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环境可持续设计

《环境可持续设计》是2010年10月1日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维佐里(Carlo Vezzoli) 曼齐尼(Ezio Manzini) 刘吉昆。 
《环境可持续设计》是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对联合国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年-2014年)的积极响应和贡献。同时旨在帮助新一代设计师的成长,使他们具有责任感并能够承担环境可持续产品的设计。《环境可持续设计》对设计过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以及一套实用的方法工具。该书将产品开发中的环境诉求与设计方法论、操作工具和企业策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借助大量精心挑选的高品质的环境产品设计案例,阐明了采取的策略和设计原则。

环境可持续设计基本信息

环境可持续设计作者简介

作者:(意大利)维佐里(Carlo Vezzoli) (意大利)曼齐尼(Ezio Manzini) 译者:刘新 杨洪君 覃京燕 合著者:刘吉昆

CarlO Vezzoli,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可持续设计与系统创新研究所(DIS)主任;(RAPLlabo)工业产品环境问题实验室的科学顾问;国际知名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与教学领域的专家。亚欧可持续设计网络项目领导人。近期出版的相关著作:《可持续的系统创新——“满意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产品一服务系统及可持续性》(Ezio Manzini合著)等。

Ezio Manzini,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可持续设计与系统创新研究所(DIS)前主任;工业设计博士课程主任;曾任米兰DOMUS学院研究主任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首席教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先驱和著名学者,重点关注“情景构建”与“解决方案”的概念开发。近期著作包括:《产品-服务系统及可持续性》(Carlo Vezzoli合著);《可持续的每一天》(F.Jegou合著);《以合作导向的解决方案一如何设计工业化可持续解决方案》等。

译者简介:

刘新,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副所长,LeNs国际可持续学习网络中方协调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与“综合造型基础”。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如LeNS国际可持续设计大会;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媒体大学联合会;IASDR设计研究界国际联合会;HCI国际人机交互大会;D282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和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可持续设计”相关的论文,并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际教学合作、设计开发和研究项目。

杨洪君,2006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5年,现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覃京燕,博士,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交互界面设计领域学科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理事,国际交互设计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韩国艺术设计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发表论文39篇,出版编著及译著7部,申请专利1项。

查看详情

环境可持续设计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伸缩座椅

  • 座距:480mm排距:750mm层高:280mm
  • 达创
  • 13%
  • 河北达创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弯曲树脂板

  • 30mm(定制)
  • 特铂千思
  • 13%
  • 上海雅熙博建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弯曲树脂板

  • 9mm(定制)
  • 特铂千思
  • 13%
  • 上海雅熙博建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弯曲树脂板

  • 5mm(定制)
  • 特铂千思
  • 13%
  • 上海雅熙博建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弯曲树脂板

  • 20mm(定制)
  • 特铂千思
  • 13%
  • 上海雅熙博建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开式倾压力机

  • 压力1250kN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开式倾压力机

  • 压力1250kN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开式倾压力机

  • 压力630kN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开式倾压力机

  • 压力800kN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开式倾压力机

  • 压力630kN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ups持续供电3KVA

  • 持续时间60min
  • 1套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11-24
查看价格

环境监测模块

  • 环境监控;技术参数详见设计说明
  • 1套
  • 3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05-15
查看价格

雕塑设计

  • 雕塑设计
  • 14.4m²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9-28
查看价格

环境工程

  • 环境工程
  • 1项
  • 1
  • 卡特彼勒、康明斯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7-05-08
查看价格

UI设计

  • 品牌:GNG;型号:定制开发界面设计、交互设计
  • 1套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9-10-08
查看价格

环境可持续设计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

第1 章可持续性和非连续性……………………………………………………………… 3

1. 1引言………………………………………………………………………………… 3

1. 2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 4

1. 2. 1环境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 5

1. 2. 2十倍高效生态生产系统………………………………………………… 5

1. 3生物环与技术环…………………………………………………………………… 7

1. 3. 1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环…………………………………………………… 7

1. 3. 2互不干扰性和技术环…………………………………………………… 7

1. 3. 3工业生态学和非物质化………………………………………………… 8

1. 4过渡方案…………………………………………………………………………… 8

1. 4. 1有效策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极端方式………………………………… 9

