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土地退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科学合理的监测和评价是防治土地退化的重要基础。《黄土高原土地退化与植被动态的遥感分析》内容共分三部分,内容为基于植被指数和气候数据的土地退化监测研究、区分植被动态变化中气候和人类因素的贡献率研究、土地利用分类遥感应用研究。《黄土高原土地退化与植被动态的遥感分析》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孙建国,甘肃会宁人,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1996年、2003年分别于西北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5篇。2100433B
第一篇 基于植被指数和气候数据的土地退化监测研究
第1章 土地退化及其评价概述
1.1 土地退化的概念、类型和危害
1.2 土地退化监测和评价的类型和指标体系
1.3 土地退化遥感监测技术
1.4 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遥感监测
1.5 小结
第2章 研究背景与技术方案
2.1 关于数据源
2.2 单纯利用植被指数的土地退化监测
2.3 植被指数和气候数据相结合的土地退化监测
2.4 研究进展评述
2.5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3.3 小结
第4章 NDVI与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异及其关系
4.1 引言
4.2 简单相关、偏相关和复相关分析
4.3 NDVI与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异及其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NDVI与气候因子的空间格局及其关系
5.1 引言
5.2 气候干燥指数的计算
5.3 NDVI与气候因子的空间格局及其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利用NDVI—气候因子空间相关关系识别地带性区域
6.1 引言
6.2 类型变量的空间相关关系
6.3 地带性区域的识别
6.4 小结
第7章 潜在NDVI及其在荒漠化评价和监测中的应用
7.1 概:述
7.2 基于CSI的潜在NDVI获取
7.3 土地退化现状指数和土地退化动态指数
7.4 结果及其验证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附录
第二篇 区分植被动态变化中气候和人类因素的贡献率研究
第9章 基于NDVI—气候变量特征空间的植被退化评价
9.1 引言
9.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9.3 方法
9.4 结果分析
9.5 结论
第10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榆林市荒漠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
10.1 引言
10.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10.3 方法
10.4 结果
10.5 讨论
10.6 结论
第11章 西北黄土高原植被动态中气候和人类驱动的贡献率研究
11.1 引言
11.2 研究区和数据
11.3 方法
11.4 结果
11.5 讨论
11.6 结论
11.7 附录
第三篇 土地利用分类遥感应用研究
第12章 利用专题指数改善沙漠化土地遥感分类精度
12.1 引言
12.2 研究区、数据及沙漠化土地分类系统
12.3 方法
12.4 结论与展望
第13章 基于光谱和纹理特征的山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
13.1 引言
13.2 方法
13.3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13.4 结论
第14章 基于DTM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太阳辐射值计算模型及应用研究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太阳辐射值的计算
14.3 研究区DTM的建立
14.4 基于DTM的太阳辐射能分布计算及分析
14.5 结论
参考文献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 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
黄土高原废弃窑洞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
采用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选择了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污染程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坡度和地表稳定性8项指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废弃窑洞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胡同式废弃窑洞,除土壤有机质为中等适宜等级外,其余7项指标均达到非常适宜等级;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地表坡度、地表稳定性4项指标为中等适宜等级,其余4个评价指标均达非常适宜等级,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均适宜进行土地复垦;土壤性质对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均没有明显的限制,但在土地复垦工程和复垦后的土地利用中需要考虑改善土壤有机质的措施;地表坡度和地表稳定对胡同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不存在限制性影响,但对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影响,需要采取工程以及生物措施来改善地表坡度和塌陷对复垦后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幼林碳密度动态变化
为研究黄土高原幼龄人工刺槐林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对刺槐林地在造林后4个阶段(造林2、4、6、9 a)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储量进行了持续的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造林在2 a内对林地有机碳储量影响微小;造林2 a后,林地生态系统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均会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呈规律性变化,其中土壤层和乔木层为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及其在林地有机碳密度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小,乔木层有机碳密度呈相反变化趋势。由此,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与荒地相比,林地有机碳密度分别增加了6.2%、5.21%、21.81%和38.20%,表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在造林后会逐步发挥其显著的碳汇能力。
●1 内蒙古基于牧区生存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1概述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研究区的选择及概况
●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研究结果与分析
●1.6结论
●2陕西省土地退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监测技术研究
●2.1表征土地退化的评价体系立
●2.2黄土高原典型土壤退化区研究
●2.3植被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特征
●2.4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性质动态变化特征
●2.5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
●2.6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动态变化特征
●2.7土壤肥力与细菌多样性关系
●2.8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指标相互关系分析
●2.9土壤质量评价
●3新疆土地退化监测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
●3.1概述
●3.2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部分目录 2100433B
本书在对现有林草植被资源及其效益试验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我国40年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实践和经验,介绍水土流失区强化植被建设的技术和措施,包括低产林改造、经济林建设和高效生产技术、草地生产’持续发展等,提出了植被建设分区、最佳森林覆盖率和可能恢复程度,为该地区林草植被的持续发展,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治理和开发黄土高原提供科学依据。可供从事林业、草地、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和管理工
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概况
第一节 区域范围
第二节 自然条件
第三节 植被演变和建设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林草植被资源和特征
第一节 森林资源
第二节 草场资源
第三节 资源特征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林草植被建设的土壤养分和水分环境
第一节 土壤养分背景和人工植被的生产力
第二节 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的区域分异与植被分布
第三节 土壤水分状况与林草植被生长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植被的效益与评价
第一节 植被的水文生态功能与评价
第二节 林农复合植被类型的生态、防护效益
第三节 小流域农林草复合体水保、治理效益
第四节 植被保持水土的条件及提高效益的技术和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提高植被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第一节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生植物群落的选择
第二节 强化林草植被建设的综合技术措施
第三节 复层、混交植被的建造技术和经营措施
第四节 植被种植模式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低产林及其改造
第一节 低产林类型、分布和生长特点
第二节 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第三节 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第四节 低产林形成机制分析
第五节 低产林的改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经济林建设与高效生产技术
第一节 经济林生产现状及其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第二节 发展经济林的有利条件和适宜规模
第三节 经济林发展方向与布局
第四节 经济林高效生产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草地生产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草地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草地生产潜力与饲草需求分析
第三节 草地生产持续发展条件和影响因子
第四节 草地生产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技术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林草建设分区
第一节 林草建设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第二节 林草建设分区的方法
第三节 区域划分及林草布局
第四节 油松、刺槐人工造林适宜生态区划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最佳森林覆盖率
第一节 最佳森林覆盖率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地区森林覆盖率的现状及分析
第三节 确定最佳森林覆盖率的依据
第四节 最佳森林覆盖率的计算和确定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植被恢复的前景与分析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第二节 林草植被建设的进展和问题
第三节 植被恢复前景分析
第四节 植被恢复可能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植物拉丁、中文名称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