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文件规定了河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目的与原则、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现场调查与参数获取、样地河岸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目标区域河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河岸带生境状况的评价,以及河岸带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源、刘琦、张远、刘洋、宋敏敏、田雨露、董满宇、李洁敏、徐霞、杨中文、马淑芹。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传染病的出现,若说与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人们未必想到个中的关系。 港大发现花面狸(俗称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与引起人类SARS有关。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立百病毒」、纽约的「西尼罗病毒」,甚至本港的...
针对我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以及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的需求,开展以河流水生态健康为目标,围绕河岸带土地利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生态环境质量分级评估研究,为科学规范地评估河岸带生境状况以及河岸带对水体的非点源污染,指导河流岸线保护与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等工作提供依据。
具体技术内容包括:(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评估目的、原则与流程;(5)评估指标体系构建;(6)现场调查与参数获取;(7)样地河岸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8)目标区域河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2100433B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
运用遥感技术,科学、快速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1990、2000和2015年的Landsat TM/OLI/TIRS为数据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湿度分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干度指数4个指标的权重,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模型,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1990—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遥感生态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分异;1990—2015年,保护区RSEI均值由0.55上升至0.83,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区域面积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这与该等级中森林所占比例增加有关;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所占比例高达91.4%,这与保护区的建立及相关工程与非工程防护措施的实施密切相关;核心区、缓冲区北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火灾的发生导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而道路附近和试验区的东南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密不可分.
带E钢筋适用范围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11.2.3 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3.9.2.2.2 的强制 性条文,抗震等级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 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 ;钢筋屈服强度实测 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0 ;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 9% 。 其实,满足此 3 个指标的钢筋是牌号带 “E”钢筋,其他钢筋不太可能满足此条件或经试 验确定。 带 E 钢筋的使用范围: 1、 抗震等级一、二、三的建筑,四级抗震和非抗震建筑不需要使用带 E 钢筋; 2、 是框架,含框剪结构中框架,具体包括框架柱和框架梁、框支柱、框支梁和板 柱-抗震墙的柱,不包括非框架梁、楼板,也不包括剪力墙结构中的代号为 KL 的“框架梁 ” (没有框架柱哪来框架梁?剪力墙结构中标识为 KL 称“框架梁 ”不妥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生态河岸带的概念与功能
2.1 生态河岸带的概念
2.2 生态河岸带的功能
2.3 生态河岸带的功能区划
第3章 生态河岸带的边缘效应
3.1 水动力边缘效应
3.2 生态边缘效应
3.3 文化与经济边缘效应
第4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内容及特点
4.2 生态河岸带的影响因素
4.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指标值的获取方法
第5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5.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体系结构
5.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方法模型
5.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等级划分
5.5 评价指标标准及隶属度模型
第6章 河岸带生态修复接木
6.1 传统河岸带建设方式的负面影响
6.2 河岸带生态修复模式
6.3 河岸带生态修复材料的选择
6.4 河岸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
第7章 生态河岸带的管理与规划
7.1 生态河岸带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7.2 生态河岸带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
7.3 生态河岸带的规划
第8章 基子GIS的生态河岸带建设与管理
8.1 GIS的概述
8.2 GIS在生态河岸带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8.3 生态河岸带的数据类型及特征
8.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GIS的耦合
8.5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GIS的设计与实现
第9章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与治理
9.1 淮河入江水道的概况
9.2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9.3 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
第10章 结语
10.1 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100433B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修复技术》 以生态河岸带为独立研究对象,从基本概念到基本建设,再到管理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河岸带的有关理论和修复技术。全书共10章,重点论述生态河岸带的内涵、边缘效应、综合评价理论、修复技术及GIS技术在生态河岸带中的应用。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修复技术》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应用相结合,既适合从事水利、生态、环境等专业的科研与教学人员阅读和参考,又适合从事河道管理与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生态河岸带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它是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是两者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课题针对实际生产的需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河岸带的边缘特征分析出发,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阐明生态河岸带的水动力边缘效应、生态边缘效应、削污效应等边缘效应机理,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生态河岸带适宜宽度数学模型,并利用VC 和MapObjects,研制生态河岸带宽度仿真GIS系统,结合南京市溧水县白马河的具体情况,计算该河道生态河岸带适宜宽度大小,并通过专题地图,直观给出各河段河岸带的适宜区域。本课题研究可以为保护河岸结构稳定、维护生态健康、控制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基础,为河岸带设计中确定生态河岸带适宜宽度提供定量计算依据,为河道管理中河岸线的划定提供理论依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