1. 4. 2充分策略:尽量少做事的极端方式…………………………………… 10

1. 4. 3综合策略………………………………………………………………… 10

第2 章产品、情境与能力………………………………………………………………… 11

2. 1引言……………………………………………………………………………… 11

2. 2基于产品的幸福………………………………………………………………… 11

2. 2. 1世界如同一个大超市…………………………………………………… 12

2. 2. 2“轻量产品”的悖论…………………………………………………… 12

2. 2. 3轻量作为必要不充分条件……………………………………………… 13

2. 3以“拥有”为基础的幸福………………………………………………………… 13

2. 3. 1世界就像一个主题公园………………………………………………… 14

2. 3. 2信息的物质附加物……………………………………………………… 14

2. 3. 3服务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15

2. 4区域公共产品的危机…………………………………………………………… 15

2. 4. 1公共产品的作用………………………………………………………… 16

2. 4. 2补救产品的蔓延………………………………………………………… 16

2. 5基于情境的幸福………………………………………………………………… 17

2. 6幸福作为一种能力发展………………………………………………………… 17

2. 6. 1不可持续的舒适………………………………………………………… 18

2. 6. 2非参与式与参与式解决方案…………………………………………… 18

2. 7变化背后的力量………………………………………………………………… 19

第3 章社会学习的过程………………………………………………………………… 21

3. 1引言……………………………………………………………………………… 21

3. 2生产消费系统…………………………………………………………………… 21

3. 3消费者/用户和共同生产者……………………………………………………… 22

3. 3. 1消费者(潜在)的力量………………………………………………… 22

3. 3. 2临界消费………………………………………………………………… 23

3. 4人作为合作生产者……………………………………………………………… 23

3. 5积极的少数派与成功案例……………………………………………………… 24

3. 6企业和伙伴关系的新形式……………………………………………………… 25

3. 6. 1减少消耗的生产价值…………………………………………………… 25

3. 6. 2新的商业运作方式……………………………………………………… 26

3. 6. 3生态效益企业…………………………………………………………… 26

3. 6. 4从产品到系统生态效益………………………………………………… 27

3. 6. 5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27

3. 6. 6从结果出发……………………………………………………………… 28

3. 6. 7企业和社会创新………………………………………………………… 28

3. 7公共部门及游戏规则…………………………………………………………… 29

3. 7. 1促进学习的社会进程…………………………………………………… 29

3. 7. 2增强反馈………………………………………………………………… 30

3. 7. 3支持提供替代的解决方案……………………………………………… 30

3. 7. 4促进充分沟通…………………………………………………………… 31

3. 7. 5给自然资源指定充分的经济成本……………………………………… 31

3. 7. 6扩大的生产者责任……………………………………………………… 32

3. 8设计师与合作设计者…………………………………………………………… 32

3. 8. 1设计师角色的限制和机会……………………………………………… 32

3. 8. 2可持续设计的操作领域………………………………………………… 33

第二部分面向环境可持续性的设计

第4 章生命周期设计…………………………………………………………………… 37

4. 1引言……………………………………………………………………………… 37

4. 2工业产品的环境要求…………………………………………………………… 37

4. 3产品生命周期…………………………………………………………………… 38

4. 3. 1概述……………………………………………………………………… 38

4. 3. 2生产准备………………………………………………………………… 39

4. 3. 3生产……………………………………………………………………… 40

4. 3. 4销售……………………………………………………………………… 40

4. 3. 5使用……………………………………………………………………… 41

4. 3. 6处置……………………………………………………………………… 41

4. 4附加的生命周期………………………………………………………………… 42

4. 5功能性方法……………………………………………………………………… 42

4. 6生命周期设计的概述…………………………………………………………… 43

4. 7生命周期设计的目标…………………………………………………………… 43

4. 8生命周期设计的含义…………………………………………………………… 44

4. 9设计方法………………………………………………………………………… 44

4. 10生命周期设计策略……………………………………………………………… 45

4. 11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46

4. 12战略的优先权…………………………………………………………………… 47

4. 13面向废弃处置的设计…………………………………………………………… 48

4. 14环境优先等级与处置成本……………………………………………………… 49

4. 15生命周期设计的现状…………………………………………………………… 50

第5 章资源消耗最小化………………………………………………………………… 51

5. 1引言……………………………………………………………………………… 51

5. 2材料消耗最小化………………………………………………………………… 51

5. 2. 1材料用量最小化………………………………………………………… 52

5. 2. 2碎料和废料最小化……………………………………………………… 56

5. 2. 3尽量减少包装…………………………………………………………… 57

5. 2. 4使用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最小化………………………………………… 60

