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碳氢化合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HC-SCR)可避免NH3-SCR的氨逃逸,成本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HC-SCR的脱硝效率受烟气中氧气浓度的负面影响较大。本项目提出一种新型回转式脱硝反应器以实现交替循环脱硝过程:将吸附区与还原区分离,催化剂作为NOx载体在两个区域内循环,充分利用氧气对吸附的促进,并巧妙避免其对NOx还原的抑制,提高整体脱硝效率。基于吸附还原交替循环过程,研究催化剂表面的NOx吸附还原解耦机制。建立气(气体)固(催化剂表面)两相摩尔守恒方程,采用界面膜模型计算气固两相的传质,基元反应项嵌入固相方程,实现反应过程的解耦。模拟催化剂表面吸附-还原分离的交替循环过程,分析循环时间及循环频率等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研究已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NOx在还原反应时的最佳反应氛围。交替循环脱硝解耦机制的建立是对已有HC-SCR机理的扩充和深入,可作为理论基础用于新型脱硝反应器的开发设计。
碳氢化合物HC和CO等燃料型气体作为还原剂进行催化还原脱硝技术可避免NH3-SCR的氨逃逸,成本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HC和CO等燃料型气体的脱硝效率受烟气中氧气浓度的负面影响较大。本项目提出一种新型回转式脱硝反应器以实现交替循环脱硝过程:将吸附区与还原区分离,催化剂作为NOx载体在两个区域内循环,充分利用氧气对吸附的促进,并巧妙避免其对NOx还原的抑制,提高整体脱硝效率。基于吸附还原交替循环过程,我们研究了催化剂表面的NOx吸附还原解耦的脱硝特性和反应机制。我们筛选了一系列碳氢化合物和CO作为还原剂,其中CO表现出较好的脱硝活性。在兼顾催化剂的NOx吸附性能和还原性能的条件下,我们制备优化了Fe/ZSM-5和FeCo/ASC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NOx吸附还原解耦过程,Fe/ZSM-5催化剂在250-400℃、FeCo/ASC催化剂在200-250℃的温度区间内表现出了较好的脱硝性能,脱硝效率可达95%以上,且不同与传统的固定床反应器,基于回转式反应器的吸附还原解耦过程的脱硝效率在不同温度下较稳定,表现出了优异的变工况适应性。在典型的NOx吸附还原动态过程中,烟气区NOx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出口处NOx浓度较低,还原区内催化剂表面的NOx被还原的同时亦有一部分从催化剂表面脱附,故出口处NOx浓度较高。由吸附还原动态曲线可以计算基于进出口烟气中NOx浓度的NOx脱除率(表征烟气中NOx脱除效率)、基于整个反应器中NOx浓度的NOx还原率(表征反应器中NOx还原为N2的效率)、基于烟气中逃逸的CO浓度的CO逃逸率(表征CO经催化剂携带进入烟气区的比例)等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回转式反应器的NOx脱除率较高,由于大量NOx脱附进入还原气,系统的整体还原率较低,需在还原侧加装深度还原装置;还原侧CO供给浓度越高,NOx的脱除率和还原率则越高,主要原因是过量的CO不仅可以还原NOx,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催化剂表面NOx的脱附,进而强化还原侧催化剂的再生,原位DRIFT所研究的反应机理也证明了此过程;烟气侧出口检测到的CO逃逸率较低,因为即使有CO由于还原气的停滞而残留在烟气区,也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故烟气的二次污染问题较小。以HC和CO为还原剂的脱硝方式不仅适用于燃煤电站,也适用于钢铁、冶金、焦化、玻璃等行业,预期此技术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2100433B
SCR脱硝技术即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选择性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和在氧气存在条件下,NH3优先和NOx发生还原脱除反应,生成N2和H20,而不和烟气中的氧进行氧化反应。
SCR烟气脱硝原理公式没有四个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SCR技术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NO2+4NH3+O2→3N2+6H2O;4NO+4NH3+O2→4N2+6H2O。由于燃煤中含有硫的原因,同时也会产...
