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机械性损伤:当机体收到机械性暴力作用后,器官组织结构被破坏或功能发生障碍。由各种致伤物以机械作用使人身组织结构破坏或生理机能发生障碍。主要类型钝器伤:有钝圆、钝角、钝棱而无锐利的锋刃或尖端的物体(如铁...
许用应力根据屈服极限和安全系数折算而得。超过了这个数值,会有安全隐患,出事故的概率很高。极限应力一般说就对应于屈服极限。超过了这个值,物体就会直接发生变形或崩毁。凡是零件或构件中的工作应力不超过许用应...
某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0mw,主要特征参数如下 特征水头: 最小工作水头:25m 设计水头35m 加权平均水头:36.8m 最大工作水头47m 下游平均尾水位:28m ,3台轴流机组+金属蜗壳+加尾水...
对钢制管道机械损伤评价的探讨
管道运行中,由于腐蚀、机械损伤等原因会降低管道的承载能力,甚至引起管道破坏,并导致严重的事故。因此,研究、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对预防管道事故的发生、确保管道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用2种方法对江苏油田盐城气站输气干线的机械损伤点进行了评价,结论一致,评价方法可行。
正确对待电力金具产品的机械损伤载荷
在电力金具设计和机械载荷试验中,对机械损伤载荷有明确的定义和试验要求,但其量化指标又比较模糊。往往会出现对破坏载荷载荷从设计到试验都有明确的要求,而反应产品最大塑性变形承载能力的机械损伤载荷却不明确。这样就造成对该产品机械性能验证的不完整。
对于塑性材料,当其达到屈服而发生显著的塑性变形时,即丧失了正常的工作能力,所以通常取屈服极限作为极限应力;对于无明显屈服阶段的塑性材料,则取对应于塑性应变为0.2%时的应力为极限应力。对于脆性材料,由于材料在破坏前都不会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只有在断裂时才丧失正常工作能力,所以应取强度极限为极限应力。
许用应力就是极限应力与安全因数的比值。
研究了六种TiAl合金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损伤容限和控制机制。在三种热暴露状态下,定量评估了表面缺陷,应力集中,氧化和内部组织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并揭示出相应的内在控制因素。此研究确定了合金抵抗疲劳损伤的能力,揭示了热暴露对疲劳抗力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为合金在高温安全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研究发现, 1)在热暴露前, 合金对表面损伤的敏感性与合金的屈服强度成反向关系。对高强度合金,电解抛光优于喷丸;对中、低强度合金,喷丸却优于电解抛光。2) 整体热暴露导致应力弛豫的有益效应,同时又导致热暴露脆化的有害效应。对高强度合金,有害效应大于有益效应;对中、低强度合金, 则相反。 其机理是:中、低强度合金有较低的a2分解引起的释氧脆化和B2 ω析出引起的相变脆化。 试样单体热暴露 氧化会严重引起喷丸样品的疲劳抗力衰退,有限度地引起抛光样品性能减低,但对线切割样品却无损害。 总的说来,所有合金的电解抛光均能承受长期热暴露 氧化的不利影响。 本课题还研究了八种合金在热暴露前后的疲劳短裂纹行为。结合长裂纹扩展速率门槛值和光滑样品疲劳强度,构建了Kitagawa-Takahashi点线图。研究发现, 所有合金均存在“短裂纹效应”:合金的实际疲劳抗力不同程度地被弱化,既低于光滑样品的疲劳强度,同时也低于长裂纹扩展门槛值所确定的水准。研究发现,这种“短裂纹效应”在高强度合金中明显,中、低强度合金中次之。长期热暴露能导致光滑样品的疲劳强度和长裂纹扩展门槛值改善,但是, 由于热暴露引起的组织脆化,所有合金对“短裂纹效应”更加敏感, 发生“短裂纹效应”的非安全尺寸范围扩大。重新定义了保证安全的有效长裂纹扩展门槛值和有效短裂纹过渡尺寸, 为今后的零件设计提供了基础。 针对中低强度合金开展了序列热暴露研究。研究发现, 中低强度合金含有较少a2层片和极少β (B2 ω)相。 热暴露时, a2层片的分解和β (B2 ω的析出也明显较少。因此,释氧脆化和相变脆化均较弱。拉伸和疲劳性能下降很少,甚至出现热暴露强化。 此项工作填补了多类型TiAl合金高温组织热稳定性研究中的空白。 本项目研究了合金的氧化行为。 氧化的时间-增重曲线遵守 ”初期快速,中期稳衡,后期再增快”的三段式特征。 氧化表面主要包含Al2O3, TiO2 and (Ti, Nb)O2等多种氧化物。力学性能在氧化后下降不多。
上述应力-应变曲线中的应力和应变是以试样的初始尺寸进行计算的,事实上,在拉伸过程中试样的尺寸是在不断变化的,此时的真实应力S应该是瞬时载荷(P)除以试样的瞬时截面积(A),即:S=P/A;同样,真实应变e应该是瞬时伸长量除以瞬时长度de=dL/L。下图是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它不像应力-应变曲线那样在载荷达到最大值后转而下降,而是继续上升直至断裂,这说明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加工硬化,从而外加应力必须不断增高,才能使变形继续进行,即使在出现缩颈之后,缩颈处的真实应力仍在升高,这就排除了应力-应变曲线中应力下降的假象。
参考资料:
1.崔忠圻《金属学与热处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