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部分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监测对象及地区分类
二、指标解释、目标值的确定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实现程度的计算
第二部分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进程报告(2009-2011年)
一、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监测结果
二、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监测结果
三、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和推进速度排名
第三部分 专题报告
一、农业生产
二、农村居民收入
三、农村居民生活
四、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状况
六、新农村建设的一级指标比较
第四部分 湖北省各地级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一、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黄石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宜昌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襄阳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鄂州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八、孝感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九、荆州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黄冈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一、咸宁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二、随州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三、恩施州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第五部分 湖北省备县(市、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一、汉南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蔡甸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江夏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黄陂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新洲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阳新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大冶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八、郧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九、郧西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竹山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一、竹溪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二、房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三、丹江口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四、夷陵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五、远安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六、兴山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七、秭归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八、长阳县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十九、五峰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宜都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一、当阳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二、枝江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三、襄州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四、南漳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五、谷城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六、保康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七、老河口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八、枣阳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二十九、宜城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梁子湖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一、华容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二、鄂城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三、京山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四、沙洋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五、钟祥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六、孝南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七、孝昌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八、大悟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三十九、云梦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应城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一、安陆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二、汉川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三、荆州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四、公安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五、监利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六、江陵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七、石首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八、洪湖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四十九、松滋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黄州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一、团风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二、红安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三、罗田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四、英山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五、浠水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六、蕲春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七、黄梅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八、麻城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五十九、武穴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咸安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一、嘉鱼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二、通城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三、崇阳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四、通山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五、赤壁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六、曾都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七、随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八、广水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六十九、恩施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利川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一、建始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二、巴东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三、宣恩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四、咸丰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五、来凤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六、鹤峰县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七、仙桃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八、潜江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七十九、天门市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八十、神农架林区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
第六部分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建议(2011年)
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思路
二、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三、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特色
四、各地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五、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第七部分 他山之石:韩国新农村建设历程、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韩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二、韩国新农村建设的历程
三、韩国新村建设的成效
四、韩国新村建设的经验
五、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2100433B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监测报告(2009-2011)》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县域数据,利用加权求和法对2009-2011年湖北省80个涉农县(市、区)、13个地级市及全省整体的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行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以2020年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目标为节点,截至2011年湖北省新农村建设已走完了接近四分之三的进程,进入后期阶段;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的区域差距较大,平原地区的实现程度明显高于山地、丘陵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邻近地区的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地级(直管)市之间实现程度的差距最高,已达到30%,而且差距仍在扩大,生产发展和四化同步两项一级指标实现程度的地区差异最为悬殊。
重新下载升级版的GBQ4.0,版本号为4.105.12.4621版!这个在新建工程时,选择模板类别的可以直接选2011-80号文!
对于村庄撤并建社区现象,熟悉基层情况的山东聊城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教授夏正智非常关注。“要通过建设中心城市的办法来吸引农村居民进入中心城市居住和生活,而不是以村改居的方式强制农民‘被城市化’。”夏...
这个的看每户的建筑面积为多少。 一般要求每户的建筑面积为60平左右。 你就按每户60平的建筑面积计算,三万户总计建筑面积 为 180万平。 所以两年 中水泥需求 432000吨的,每年需求216000...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1.1 编制目的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要求,加快我省新农村 建设步伐,结合我省的实际,特制定本《导则》 ,用于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编制。 1.2 村庄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工农关系,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 “多予、少取、放活 ” 的方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放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切实让农民得实惠。 努力改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3 村庄建设规划基本原则 1.3.1 新建村庄,为易建村,多结合防灾移民、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开发移民、拆小并大
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磙子营乡 2011 年上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 总 结 2011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新 农办的指导下,磙子营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 一、加强领导,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 根据工作变动,为切实加强我乡新农村建设工作,乡党 委及时调整和充实了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使一批工 作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第一线上,为新农村 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强化措施,加强新民居建设 (一)突出示范带动,合理选择新民居点 我们着眼于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认真选择新 民居建设示范点。通过对我乡十个新农村中心村认真调查研 究,综合经济、环境等硬软件等情况,最后
《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7》在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独特的阐释,构建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人本发展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并按照这一指标体系首次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情况进行了排行和分层,总结了新农村建设国内外经验以及若干模式和案例,预警了新农村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误区,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省市县乡)和村三个层次提出了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对策体系,探索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规划模式和新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一章 载入青史的成就
第一节 中央加大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节 昔日封闭的乡村而今公路畅通无阻
第三节 农民的生活设施得到很大改观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为建设新农村寻找万全之策
第五节 乡村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第六节 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第七节 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形势喜人
第八节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第九节 “科教兴村”为新农村建设助劲
第十节 新农村建设典型层出不穷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实际操作与中央本意出现偏差
第二节 亿万农民工大流动给城市生活造成压力
第三节 农民工向城市转移透视出“五个”社会问题
第四节 人口无序流动导致社会管理难度增大
第三章 用科学发展观调整新农村建设模式刻不容缓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这一仗必须放在农村打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是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第三节 客观估量中国城市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今天的农村具备了企业发展的“四个条件”
第五节 事实早已证明乡村可以办企业
第六节 为农民工就地打造出全新的就业舞台
第七节 运行模式的抉择原则
第八节 运行模式的抉择方法
第四章 用“万镇"模式夯实新农村发展基础
第一节 全国农村形成“万镇”格局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 “万镇”模式的功能定位
第三节 “万镇”模式的显赫作用
第四节 挑选“万镇”应考虑的“六个”方面条件
第五节 挑选“万镇”应严格遵循基本程序
第六节 “万镇”选址应该注意的参考因素
第七节 从实际出发确立“万镇”发展规划
第八节 以“万镇”发展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
第五章 用“企业战略转移”模式创建新农村建设主战舞台
第六章 用“城市内优外特”模式打开新农村建设突破口
第七章 用“扬弃式现代农业”模式创新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第八章 发挥舆论优势进行食品革命大讨论
第九章 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措施
第十章 尊重客观现实帮助农民走上安居乐业之路2100433B
《2010年价格监测分析报告》集合了2010年度各季度价格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及专题报告,这是2004年—以来出版的第7本年度《价格监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