与其它回路一样的处理。即;其它回路画出来,2-19回路也要画出来;其它回路不画。2-19回路也不画。
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的应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但是解耦设计是个什么概念?解耦设计实际上要求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我1控制1,2控制2,用我们的术语来说这是响应特性,并不表示我的反馈系统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要求。但是,我看到国内有些杂志,有人对这个观点还不太同意,大家可能以后会接触到。你用的时候要跟下面的一个实际物理系统是连接,实际物理系统跟你数学模型总有点不一样。假如我只允许你只能在我这样的数学方程式下,系统是好的,那你没用的,你做出来系统不能用。我们的设计要允许这两个有差别,这个允许差别就叫有鲁棒性,所以鲁棒性不是我们一般数学上的问题。就是实际上提出来的问题,就是解决你这个设计到底能不能用的问题。所谓我有鲁棒性,就是你的设计允许有这个差别,允许有不确定性,你在纸面上设计的系统做成控制器以后,到实际上用,照样有这个性能,这才叫你的设计具有鲁棒性。所以这个鲁棒性的概念就是80年代提出来的,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说的现代后控制理论。一个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后边现代后控制理论,这个里边研究对象不一样,一个传递函数,一个状态空间模型。研究内容呢,我们讲现在我们谈的是奇异值、鲁棒稳定性的问题,在前面的经典的控制理论里边,是讲带宽、讲裕度,现代控制理论里边是特征值、方差和范数,这些是在LQG,都是属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范畴,用的实际计算工具呢,就伯德(Bode)图、奈奎斯特图、尼可尔斯图。
他在那本1947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的教材里边,提出来介绍这个尼可尔斯图,这个尼可尔斯图从40年代到现在,也是有50年了。尼可尔斯50年前提出来的PID整定表,提出来设计用的尼可尔斯图。50年后的今天还在用,还在用它来做设计,可见到他这个人的水平。为了纪念这个尼可尔斯,从1996年开始,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就是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专门设立了一个尼可尔斯奖,专门奖给设计上做出贡献的人。1996年给过一个奖,1999年给过奖。每三年IFAC开会的时候评审一次,就知道这个尼可尔斯这个作用了。所以大家再要有机会的话,能看到他最早的这本书实际上是经典著作。
现代控制理论用黎卡提方程。我们现在用的,现代后控制理论里用的是线性矩阵不等式,线性矩阵不等式的解法都是用MATLAB的软件来解的,所以整个计算工具,就是我们考虑的对象、研究内容等等都出现了变化。所以有人把它叫做现代后控制理论,我们今天主要把这个过程,怎么从个别的技术最后形成一门学科?这个学科分成几个阶段?给大家介绍了一下。
这个就是我主要介绍的一些内容,我这里要说的就是这里边包括一些年份,有些事实。譬如说他做了梦,这个都是有据可查的,不是我瞎说的。但是这里边对人的评论,一些观点可能就是我的,所以假如有说错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主要介绍的内容就这些,谢谢大家。
提问:听了您刚才的介绍,我有几个地方想向您请问一下,请问王教授,您刚才介绍的是自动控制发展的历程,那么就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那么咱们自动控制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可能是哪个方向?就培养我们这些学生而言,我们怎么样提高自己自身素质来向这个方向来靠拢。
答:自动控制我比较是有这么一个观点:你不能光从搞控制的人来说,我能想出一些方向,我就指给你往前走,我能解决你好多问题。我举例子来说,瓦特的离心调速器,这个控制系统是先有调速器,先有调节系统,为了提高精度,把这个球做大,做大了以后,系统不稳定了,出了问题去解决它。就是说首先是技术推进它的,这是一个大方向,大家可能现在学理论,就是一些新的理论里边,可能是最优控制吧,Pontryagin,中文叫庞特里亚金,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的那个极大值原理,到底怎么产生的,我倒想说说这个过程,所以就可能知道,我搞控制的人怎么搞。
