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成果登记号 |
20130112 |
项目名称 |
环渤海地区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报告 |
第一完成单位 |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肖国强、王宏、赵长荣、李建芬、倪金、王欣宝、王兰化、张涛、姚春梅、宋献方、王强、杨吉龙、裴艳东、张素凤、王 福、潘 桐、田立柱、商志文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4-01-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8-06-01 |
主题词 |
环渤海;环境地质;脆弱性评价 |
任务来源 |
部门计划; |
本项目对2004-2005年度唐山、天津滨海新区、烟台三个城市的供水保证程度进行了调查。查明了三重点城市供水结构、需水规划及缺水程度,提出了供水对策。开展重点港口环境地质调查。对环渤海海岸带进行了多年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监测研究。建立了三条海水入侵自动化监测剖面,建立了海水入侵预测预报模型,为海水入侵预警与治理建立了技术平台。开展了晚更新世以来第四纪地质结构、沉积环境演化等基础研究。完成了滨海新区环境地质调查和海平面监测研究。 2100433B
应该以粘土为主,但河口海岸线附近应为淤泥质粘土。粉土一般位于河相沉积区,黄河口附近估计有黄土存在的可能
艺龙天津渤海装饰城住宿预订,渤海装饰城就在你眼前!
在河西区的 解放南路473号,可先坐轻轨,天津很有名的装饰城,东西非常全,品牌居多,但是价格偏贵,这里也有较便宜的且合适的东西,但需要慢慢寻找,总体来说这些装饰城这家价格较高。...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国家地质调查部门2001~2003年组织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工作区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面积16.12万km^2。项目在以往调查研究资料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综合勘查手段和先进技术方法,完成了各项实物工作量,获得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
获奖序号 |
20080015 |
项目名称 |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
主要完成单位 |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
主要完成人 |
孙晓明、王卫东、徐建国、邢忠信、王兰化、王宏、杨齐青、王强、孙维义、王丽瑛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08-2-9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项目属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领域。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城市、工业、大中型港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该项目的实施,查明了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潜力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建议。其主要科技内容、科技进步作用以及应用推广情况如下: 1. 基本查明了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泥质海岸带全新世以来三个不同尺度(近万年来、近千年来及近百年来)的地质环境演化规律,查明了环渤海地区近三十年以来(渤海湾等重点地区近百年以来)海岸侵蚀与淤积速率,为环渤海海岸带开发利用、灾害防治等规划提供了警示性资料。 2. 建立了环渤海平原区第四纪地层的岩相分析方法。以《中国地层指南》为依据,厘定了第四系及上第三系的几个重要地层单位,理顺了环渤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层序,建立了环渤海地区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的统一平台。 3. 采用多因子模糊数学评判法对环渤海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分区评价。 4.查明了区域地下水资源潜力,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优化开发调整方案建议,为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5.查明了环渤海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变化特征,提出了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性对策建议和重点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建议,为区域国土规划、城市与港口建设布局提供了依据。 6.建立了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了跨行政区、跨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应用。 7.项目成果资料及时得到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该项目成果及时提交给环渤海沿海省、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成为各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全面掌握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条件及其演化的重要依据。 2100433B
第YI章概述
第YI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重点内容
第三节研究框架
一、系统边界
二、环境保护目标
三、评价指标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
第YI节区域生态环境战略地位
一、环渤海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水平高,具有重要生态功能
二、环渤海沿海地区是渤海的重要生态屏障
第二节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一、水资源及其利用特征
二、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状况
三、能源消费特征
四、岸线资源及其利用特征
第三节水环境质量评价
一、水环境系统识别
二、水质现状评价
三、水质历史回顾评价
四、水环境污染源分析
第四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一、气候特征分析
二、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三、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四、大气污染物排放评价
第五节海域环境质量
一、陆源污染物入海通量分析
二、渤海水环境质量评价
第六节海陆生态状况
一、陆地生态状况评价
二、海洋生态状况评价
三、海陆交汇带生态状况评价
第七节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关键问题
第三章区域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第YI节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历程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二、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定
三、区域空间布局特征
第二节重点产业识别及其发展特征
一、重点产业识别原则
二、重点产业识别过程
三、重点产业筛选结果
四、重点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特征
第三节区域经济社会及重点产业发展趋势
第四章区域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第YI节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数据来源
三、技术方法
第二节评价指标
第三节区域资源环境效率综合评价
一、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二、污染物排放强度评价
第四节工业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一、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二、污染物排放强度评价
第五节重点产业资源环境效率
一、重点产业各行业资源环境效率评价
二、重点产业资源环境效率演变趋势分析
第五章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预测
第YI节社会经济及重点产业发展情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情景
二、重点产业发展情景
三、资源环境效率水平
第二节土地与岸线资源利用预测
一、土地资源可供给量分析
二、工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三、产业集聚区规划用地评价
第三节水资源利用
一、生活用水量预测
二、重点产业需水量预测
第四节水环境影响预测
一、预测方法与假设条件
二、区域水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第五节近岸海域环境影响预测
一、渤海纳污量预测
二、渤海海水水质预测
第六节能源利用和碳排放预测
一、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效率预测
二、能源利用与碳排放预测结果
第七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一、预测方法
二、污染物排放强度预测
三、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四、大气环境质量预测
第八节生态环境风险预测
一、JI端水文气候条件下水系统风险预测
二、JI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环境风险预测
三、海上溢油风险预测
四、区域性生态风险预测
第六章区域生态空间约束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YI节承载力分析理论与技术方法
一、生态控制性分区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三层次分析法
三、基于二元循环的水环境承载力核算方法
四、基于大尺度水动力模型的近岸海域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五、基于大尺度开放式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六、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二节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分析结果
一、生态控制性分区结果
二、水资源承载力与利用水平
三、水环境承载力核算结果及其利用水平
四、近岸海域环境承载力及其利用水平
五、大气环境承载力及其利用水平
第三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结果
一、综合承载力现状利用水平
二、综合承载力利用水平预测
第七章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建议
第YI节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思路
第二节区域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原则
一、保障生态功能不退化
二、保障水资源不超载
三、保障基于环境保护目标的排放总量不突破
四、保障环境准入要求不降低
第三节促进重点产业布局优化
第四节深化重点产业结构调整
第五节重点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机制
一、推进渤海综合治理立法和制度建设
二、构建环渤海综合决策机制
三、建立区域“四大”统筹协调机制
四、推进资源和生态补偿制度实施
第六节区域重点产业“十二五”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一、统筹环渤海区域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环评作用
二、加强环境基础信息能力建设,支持环境管理决策
三、确保环境保护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四、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监管,保护生态系统功能
五、依托科技创新,提高节能减排环保技术水平
六、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七、建立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体系,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