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概述
第二章植被恢复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第四章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第五章植被恢复中土壤氮素转化特征
第六章植被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效应
第七章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第八章植被恢复中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第九章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效应
第十章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 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植被恢复研究
植被护坡是公路边坡防护的有效途径,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效果,为道路边坡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依托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研究了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植被护坡中,理想植物群落设计组合应该是草-灌混合群落;豆科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是评价护坡群落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护坡植被覆盖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本土植被侵入和群落演替;护坡群落由人工群落向自然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中龄林土壤碳汇
以黄土高原26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对象,在调查了5个样地和测定125个碳含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与造林对土壤碳增汇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的0~80cm土层范围内,26年生刺槐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4.093 kg.m-2)与荒地(4.533 kg.m-2)相比,减少了0.440 kg.m-2,说明黄土高原荒地刺槐造林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对土壤分层研究表明:荒山刺槐造林明显改变了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表现为:在0~10 cm土层范围,有机碳密度显著提高(33.4%);在10~30 cm土层范围内,有机碳密度则明显降低(45.5%)。通过土壤层中总有机碳密度的研究显示,由于根系有机碳不断积累,林地总有机碳密度(5.214 kg.m-2)比荒地(4.688 kg.m-2)明显增加,土壤中总碳增汇率为11.2%,说明黄土高原刺槐造林具有显著的碳汇能力。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种子库》内容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生态环境与区域气候响应等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供科研、生产及高等院校农业、林业、牧业、草业、土壤、植物、水利、气候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广大师生和科技人员参考。
2100433B
1 绪论
1.1 岩土材料的环境效应研究背景
1.2 岩土材料的环境效应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环境效应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环境效应研究现状
1.2.3 岩石环境效应研究现状
1.2.4 损伤力学与岩土工程研究现状
1.2.5 细观力学与岩土工程研究现状
1.2.6 岩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2 水泥土的环境效应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宏观试验方案设计与优化
2.2.1 侵蚀环境设计
2.2.2 加载装置与观测系统
2.2.3 水泥土试样的制备
2.3 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单轴压缩破裂试验
2.3.1 试验过程
2.3.2 试验结果分析
2.4 环境侵蚀下水泥土力学特性的时间效应
2.4.1 不同pH值对水泥土强度增长趋势的影响
2.4.2 不同离子浓度影响的强度增长趋势
2.4.3 不同化学溶液对水泥土强度增长趋势的影响
2.5 水泥土冻融和侵蚀的双重效应
2.5.1 试验材料制备与试验方案
2.5.2 试验结果分析
2.5.3 冻融循环侵蚀对水泥土力学性能的双重效应
2.6 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三轴压缩试验
2.6.1 试验设备及其原理
2.6.2 三轴压缩破裂试验步骤
2.6.3 试验结果分析
2.7 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细观破裂过程的实时观测试验
2.7.1 概述
2.7.2 细观加载仪及其观测系统
2.7.3 细观实时观测试验试件的制备
2.7.4 水泥土的细观破裂实时观测试验
2.7.5 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细观破裂特征实时观测
2.8 小结
3 混凝土的环境效应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设计与优化
3.2.1 混凝土试件的制备和养护
3.2.2 侵蚀和冻融试验
3.2.3 混凝土试样的抗压试验
3.3 混凝土的环境效应试验研究
3.3.1 纯净水养护的混凝土力学特性
3.3.2 酸侵蚀和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3.3.3 硫酸钠侵蚀和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4 动态水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的环境效应
3.4.1 动态水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的侵蚀试验
3.4.2 动态水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的侵蚀试验结果分析
3.4.3 动态水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的机理分析
3.5 粉煤灰混凝土的环境效应试验研究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验结果分析
3.6 环境侵蚀条件下混凝土的荷载破裂特征
3.7 砂浆的环境效应试验
3.7.1 试验方案及试件制备
3.7.2 试验设备
3.7.3 环境侵蚀条件下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
3.7.4 不同pH值的溶液中水泥砂浆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3.7.5 不同水泥掺量的水泥砂浆冻融性质
3.7.6 冻融次数对水泥砂浆冻融性质的影响
3.8 小结
4 岩石的环境效应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岩石细观力学加载仪
4.3 岩石单轴压缩破裂过程的实时细观观测试验
4.3.1 岩样的备制
4.3.2 岩石矩形板试件的环境效应
4.4 小结
5 岩土材料的环境损伤机理分析
5.1 概述
5.2 环境侵蚀下岩土材料表面细观损伤特征
5.2.1 水泥土材料的表面损伤
5.2.2 混凝土和砂浆材料的表面损伤
5.2.3 岩石材料的表面损伤
5.3 岩土材料的损伤演化机理分析
5.3.1 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宏-细观损伤机理
5.3.2 化学腐蚀下岩石细现损伤的化学作用分析
5.4 小结
6 岩土材料的环境损伤本构模型及应用
6.1 概述
6.2 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环境损伤本构模型
6.2.1 水泥土环境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6.2.2 水泥土破坏形式的损伤本构模型
6.2.3 损伤本构模型的应用
6.3 环境侵蚀条件下水泥土的神经网络本构模型
6.3.1 神经网络本构模型的建立
6.3.2 神经网络计算框图
6.3.3 网络模型的训练和优化
6.3.4 实例验证
6.4 环境侵蚀下岩石细观损伤的断裂力学模型
6.4.1 岩石断裂的理论基础
6.4.2 断裂准则
6.4.3 细观损伤的断裂分析
6.5 环境效应下岩土材料的工程应用
6.5.1 概述
6.5.2 水泥土搅拌桩的环境效应
6.5.3 喷射混凝土材料的环境效应
6.5.4 岩石材料的环境效应及耐久性
6.6 小结
参考文献2100433B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种子库》在长期野外实地调查和多年固定样地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黄土高原7省(自治区)200多个典型县有关资料收集和室内实验与统计分析及科学推断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灌丛草原类型区的植被恢复过程、土壤种子库与气候响应的变化关系,分析了土壤种子库的不同特征及在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与潜力,提出了不同地带植被恢复建设的调控措施,为实现黄土高原植被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