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简介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给环境专业人士的案例集锦》其他同类著作大的不同,是两位作者作为环境专业人士,没有深陷有关伦理学概念和术语的纠缠中,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经历,通过51个典型案例,条分缕析,探讨人们如何在面临各种诱惑的情况下做出符合环境伦理的抉择。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给环境专业人士的案例集锦》包括两大部分。第1部分从人类本能、公共政策、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伦理人才培训等方面,对环境伦理学的起源和挑战进行了精彩论述。第2部分收录了51个环境专业人员所面临的多种环境伦理困境,每个案例均以困境、讨论、建议措施等结构编排,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性和参考性。 哈尔塔贝克(Hal Taback),注册专业工程师(PE)、认证环境工程师(BCEE)、环境专家(QEP)、注册环评师(REA),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卡尔斯巴德一家环境咨询公司的总裁。他在减少因有毒空气污染物、危险废物和空气合规事务等引起的风险方面,有着超过40年管理和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美国石油学会担任了8年的首席顾问,配合美国环境保护署针对石油行业的整个工艺流程,开展大可行控制技术规则行动。 作为空气与废物管理协会(A&WMA)的研究员和荣誉会员,塔贝克是其国家伦理委员会的主席。他曾在空气与废物管理协会主持了8次全国性伦理研讨会,向横跨整个北美的环境专业技术人员和律师协会讲授了环境伦理。他拥有超过140篇环境领域的出版物。5年来,塔贝克在EM杂志有个题为“伦理角”的双月专栏,讨论专业环境人士共同面临的伦理困境的解决方案。 拉姆拉姆那(Ram ...(展开全部) 哈尔塔贝克(Hal Taback),注册专业工程师(PE)、认证环境工程师(BCEE)、环境专家(QEP)、注册环评师(REA),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卡尔斯巴德一家环境咨询公司的总裁。他在减少因有毒空气污染物、危险废物和空气合规事务等引起的风险方面,有着超过40年管理和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美国石油学会担任了8年的首席顾问,配合美国环境保护署针对石油行业的整个工艺流程,开展大可行控制技术规则行动。 作为空气与废物管理协会(A&WMA)的研究员和荣誉会员,塔贝克是其国家伦理委员会的主席。他曾在空气与废物管理协会主持了8次全国性伦理研讨会,向横跨整个北美的环境专业技术人员和律师协会讲授了环境伦理。他拥有超过140篇环境领域的出版物。5年来,塔贝克在EM杂志有个题为“伦理角”的双月专栏,讨论专业环境人士共同面临的伦理困境的解决方案。 拉姆拉姆那(Ram Ramanan)博士,富布赖特学者,空气与废物管理协会(A&WMA)研究员,在管理可持续发展、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有超过40年的企业、咨询和学术经验。他是可持续发展企业中心的代理主任,斯图尔特理工学院商学院的工业副教授。此外,他目前还任教育理事会主席,空气与废物管理协会国际版块主管。 拉姆那博士也是埃克森美孚公司的退休人员,曾制定和实施了企业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在十几个超级基金场址履行企业责任,并建议在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风险投资,开展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他还带领行业组织在美国的州和联邦层面、印度和世界银行等倡议开展环境标准行动。拉姆那博士还担任ICF国际的研究员和主任、三一环境咨询公司子公司的总裁、AECOM(之前叫ERT)的部门经理。在此之前,他还在印度担任过不同职位,从设计工程师到总经理,主要从事向电力和石油行业提供空气污染控制系统的工作。2100433B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由不协调剑协调、由非可持续剑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
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编辑本段]分类 新能源的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城市垃圾污染现状及其处理、处 置、资源化技术 作者:祝敏慧 学号: 20143230436 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四 我国城市垃圾污染现状 及其处理、处置、资源化技术 【摘要】:现代社会中,资源的概念迅速扩展,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 解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 化,资源环境、生态全球化趋势, 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资源、 人口、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等越来越明显地交织在一起, “垃圾” 作为一种资源类型,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决策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 视。 【关键词】:城市垃圾 资源 产业化 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 人均每年垃圾产量 440公斤。 2014 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 16148.81 万吨 ,城市 历年的垃圾堆存量高达 66 亿吨,侵占 35 亿多平方米的土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燕山大学 论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 郝得全 学 号: S13120100016 电 话: 15903385067 论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摘要:从工业革命起,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 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 30多年以来,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态破坏 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水污染、雾霾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非常严重 的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我们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施,这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进 程中的质的飞跃。 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目前,中国和世界上 许多国家正在示范和建设各种发展类型的城市,以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可
《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伦理学教程》环境道德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立法中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的实践(实践部分主要包括环境伦理与管理政策、人口、科学技术等)、环境意识中的平等观等方面的内容。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伦理学教程》重点阐述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伦理学教程》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用书及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众的环境教育用书。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与当代人类生境系统
1.1.1 环境系统
1.1.2 人类生境系统及其特征
1.1.3 熵
1.2 环境伦理学
1.2.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2.2 环境伦理学的任务和方法
1.2.3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意义
1.3 环境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1.3.1 环境道德的产生
1.3.2 环境道德与环境伦理学
1.3.3 环境伦理学产生
第2章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2.1 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1.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2.1.1 环境伦理学的特点
2.1.3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2.2 环境伦理学产生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2.2.1 环境伦理学产生的生态学基础以及现实要求
2.2.2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超越的环境伦理观
2.3 环境伦理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
2.3.1 环境伦理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与差异
2.3.2 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2.3.3 环境伦理学与生态学的联系与差异