5. 2. 5产品开发阶段的材料消耗最小化……………………………………… 64

5. 2. 6最小化能源消耗………………………………………………………… 65

第6 章选择低环境影响的资源和过程………………………………………………… 79

6. 1引言……………………………………………………………………………… 79

6. 2选择无毒害的资源……………………………………………………………… 79

6. 2. 1选择无毒害的材料……………………………………………………… 80

6. 2. 2选择无毒害的能源……………………………………………………… 84

6. 3可再生和生物兼容资源………………………………………………………… 89

6. 3. 1选择可再生和与生物兼容的材料……………………………………… 89

6. 3. 2选择可再生和生物兼容性能源………………………………………… 96

第7 章产品生命周期优化……………………………………………………………… 100

7. 1使用寿命………………………………………………………………………… 100

7. 2为何要设计耐用产品…………………………………………………………… 101

7. 3为何设计使用率高的产品……………………………………………………… 103

7. 4变化的社会经济尺度…………………………………………………………… 104

7. 5优化服务………………………………………………………………………… 105

7. 6原则……………………………………………………………………………… 105

7. 6. 1面向适当生命周期的设计…………………………………………… 106

7. 6. 2面向可靠性设计……………………………………………………… 108

7. 6. 3方便升级和提高适应性……………………………………………… 108

7. 6. 4便于维护……………………………………………………………… 111

7. 6. 5便于维修……………………………………………………………… 114

7. 6. 6便于再利用…………………………………………………………… 116

7. 6. 7便于再制造…………………………………………………………… 119

7. 6. 8强化使用……………………………………………………………… 120

第8 章延长材料的生命周期…………………………………………………………… 123

8. 1引言……………………………………………………………………………… 123

8. 2原则……………………………………………………………………………… 128

8. 2. 1采用级联方式………………………………………………………… 128

8. 2. 2采用最有效的回收技术选择材料…………………………………… 130

8. 2. 3便于生命终结后的收集和运输……………………………………… 132

8. 2. 4识别材料……………………………………………………………… 133

8. 2. 5不同的不兼容材料的总数量最小化………………………………… 134

8. 2. 6便于清洁……………………………………………………………… 137

8. 2. 7易于堆肥……………………………………………………………… 138

8. 2. 8便于燃烧……………………………………………………………… 138

第9 章便捷拆卸………………………………………………………………………… 140

9. 1引言……………………………………………………………………………… 140

9. 2指导原则………………………………………………………………………… 144

9. 2. 1减少和促进拆卸分离的操作………………………………………… 145

9. 2. 2使用可逆连接系统…………………………………………………… 147

9. 2. 3使用易于打开的永久性连接系统…………………………………… 149

9. 2. 4协同设计粉碎分离的特殊技术和特性……………………………… 150

9. 2. 5使用粉碎后容易分离的材料………………………………………… 151

9. 2. 6使用粉碎后易于分离的辅助零件…………………………………… 152

第10 章面向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 153

10. 1传统供求系统的经济限制…………………………………………………… 153

10. 2社会经济行为者之间新互动的系统创新…………………………………… 155

10. 3产品服务系统的供应模式…………………………………………………… 156

10. 4准则…………………………………………………………………………… 157

10. 4. 1为产品生命周期提供附加值的服务……………………………… 157

10. 4. 2为客户提供“最终效果”的服务…………………………………… 159

10. 4. 3提供“激活用户平台”的服务……………………………………… 160

10. 5面向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战略……………………………………………… 164

