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化学品风险相关国家标准汇编》是2010年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室。
危险化学品分类存放到化学品柜不合理,应该放在特定的地方进行存放。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种类: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
设置规定:选择合适的建设地点,一般选择较为空旷的地区,远离居民区、供水地、主要交通干线、农田、河流、湖泊等,处于当地长年主风向的下风位。如必须在市区内,大、中型的甲类仓库和大型乙类仓库与居民区和公共设...
《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有好多版本,不知你需要哪一个版本?可以在标准分享网上免费下载。
钢制管法兰国家标准汇编
【标准名称】 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 [合订本 HG/T 20592 ~20635—2009] 【发布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起草单位】 全国化工设备设计技术中心站 【归口单位】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发布日期】 2009 年 2 月 5 日 【实施日期】 2009 年 7 月 1 日 【代替标准】 HG20592~20635-1997 本系列标准是对 HG20592 ~20635-97 《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系列标 准的修订。 本系列标准主要参照 EN1092-1 :2002、ANSI B16.5-2003 等国外先进标准, 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修订而成, 包括了国际通用的两大管法兰、 垫片和紧固件标 准系列: PN 系列(欧洲体系)和 Class 系列(美洲体系)。 HG/T20592~20614-2009 属 PN 系列(欧洲体系)管法兰、垫片、紧固件标 准,新标准与
危险化学品公路隧道运输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
危险化学品公路隧道运输风险评价研究是预防和控制公路隧道内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及危险源辨识方法,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危险化学品公路隧道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层次评价法的危险化学品公路隧道运输风险评价模型并开展实例研究,确定了实例的风险等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危险化学品公路隧道运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是可行、适用的.
《危险化学品标准汇编》是根据国务院344号令的有关规定将GB 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列出的4000多项危险货物除爆炸品、放射性物品、感染性物品和杂类外的危险货物中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危险化学品汇编而成,本册汇编为《危险化学品标准汇编》中的化学试剂卷,收集了截至2005年12月底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2项,包括一般无机试剂、一般有机试剂、有机溶剂,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必备的基础性资料。
内容简介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通用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汇编,ISBN:9787506629829,作者:中国标准出版社编2100433B
相关化学品硫酸铜,氯化铜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都依从国际单位制,以及来自标准状况(25 °C,100 kPa)的条件。
硝酸铜是铜(Ⅱ)的硝酸盐,化学式为Cu(NO3)2。无水物和水合物都是蓝色晶体,但性质有很大不同。水合硝酸铜常用于在学校中演示原电池反应。
水合硝酸铜与无水硝酸铜性质有很大差异。
亮蓝色的无水硝酸铜(Cu(NO3)2)是个易挥发的固体,在真空中升华。气态时,Cu(NO3)2单体为平面正方结构,每个Cu原子与四个氧原子相连,冷凝时则发生聚合。
气态时Cu(NO3)2单体的大致结构。
含2.5个结晶水的Cu(NO3)2(H2O)2.5中,中心铜被水分子和硝酸根所包围,为八面体配位结构。
该水合物在170°C左右分解为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
2Cu(NO3)2(s) → 2CuO(s) + 4NO2(g) + O2(g)
可通过热分解硝酸铜并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水中来制取硝酸。该方法与奥斯瓦法最后一步类似。
2Cu(NO3)2 → 2CuO + 4NO2 + O2
3NO2 + H2O → 2HNO3 + NO
浸过硝酸铜的薄木条在火焰下发出翡翠绿色的光,加入硝酸镁则会产生橙绿色的光。
含水的Cu(NO3)2加热会水解生成碱式盐,进一步加热分解为氧化铜,因此无法通过加热水合物来制取无水硝酸铜。
无水Cu(NO3)2可由金属铜与N2O4反应制备:
Cu + 2N2O4 → Cu(NO3)2 + 2NO
硝酸铜也可由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得到。
Cu+2AgNO3=2Ag+Cu(NO3)2
还可用铜高温变成氧化铜再用硝酸制取(成本低,无污染)
2Cu+O2=高温=2CuO
CuO+2HNO3=Cu(NO3)2+H2O
用铜与直接与硝酸反应制备:
4HNO3(浓)+Cu=Cu(NO3)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