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者: 徐晓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年10月
ISBN: 7-03-015823-7/X.142
开本: 16 开
类别: 高分子科学工程,精细化工,环境与安全,石油化工
页数: 271 页
本书以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为基础,通过对水中污染物及其性质、絮凝剂絮凝作用原理、絮凝过程及动力学、无机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结构特性及合成方法、絮凝分离过程及设备等方面的阐述,系统全面地分析和介绍了化学絮凝剂的作用原理、污染物性质、化学絮凝剂合成方法与应用特点。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水中污染物及性质
第三章 絮凝剂絮凝作用原理
第四章 絮凝过程及动力学
第五章 无机盐类絮凝剂
第六章 有机离分子絮凝剂
第七章 絮凝及分离过程和设备
anese governmen
性质:该品为白色粉末,加热至200℃即升华,常温时能用明火点燃,难溶于、芳香烃等。用途:主要用于子午线轮胎中,一是作为补强树脂的固化剂,提高橡胶制品的硬度;二是与间苯二酚等助剂一起构成粘合体系,对橡胶...
絮凝剂有助于改善污泥的絮体,使污泥的更加容易形成絮体,有助于增加污泥的吸附效果,有助于污泥快速的沉降。但不是任何情况下,污泥都能添加絮凝剂,要根据具体情况来!
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结构特征分析
以重庆唐家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活性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絮凝活性测试,并采用显色反应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其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絮凝活性最强的优势菌种为酵母菌菌落,其絮凝率超过95%;该酵母菌菌落进行发酵培养、分离、提纯得到黄色晶体状的微生物絮凝剂,通过呈色反应和红外光谱分析,推测出该微生物絮凝剂为一种糖类物质及可能存在的官能团结构。
钻孔灌注桩泥浆处理专用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2)
钻孔灌注桩泥浆处理专用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 钻孔灌注桩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其所造 成的废弃泥浆处理问题也愈发严重。 通过首信化工多年的大量试验发现, 相比较 于其他泥浆处理方法,运用化学絮凝固液分离法,选择化学助剂聚丙烯酰胺 (阴 离子 )与生石灰分别加入, 处理废弃泥浆具有泥水分离速度快, 后续处理效果好, 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施工处理成本的特点。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普遍使用泥浆护壁技术, 通过泥浆对槽壁的静压力 和泥浆在槽壁上形成的泥皮可以有效地防止槽、 孔壁坍塌,从而容易达到打桩的 要求。但是,由于目前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一般都要用泥浆来辅助钻孔施工, 因而成桩后工地现场必然要产生大量待处理的废弃泥浆。 由于废弃泥浆稠度很大, 难以自然下沉, 又不能直接排放, 施工现场往往只能先将废弃泥浆集中蓄存, 集 中处理,导致大面积的泥浆池占用了宝贵
化学镀 (Chemical plating)也称无电解镀(Electroless plating)或者自催化镀(Autocatalytic plating),是在无外加电流的情况下借助合适的还原剂,使镀液中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并沉积到零件表面的一种镀覆方法。
化学镀技术是在金属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可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金属的沉积过程。与电镀相比,化学镀技术具有镀层均匀、针孔小、不需直流电源设备 、能在非导体上沉积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等特点。另外,由于化学镀技术废液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以及成本较低,在许多领域已逐步取代电镀,成为一种环保型的表面处理工艺。目前,化学镀技术已在电子、阀门制造、机械、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基本信息
化学进展丛书——结构材料化学进展
作者:韩志超 主编
丛书名:化学进展丛书
出版日期:2005年8月
书号:7-5025-7365-8
开本:16
装帧:精
版次:1版1次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化学进展丛书》分册之一,汇聚了国内外材料化学领域十多位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探讨了结构材料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阐述了结构材料化学的发展背景的前沿动态,内容涉及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合成、聚合物自组装、纳米复合材料、材料的改性与催化、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应用、介观理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结构材料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内容新颖、前沿,可读性强。适用于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高校教师以及科技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