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的那个
极大值原理,首先在1953年,前苏联开了一个自动控制会议,当时是一些搞工程技术的人员,提出最优控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Bang-Bang(开关)控制。这个是有名的人,是费尔德鲍曼(A.A.Feldbaum)他提出的。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是数学家,他在控制会议上听出点门道来了,他是数学所的,完了开完会以后,他把费尔德鲍曼请到他们数学所做讲座,讲他的最优控制。讲座完了以后,1956年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的那个极大值原理就出来了。我就说他数学家先能把问题抽象出来,也跟刚才瓦特的离心调速器一样,受到当时很多技术的影响,受到好多的一些知识的积累,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受到启发,才出来那个极大值原理。
耦合是指2个以上的电路或系统之间的一种关联方式,这种方式表现为能量从一个电路(系统) 传递到另一个电路(系统)。解耦就是指解除耦合,阻断电路(系统)之间的能量传递。
直流解耦器是一种解除电路之间的直流连接,允许交流顺利通过的电气装置。以下简称解耦器。有些解耦器设置了正反向直流电压阀值,在阀值之外,解耦器允许直流通过,在阀值内则阻断直流通过,常见的解耦器阀值为+2/-2V,解耦器有时也称作去耦合器.
解耦器和地床配合常用来抑制管道等金属结构物的浪涌过电压(如雷击过电压)、排除交流杂散电流和交流接地故障的影响;解耦器有时也用作两个金属结构物之间的交流等电位连接。若解耦器用作管道绝缘法兰之间的防雷等电位连接,则必须慎用,因为交流杂散电流可能会从一段管道通过解耦器传递到另一段管道。
本项目围绕有效的热湿解耦环境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独立除湿方法与过程的实现、强化除湿剂循环性能的研究、除湿剂再生中涉及的高效能源补偿与蓄能方法的研究、以及完整的热湿解耦环境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的研究等方面;而子课题则主要围绕采用太阳能驱动固体除湿循环的热力过程特性、热湿解耦型固体除湿循环、除湿基材强化吸附与解吸机理、热湿解耦固体除湿空调循环热力分析与评价进行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总结如下: 项目首先对热湿解耦环境控制体系热力循环构建原理进行研究:①构建了基于溶液除湿的热湿解耦环境控制系统,对溶液除湿、蒸发冷却、太阳能集热、吊顶辐射供冷及置换通风等技术进行全面实验研究。②构建了利用双蒸发温度的热湿解耦分段处理的空调系统,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建立系统动态模型,获取关键参数的优化方法。③利用冰蓄冷方式解决热负荷的处理问题,构建了与深度溶液除湿相结合的带预冷的蒸发式过冷水制冰系统。④基于固体除湿,建立了采用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双转轮两级固体除湿空调循环,对循环在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工况下进行了热力性能测试。 其次,对除湿过程多变量的耦合传热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①利用平板降膜溶液除湿/再生实验平台对空气与溶液间的耦合热质传递特性进行分析。②通过以新型氧化铝(Al2O3)泡沫陶瓷作为填料的直接蒸发冷却实验系统,对空气与水的跨温区热质传递特性以及填料的性能进行研究。③进行了除湿基材复合除湿剂强化吸附与解吸机理研究;设计了新型热湿解耦型除湿换热器,对其传热传质性能进行研究。 第三,针对除湿剂再生过程低品位热能高效补偿与利用的方法进行研究:①建立了新型电渗析再生器,并进行了相关性能研究;在其研究基础上又建立了改进型太阳能溶液预处理电渗析再生系统。②完成了新型热湿解耦太阳能除湿换热器循环的构建和测试。 最后,对热湿解耦环境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和参数优化进行了研究:①构建了新型热泵驱动溶液除湿自主再生温湿度独立处理空调系统,并对其动态特性进行研究;②建立起双转轮两级除湿空调系统的热力学理论模型,模拟分析了全年的运行工况;③进行了热湿解耦固体除湿空调循环热力学分析与性能评价。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