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农业措施主要是通过农业手段,改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具体措施有:(1)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平整土地,精耕细作。(3)适当调整农业结构,选择耐盐作物。(4)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土壤蒸发,一直土壤耐盐作物。
水利措施主要是运用工程和管理手段,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调节控制土壤水和地下水,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具体措施有:(1)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水能力,防治洪涝灾害。防洪时要注意蓄泄并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2)健全排水系统,防治涝碱灾害。首先是修建骨干排水工程,打通大面积涝水出路;其次是完善田间排水沟网,并使之与骨干排水工程相连接,从而形成完整通畅的排水系统。排水方法一般有3种:明沟排水,浅沟排地面水、深沟兼排地下水;暗沟、暗管排水,主要是排地下水;竖井排水,一般兼有地下水水位和利用井水灌溉的双重作用。(3)发展灌溉,提高抗旱能力。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可采取渠灌、井灌或井渠结合灌溉。在自流饮水灌溉时,往往由于渠道渗漏和灌水过多而抬高了地下水水位,引起灌区土地的次生盐碱化。因此,应注意实行计划用水,搞好渠道防渗,杜绝大水漫灌,控制灌水定额,尽量减少深层渗漏,同时应有健全的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平原地区,因受气候和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旱涝盐碱自然灾害,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其中黄淮海平原地区尤其严重,这一地区主要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由于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的年变化和季节性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繁,历史上河道多次变迁,地形多呈条状和碟状洼地,排水不畅,土壤积盐,地下水矿化度高,旱涝盐碱互为因果,交错发生。加上人类长期的生成活动中灌排失调,耕作粗放,地下水水位上升和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加快,从而加剧了涝碱灾害。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旱涝盐碱必须采取农业和水利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旱涝盐碱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已经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世纪末,在约1800万公顷的耕地上,灌溉面积达到60%,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70%,半数以上的盐碱地得到了治理,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粮食、棉花和油料的重要产区。
1海岸滩涂绿化植物类红树林类植物是最耐盐碱的。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些可以分布到亚热带。因为潮汐的影响,也有些品种在最高潮边缘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其中,海芒果(Cerbera manghas)、水黄皮...
低洼盐碱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之强烈蒸发,盐分不断积累于地表,水文、地质条件恶化。因此在低洼盐碱地造林,要慎重选择树种。 乔木树种 刺槐。刺槐的根可直接固定氮素,是沙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但不宜在排水...
棉花种植要因气候条件而异,不是所有地区都能种植,轻度盐碱地可以种植向日葵、甜菜、玉米、糜子等。
关于盐碱地治理工程措施的思考
盐碱地治理的根本措施是降低地下水位,通过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位降低到临界深度以下,既利用了地下水资源,又为盐碱地的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竖井机电排灌是治理盐碱地重要而有效的工程措施。
以蓄为主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研究
针对传统改良盐碱地治理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以蓄为主的和谐生态治理模式。在依据并分析传统农田排水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以蓄为主的治理思想,分别探讨了蓄水沟的深度、间距、断面以及治理区的水地比例优化等工程设计问题。最后,结合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治理对工程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土地综合治理是对土地破坏、退化和污染等的综合治理。在中国,需要综合治理的土地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南方红黄壤低产地、西北的风沙地、季风平原区的盐碱地、内陆及滨海盐碱地、江河低洼沼泽化土地等。主要的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和农业措施、化学措施等。各项治理措施必须依照土地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
。2100433B
我国有9900多万公顷盐碱地,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树种,盐碱地作为一种很宝贵的土地资源被浪费了。
在盐碱地上种植适应盐碱的树木,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推荐几种能种植的树木:沙枣、白柳、胡杨、杨树、侧柏等。具体可以参照百科中盐碱地内容。2100433B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将水的排放量控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