第三部分环境可持续性分析、设计方法和工具

第11 章环境复杂性与设计活动……………………………………………………… 167

11. 1引言…………………………………………………………………………… 167

11. 2面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167

第12 章产品环境影响评价:全生命周期评价………………………………………… 169

12. 1生产消费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169

12. 1. 1自然资源耗竭……………………………………………………… 170

12. 1. 2全球变暖…………………………………………………………… 170

12. 1. 3臭氧层消耗………………………………………………………… 171

12. 1. 4烟雾………………………………………………………………… 171

12. 1. 5酸化………………………………………………………………… 172

12. 1. 6富营养化…………………………………………………………… 172

12. 1. 7有毒气体、土壤和水体污染………………………………………… 172

12. 1. 8废弃物……………………………………………………………… 173

12. 1. 9其他影响…………………………………………………………… 174

12. 2评论和分析产品对环境影响的定量方法…………………………………… 174

12. 2. 1生命周期评价……………………………………………………… 174

12. 2. 2生命周期分析阶段………………………………………………… 175

12. 2. 3生命周期分析与设计:意义和局限性……………………………… 182

12. 2. 4选择能力:辨别能力与科学可靠性………………………………… 182

12. 2. 5敏锐的决定:开发最初阶段与生命周期分析适用性……………… 183

12. 2. 6开发生命周期分析………………………………………………… 184

第13 章环境可持续性设计导向工具………………………………………………… 187

13. 1引言…………………………………………………………………………… 187

13. 2为某些环境目标而开发的工具……………………………………………… 187

13. 3为某些环境目标所开发工具的局限性……………………………………… 189

13. 4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工具…………………………………………………… 189

13. 5生态效益设计工具…………………………………………………………… 190

第四部分发展和研究现状

第14 章可持续性在设计研究与实践中的发展……………………………………… 195

14. 1引言…………………………………………………………………………… 195

14. 2设计中可持续性的演变……………………………………………………… 196

14. 3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资源…………………………………………………… 197

14. 4产品生命周期设计…………………………………………………………… 198

14. 5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 199

14. 6面向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设计………………………………………………… 200

14. 7最新进展……………………………………………………………………… 201

附录A设计标准和原则………………………………………………………………… 203

附录B环境影响图表…………………………………………………………………… 211

索引………………………………………………………………………………………… 214

参考文献…………………………………………………………………………………… 223

查看详情

环境可持续设计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环境可持续性的理念,并且提出达到这一理想目标的总体方针;第二部分介绍了生命周期设计方法、如何降低资源消耗、甄选低环境影响的资源、拓展产品生命期限、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以及易拆解设计的策略;第三部分提出了评估产品环境影响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如生命周期评价),以及其他一些将环境诉求融人到真实设计过程中的辅助工具;第四部分是对可持续设计发展历程的概述,这里包含了设计实践和研究两部分的内容。

《环境可持续设计》对所有关注产品开发的学生、设计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环境可持续设计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环境可持续设计编辑推荐

《环境可持续设计》:

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年-2014年)的目标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领导,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价值和相关实践整合到教育和学习的所有方面。

这种教育将促进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并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创建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强盛、社会公平的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查看详情

环境可持续设计序言

本书的两位作者Carlo Vezzoli教授和Ezio Manzini教授都来自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二位都是国际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知名的领军人物,也都是译者的老师和朋友。该书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看都是目前设计界对可持续设计这一主题最深入、全面和实用的著述,其中不仅有对可持续理念发展脉络、核心观点的透彻阐释,也有对具体方法、技术,甚至教学工具的详尽介绍,是难得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参考书。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最热的词汇之一,也是被“滥用”与误读最多的词汇之一。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或对于每人都有不同的意义。与之相应,谈论“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低碳设计”等概念也逐渐成为设计圈中的一种时尚。然而,对其真正的含义以及不同概念间的关系等问题,无论在设计实践上还是设计教育中都存在广泛的争议和误解。

“可持续设计”DFS(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是设计界对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不断寻求变革的实践历程。从历史上看,作为“服务业”的设计长期充当“手段”的角色,始终是企业牟利的工具。从“有计划废止制度”到今天市场上争奇斗艳的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一直是刺激人们潜在欲望,塑造不可持续的幸福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操纵者。设计也因此被指责为助长消费主义,加剧资源消耗的罪魁祸首,是不良企业牟取暴利的帮凶。

