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对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定位和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全书共分11章,阐述了环境土壤学的产生与发展;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对典型污染物在土壤圈中的循环和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作了探讨。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三章 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质量
第四章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第五章 土壤重金属元素与环境质量
第六章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环境质量
第七章 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与环境
第八章 土壤退化过程与环境质量
第九章 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十章 土壤环境工程
第十一章 环境土壤学研究法
附表1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A 层)
附表2 中国土壤(A 层)和世界土壤化学组成的中值
附表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mg/kg ,GB15618—1995)
附表4 食品种元素限量标准
附表5 食品中部分有机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附表6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14882—94)
附表7 地质年代简表
龙眼树的生长发育与气候、土壤条件关系密切,长期以来,龙眼已形成了对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 (1)气候条件 龙眼为亚热带果树,宜栽于夏季气温较高而冬季无霜害的地区。它对低温很敏感,这是限制龙眼地理...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 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土壤污染检测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现状调查1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调查a地质地貌: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地貌类型和形态特征b气象气候:风向、风速、降水、蒸发,干旱、润湿等...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论述了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07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学试题2
07 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学试题 一:填空与选择:( 5分 1题) 1、 旱地土壤淹水后土壤 PH 值是(升高 /降低 /不变) 2、 国际制、美国制和中国制中对于 “砾”的直径尺寸要求都是大于 _________ 3、 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哪个是地带性土壤: ________ 4、 N、P、K 中哪些能被矿物固定: ________ 5、 土壤固相包括哪三个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土壤胶体吸附的 Na+、Fe3+、H+中哪些是必须元素 _______、哪些是有益元素 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5分 1题) 1、 土壤肥力: 2、 地下水临界深度: 三:计算题( 10分 1题) 1、 从 “孔度=孔隙体积 /土壤体积 ” 推导出 “孔度= 1-(
环境土壤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下列特点:
综合运用环境地学和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环境土壤学研究涉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环境效应,因此在实验手段方面,近来越来越多地运用微宇宙方法,采用土壤-植物系统开放式渗漏器、抽汲式渗漏器和受控环境污染模拟实验系统。
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工作中经常要在局部、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通过野外布点采样,或采用遥感、遥测等手段,取得大量资料信息和分析数据,用宏观的数理统计方法去掌握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迁移的时空规律,计算土壤环境对某些污染物的容量;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反应过程的微观机理,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上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应用环境分析化学的测试技术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需要对土壤、植物中的大量元素、微量和超微量元素以及具有复杂分子结构的有机物进行分析测定,最低检出限要求达到ppb或ppt数量级。此外,需要分析的样品数量大,时空观念强,因此,要求有灵敏准确、自动连续的测试手段。
建立数学模式
土壤-植物系统的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的发生过程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易恢复性的特点。土壤的形成和进化要经历很长的年代,但可以因人为污染毁于一旦,因此土壤污染的防治对策,应当特别重视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从污染源的调查,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开始,结合其他变化条件,将土壤-植物系统及其边界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归宿的物理化学过程,转化为数学模式和电子计算机语言程序,以便预测土壤环境中某些主要参数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优选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过去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局限在土壤、大气、水这些单介质中进行。今后必须十分重视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及其边界环境中迁移、转化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行为、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等重要过程的动态研究;充分利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式和电子计算机语言程序。只要把上述研究和土壤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以及开展野外调查和定位站研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可以把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上。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土壤这种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的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壤资源,有依赖于正确的认识和区分土壤。
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土壤分类不仅是土壤信息载体、标准化的基础、农业技术转轨的依据,而且也是土壤科学交流的媒介,是土壤科学水平的体现。土壤分类的标准是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土壤分类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土壤发生分类学派在中国的影响特别深、影响时间也特别长。但在实践过程中,土壤发生分类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而且已不适应土壤科学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
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经过100多位土壤学家历时1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并编制了相应的1/200万土壤图和附有土壤剖面的土纲、亚纲分布图。2100433B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高校农业环保专业应运而建。土壤,作为人类与环境最紧相关的基础条件之一,不仅以其肥力为人类提供植物产品,而且以其净化力发挥着容纳环境污染物、缓冲有害物质毒性的巨大作用。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必须走建设优化土壤生态系统的道路。环境土壤学就应当是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使传统土壤学与环境学紧密联系而形成新的体系。本书为达此目的,大量取材于国内外有关最新成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体到总体,简明扼要而系统地介绍了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