2.3.4 环境伦理学与社会学的联系和差异
2.4 学习环境伦理学的意义
第3章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3.1 环境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3.1.1 环境道德的概念
3.1.2 古代环境道德的萌芽与发展
3.1.3 古代西方自然哲学家及宗教经典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3.1.4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自然环境观
3.1.5 近、现代环境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
3.1.6 当代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3.2 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
3.3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3.4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3.4.1 道家的生态智慧
3.4.2 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
3.4.3 佛学“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
第4章 西方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
4.1 人类中心主义
4.1.1 人类中心主义及其传统形态
4.1.2 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的生态危机
4.1.3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4.1.4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4.1.5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4.2 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4.2.1 动物解放论
4.2.2 强势动物权利论
4.2.3 弱势动物权利论
4.2.4 认真对待动物保护伦理
4.3 生物中心主义
4.3.1 敬畏生命
4.3.2 尊重大自然
4.4 生态中心主义
4.4.1 1大地伦理学
4.4.2 自然价值论
4.4.3 深层生态学:生物圈平等主义与自我实现论
第5章 自然的价值及权利
5.1 自然价值的含义性质及其发展
5.1.1 自然价值的含义
5.1.2 自然价值的性质
5.1.3 自然价值的进化发展
5.2 自然价值的结构与评价
5.2.1 自然价值的结构概述
5.2.2 自然价值的评价
5.2.3 自然价值评价模型
5.3 自然内在价值的伦理学特征
5.3.1 自然内在价值的论证
5.3.2 自然内在价值的伦理学论证
5.4 自然权利的含义及发展
5.4.1 自然的权利的含义
5.4.2 自然权利的发展
5.5 自然权利的类型
5.5.1 人类的自然权利
5.5.2 生物的三大基本权利
第6章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6.1 全面公平原则
6.1.1 公正与平等在法学上的意义
6.1.2 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平等
6.1.3 人类内部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
6.2 综合效率原则
6.2.1 经济效率
6.2.2 生态效率
6.2.3 伦理效率
6.3 互动和谐原则
6.3.1 经济和谐
6.3.2 生态和谐
6.3.3 社会和谐
6.4 协同进化原则
6.4.1 协同进化的概念
6.4.2 协同进化的环境伦理方法论
6.4.3 协同进化的环境伦理原则
第7章 环境道德的本质及主要规范
7.1 环境道德本质结构
7.2 环境道德的功能
7.3 环境道德的原则
7.3.1 环境道德基本原则的概念
7.3.2 环境道德基本原则的客观依据
7.3.3 环境道德基本原则的内容
7.3.4 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原则
第8章 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
8.1 现代环境教育
8.1.1 现代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8.1.2 现代环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8.2 环境道德的主要规范
8.2.1 环境道德规范的概念
8.2.2 环境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8.3 环境道德教育
8.3.1 环境道德教育的含义
8.3.2 环境道德教育的特点
8.3.3 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
8.4 环境道德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第9章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9.1 环境道德与人类生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9.2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9.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对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影响
第10章 环境政策、经济与环境伦理
10.1 环境经济观中的伦理学
10.1.1 环境伦理观的产生
10.1.2 环境经济观
10.2 市场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
10.2.1 市场经济伦理
10.2.2 代际资源配置中伦理问题
10.2.3 代内环境问题与市场经济伦理
10.3 自由市场与环境保护
10.3.1 环境保护主义与自由市场
10.3.2 环境保护主义与私有财产权
10.3.3 走向稳态经济
10.4 企业环境伦理
10.4.1 企业环境伦理的原则
10.4.2 企业环境伦理道德的规范
第11章 管理决策中的环境伦理
11.1 环境管理与环境伦理
11.1.1 环境管理的伦理问题
11.1.2 伦理的制度化
11.2 决策中的环境伦理
11.2.1 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
11.2.2 政府决策与环境伦理
11.3 环境管理制度中的伦理
11.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1.3.2 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伦理
第12章 环境伦理学与人口
12.1 东西方的人口环境伦理观
12.1.1 东方人口环境伦理观
12.1.2 西方人口环境伦理观
12.1.3 人口生产的环境伦理学意义
12.2 土地利用与环境伦理
12.2.1 贫困与土地利用
12.2.2 人口与经济发展
12.3 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
12.3.1 人类生活方式的伦理标准
12.3.2 人类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
12.4 人口问题的控制对策
12.4.1 三大控制对策
12.4.2 生育伦理观的转变
第13章 环境伦理与科学技术
13.1 科学技术与环境变化
13.1.1 科学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
13.1.2 负荷价值的技术应用对环境的破坏
13.1.3 科学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
13.2 科学技术与人类中心主义
13.2.1 科学发展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13.2.2 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
13.3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
13.3.1 新世纪科技观的生态转向
13.3.2 当代工程伦理提出的环境道德新要求
第14章 环境意识与平等观
14.1 环境意识
14.1.1 环境意识的概念
14.1.2 环境意识的培养
14.1.3 提高全球环境意识
14.2 平等观
14.2.1 天赋价值与环境公正
14.2.2 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平等
14.3 人类内部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
14.3.1 代际和代内平等
14.3.2 总体评价
第15章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制
15.1 决策中的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建设
15.1.1 决策中的环境伦理
15.1.2 目前我国环境道德危机的表现形式
15.1.3 如何加强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
15.2 环境立法
15.2.1 环境立法的目的
15.2.2 关于环境权的论述
15.2.3 中国的环境法体系
15.2.4 我国环境法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2.5 国际环境法
15.3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15.3.1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15.3.2 一般环境法体现的环境伦理原则
15.3.3 专门法体现的环境伦理原则 2100433B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系统介绍了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生态学基础,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伦理观,环境法,环境规划,环境管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公共课教材,同时还可供对环境保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