这种指责也促使设计界对其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进行不断地反思,“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表现。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现在是重新思考关于“幸福”定义的时候了,“幸福的观念是社会构建的,我们目前关于幸福的观念受到近代史的影响……当时人们缺乏对‘限制’的理解,认为对自然的索取是理所当然的。”设计正是参与构建这种幸福观的主要力量。我们的假设是:既然借助设计手段可以成功地推进物质依赖型的消费模式,那么设计同样有能力促进向新型的“非物质化”、服务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2100433B

查看详情

环境可持续设计文献

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探究 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探究

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探究

格式:pdf

大小:202KB

页数: 2页

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可持续设计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生动力。本文通过对当前生态文化和可持续社会大背景的研读,结合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现状和发展态势,对设计的理论内核进行探索性的梳理。尝试性地将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并对各部分进行了阐释和相应的设计意义解读。

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探究 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探究

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探究

格式:pdf

大小:202KB

页数: 2页

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可持续设计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生动力。本文通过对当前生态文化和可持续社会大背景的研读,结合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现状和发展态势,对设计的理论内核进行探索性的梳理。尝试性地将建筑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并对各部分进行了阐释和相应的设计意义解读。

郝琳:可持续设计的创新策略--环境的想象

郝琳,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学士、伯克利加大硕士、剑桥大学博士,现任Oval Partnership都市建筑事务所和Integer绿色智能事务所董事合伙人兼可持续设计总监。其主脑设计的建筑作品屡获国际和亚洲指标性建筑奖项, 如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建筑奖、两度DFA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两度Perspective透视设计大奖总冠军奖、MIPIM都市更新设计 奖、Bloomberg中国最佳住宅奖等。

面对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命题,目前对症下药般的建筑,给人以堆砌和倒模的印象,所产生的效能也值得怀疑。环境想象的提出,希望跨越造型、空间、机能这样常态的建筑作业模式,从现实状况出发,鼓励以自然为核心,面向未来的营造思维、社会创新和环境体验。关于这样的论述,可以整理出3 个涉及环境、社会、经济的思考角度。

1 环境的想象源于空间策略和环境计划的紧密整合,是永续创意的开始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用“树”做出简单的解释。我们喜爱“树”,并不仅仅因为她的表象与象征意义,而是“树”这样的存在回答了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环境的问题。“树”是一个变化的形态, 夏天浓密而遮荫,冬天疏落而加强日照;“树”总是惹人愉悦,常常自然地演变成为社会性的包容聚集空间。比如在中国南方文化里,“榕树头”就包含公共空间的意味。这是一种融合社会生活方式并兼行环保之效的思维, 她启示着人与建筑景观有形和感官的互动,以及已建环境主导微观气候结果的观点。 都市和建筑如同“树”一样,如若健康地成长,需要很好地掌握与方位有关的日光几何学、季风以及地形水文的重要性。“树一样地存在着”的都市与建筑引发更为深层的感染力与微妙想象,表达着环境应有的样子。

环境的想象与风土有关。风土强调在特殊纬度、气候条件下的生活方式和地区营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守护地域风土的态度,受惠于自然的给予,表达对生态系的惜护之情,并借此展开创造力,是我们必需面对的重大设计议题。从环境创建的角度看,目前都市设计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是加深了解自然、微气候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与被动设计密切关联的都市微气候研究需要纳入互动设计程序,确保通风环境、日照、采光、舒适度等因素与都市规划和建筑的形态密切关联。这是一个综合若干人与环境因素的问题,并非是单一的科学论证和碳排放问题。若干的研究表明,区域的形态愈为多样,我们愈会得到令人愉悦和舒适的环境。也就是说,整齐划一的新市镇建设和缺乏空间多样性的“速食面”式架构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想象—未来世代的都市中会存在无数微观的个体编织成生态的网络,大量种植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如野生花草、树丛、水花园、生物沼池、 甚至是种植当地水果和蔬菜,沿街种植树木和植被,提供多种类型和尺度的户外空间,共享的中央公园、空中走廊,半私密的绿色屋顶和庭院,以及相关联的假日市场、街区活动、商业创意,这不是一幅繁荣而环保的都市景观吗? 花园城市和田园城市转变为城市花园和城市田园。这样逐步建立起来的社区使人感受自然,并重新创造自然景观散发的感觉和生活样式。

