软件背景 通信网络的不断演进和信息传输带宽需求的持续增长, 使人们对光纤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光通信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硬件实验平台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如: 硬件的固定性,实验配置不灵活; 受现实条件的影响多,很难观察到理想条件下的现象; 研究成本高,光学仪表价格昂贵。 而仿真软件恰好可以克服以上硬件实验平台的不足, 可以方便地配置各种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 形 象地得到仿真实验结果, 为系统和网络的设计与规划提供参考, 为科学研究和高校光纤通信的实验教学 提供软件仿真平台。 目前,我国在商用的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大型仿真软件领域尚处于空白。 我们在实验室多年研究基 础上,开发了光纤通信仿真软件 OpticSi
光纤通信
1 绪论:光纤通信发展史 什么是光? 麦克斯韦 1865年 发表电磁场理论 赫兹 1888年实验 证实电磁波存在 光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谱 发送信号的载波频率越高 (波长越短 ), 可以传送信息的速率就越快。 在电磁波谱中,光波范围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其波 长范围为: 300 μm ~ 6×10- 3μm。 目前使用的光载波频率 ~200 Tz 光纤通信的波谱在 1.67×1014 Hz ~ 3.75× 1014 Hz之间,即 波长在 0.8 μm ~ 1.8 μm之间,属于红外波段;将 0.8 μm ~ 0.9 μm称为短波长, 1.0 μm ~ 1.8 μm称为长波长, 2.0 μm以上称 为超长波长。 通信用光波范围 各种单位的换算公式 c = 3×108 m/s 1MHz(兆赫)= 106 Hz λ= c/f 1GHz(吉赫)= 109 Hz 1 μm (微米 ) =
《逻辑电路设计基础/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逻辑代数、集成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双稳态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及实验。
《逻辑电路设计基础/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偏重实践、便于自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程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作者以实践专家的视角提出了造成信号完整性问题的根源,特别给出了在设计前期阶段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是面向电子工业界的设计工程师和产品负责人的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信号完整性问题出现之前能提前发现并及早加以解决,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指导用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
·信号完整性和物理设计概论
·带宽、电感和特性阻抗的实质含义
·电阻、电容、电感和阻抗的相关分析
·解决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四个实用技术手段:经验法则、解析近似、数值模拟、实际测量
·物理互连设计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数学推导背后隐藏的解决方案
·改进信号完整性推荐的设计准则
通常,大多数同类书籍都会花费大量的篇幅进行严格的理论推导和数学描述,而本书则更强调直观理解、实用工具和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