从更大的尺度上,我们可以思考如何以自身较小范围的散落的自然环境为原点,以类似农牧渔林的自然方式汇集生活设施、营造社区、保育本地风土水文,进而联络成更大规模的绿色网络。这样关注微观场域,进而拓展成网络的方法不同于常规都市计划的方法。在这样的方向下,类似生态村落模式的社区形态和郊野公园模式的景观生态得以复建,田园般的节水、节能、减废和环保的营造也可以应运而生。

今日的建筑沦为造型的艺术,但仔细观察,却鲜有使用方法、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的改变。本期特邀的香港大学刘少瑜教授团队、香港中文大学夏珩博士的文章,从都市大格局和建筑围护细节这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度着手,探讨空间之于环境的逻辑和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政策、空间策划、连同涉及的技术和工法整合,都在以更为广泛的视点试图达成一个更为平衡,并最终得以长效的方法。

对于空间与环境议程的关联,从技术上讲,今天设计者比以前拥有更为广泛的工具用来深入了解想象下的环境。这些工具正在同创意、工艺性和生产性的变革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并展现出了无限的挑战和可能。类似3D 打印这类的技术,因为生产流程的彻底改革、对产品构造的深层理解、整体上更为精密的加工等因素,所以在新材料、工艺、效率、精俭、成本、生命周期等方面必定会对可持续营造和产业创新产生深刻影响。另外,加之现代通讯技术的帮助, 现代作坊和手艺的多样性可能重获新生,师傅们可以在有竞争力的成本内完成小型的生产操作。有了网络, 推销和分配的成本比以前大大降低了。

2 环境的想象从个人的体验和生活方式开始,进而带动公众的共鸣和产业的创新

具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左右着可持续发展的走向。生活与生产的关联表明了可持续目标在大规模层面实现的交点途径与整合策略。通过永续生活与环保创意产业的互动推动美好生活质素的现象,在全球和中国渐成趋势。这样的产业,笔者叫做“生活绿产业”。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结构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时候,“生活绿产业”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低碳社区规划、可持续建筑设计、环保材料创新是将创意产业与社会转型、经济健康发展、提高竞争力联结起来的重要一环。

比如,关于竹子和秸秆的设计,就是所谓生活着手、产业着眼的方法。深加工的环保竹和秸秆材料营建的建筑,以当地人民最习以为常的素材为起点,深化素材的创新与研发,带动地方知识提升和乡土竞争力。改变生活方式的步伐,虽然始于小小的民宅,但却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城乡住居的建造上,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城乡改造的地景中,开发经济、环保、健康安全并且是具有丰富生活质感与美感的环境,也从根本上开展资源深加工和产业整合的思路。这样的作业甚至可以拓展到全球性的行为,地方性的就业和技艺文化传承也可以得到提升。本期中笔者关于毕马威社区中心设计的文章主要是从环境的社会性这个角度,讨论该项目的设计建设;台湾考工记的洪育成和陈佩瑜老师也以“ 木”以为续的实践探索,展现了永续生命的魅力和对未来的企盼。

对于可持续设计而言,未来的价值并不是存在于自然或是建筑物的表象本身,而是环境与其互动者的一种共生效果。所以, 如果我们仍然把设计视为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围绕新的自然观和因此可能产生的生活方式和产业变革而展开讨论。虽然可持续发展最终牵涉到根本的政治决策和道德转化,而累积起来的效应却是从无数的关于自然观念和社会创新的微妙变化开始的。可持续都市与建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认识到未来社会经济模式可能发生的不同变化,理解自然变迁在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成熟的自由美学和科学技术对于自然认知和经验的互动, 进而通过非线性的方式来组织建筑的不同角色,解答环境、社会发展和生活价值的本质问题。

3 环境的想象推动更具社会意义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融合

对于今天的都市与社区营造的观察和质询,恐怕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是有关个体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不是建立在挣快钱、炫富、成王败寇这类的基础上,而是在基层百姓中鼓励永续价值的认同并培育成就感。这样的价值体系关乎未来,是自然保育、环境创新、社会生活、文化自尊和个人成长之间更为深层的新秩序。环境的想象鼓励个体发展,进而转化为社区营造性的社会创新运作方式。泥瓦匠、木匠、果农、菜农、技工等各行各业都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巩固并拓展知识与技巧,重获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控制,加强永续自力更生和信心。可持续的准则和道德也可以逐步藉由个体创造和市场经济落实,个性和自我满足也成为创新的驱动力。

像自然系统一样,环境的想象依赖于多样性的存在和共同的作业。工艺与技能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发展有助于包容性城市和建筑的生成,从而减轻社会排斥。 本期中,安吉的赤脚建筑师任卫中老师就是在家园再造的过程中探索着新乡土的工艺技法,也逐步树立了农民的尊严和成就感;同济娄永祺、港大林君翰和Joshua 等一众教授,也以优质的多元公民建筑和“设计丰收”这样的开放思路启蒙地域性的永续方法,协助地方百姓开明地获利,并在变革中争取优秀和机遇。这样,一批个体和社区性永续经营模式凸显出来,达人们也会聚集成社会的先进榜样和“劳动模范”。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教授的文章,以个案深刻地指出了作为设计创新之于整体社会转化的影响力问题。巧合的是,本刊所邀的剑桥大学Michael Ramage 教授的实践,正是通过融汇传统和科学,而达至创新精俭,巧妙地与瑞士工程师马亚尔(Robert Maillart) 对话。

以上3 方面都是在思考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如何以可持续的设计引导“物本”世界到“人本”世界的转化。看待变化和相应的策略,真正要观察我们看待世界和自我的角度和方法有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设计未来,实际上是世界观、社区观以及生活在城乡中的每一个人的价值问题。我们不仅要针对变化的趋势,更应思考变化的缘由,以及评估新的设计维度和设计力量在哪里。

文章中所涉及的探讨,呈现出反思现状而引发的多元变化,实证地反驳了可持续设计可有可无这样的无稽之谈。这些思考企图在国际化与地方文明的交错、冲突与协调之中加深对营造的理解,并探寻未来的可能性。这样的群体思考和实践摆脱了目前建筑界机能主义的现状、对时尚意象的迷思,以及对建筑所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疑惑。可持续的诉求, 说到底,是让设计回到“建筑因何重要”、“我们为什么建造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基本的问题,以一个更为宏观和远见的视野把营造的艺术和科学建构在人类的福祉和自然的长远利益之上。今天,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所作业和营造的都市,虽然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却仍具强烈的象征和引导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来自于将无数的广泛个体意识逐渐转变为多样化的公众认知和集体形象。本期特集所展开的讨论和思考,冀望建筑师能够深具这样转化和汇聚公众意识的正面能力。

查看详情

村镇住宅可持续设计技术基本介绍

村镇住宅可持续设计技术内容简介

《村镇住宅可持续设计技术》是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村镇住宅可持续设计技术》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出发,详细论述了我国村镇住宅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我国村镇住宅设计、尤其是村镇住宅的可持续设计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村镇住宅可持续设计技术作者简介

陈易,男,1966年生,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意大利帕维亚大学访问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建筑学会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室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参加了一系列国内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领域:生态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

高乃云,女,1949年生,博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同济大学市政工程系系主任、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第四届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展计划(863)课题。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教材1部;与他人一起在中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级、上海市和教育部等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及精品课程近10项。

张永明,男,1969年生,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同济中欧建筑节能培训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并参与多个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商品砂浆生产与应用技术研究”200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寿青云,男,1977年生,博士,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制冷与热工程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冷空调系统优化设计、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和低碳能源系统规划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已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收录3篇;参与4部专业著作的编写,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十多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和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的科研工作。

查看详情

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编辑推荐

《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在使用性、浪费和资源方面,产品设计对整个世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中,Nathan Shedroff分析了不可持续设计方案的诟病,展示了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锐设计师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量可持续性,设计绿色,环保的产品和服务。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