目录
第1章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合成黄葆同
11引言
12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121概况
122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或称金属催化自由基活性聚合)
123稳定自由基活性聚合(或称氮氧基调控自由基活性聚合)
124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13单一活性中心配位聚合中的几个问题
131过渡元素与配体的组合
132活性聚合
133乙烯/极性单体共聚
134乙烯的水相聚合
14高聚物的构筑
141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梳状聚合物、星形聚合物
142聚乙烯的支化——短支链和长支链
143超支化聚合物和树枝状聚合物
参考文献
第2章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及其纳米图案化姜世梅,沈家骢
21引言
22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
23嵌段共聚物本体形貌表征方法
24嵌段共聚物本体自组装
241两嵌段共聚物
242ABC线形三嵌段共聚物
243不同的连接方式对ABC线形三嵌段共聚物相行为的影响
244ABC*星形三嵌段共聚物
25嵌段共聚物共混
251化学相同嵌段间的共混
252化学不相同嵌段间的共混——氢键在嵌段共聚物共混中的作用
26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在制备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聚合物结晶过程中的焓和熵引起的位垒:实验、理论及
新的进展程正迪,Bernad Lotz,郑如青,陈尔强
31聚合物结晶过程简介
32HoffmanLauritzen理论的简单描述
33在聚合物晶体生长中的成核位垒是什么
331化学缺陷对结晶位垒的影响
332结晶基元链段构象对成核位垒的影响
333片晶厚度和整体构象对成核位垒的影响
334物理环境对聚合物结晶的影响
335从各向同性的熔体中和在具有预有序结构条件下的结晶
34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范家起,漆宗能
41引言
42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421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能
422碳纳米管的表面改性
423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性能
43聚合物/黏土纳米复合材料
431层状无机物概述
432常用黏土及其有机化改性
433PCN的制备、结构和表征
434聚合物/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理论
435聚合物/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
436重要聚合物基体的纳米复合材料
44聚合物/无机粒子纳米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第5章聚烯烃结构材料的改性及其催化新材料进展
陈伟,张晓红,刘东兵,于鲁强
51引言
52聚烯烃的官能化
521氯化反应
522磺化反应
523聚烯烃与马来酸酐的反应
524官能化的其他反应
53聚烯烃的接枝
531聚烯烃本体接枝反应
532聚烯烃表面接枝反应
54聚烯烃的共混改性
541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烯烃
542橡胶纳米粒子/聚烯烃复合材料
55反应器聚烯烃合金
551用于反应器聚烯烃合金的催化剂
552反应器聚烯烃合金的聚合特点
553反应器聚烯烃合金结构的表征
554反应器聚烯烃合金产品及应用
555结语
56聚烯烃催化新材料
561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
562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
563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
参考文献
第6章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益小苏,秦明,张万金,陈春海
61环状聚芳醚酮开环聚合制备的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62可控交联型聚芳醚酮树脂基复合材料
63高性能共混型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第7章特种工程塑料刘金刚,范琳,杨士勇
71引言
711特种工程塑料的分类
712特种工程塑料简介与市场概况
72特种工程塑料的应用
721航空航天领域
722电子信息领域
723医疗卫生领域
724能源领域
73特种工程塑料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731聚酮树脂[聚醚醚酮(PEEK)与聚芳醚酮]
732聚砜(PS)树脂
733聚苯硫醚(PPS)
734聚酰亚胺
735聚醚腈(PEN)
736其他特种工程塑料
74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8章聚合物凝胶的研究进展薛奇,周东山
81凝胶结构
811热敏凝胶
812对pH值变化敏感的凝胶
813电活性凝胶
814光活性凝胶
82具体实例
821合成聚合物与蛋白质组装成的水凝胶
822由自组装人工蛋白组成的可逆水凝胶
823表面图案环境响应性凝胶设计
824注射用药物释放生物可降解共聚物
825辐射引发聚合物凝胶可逆相转变
826可逆抗原响应水凝胶
827可逆多点分子吸附
参考文献
第9章超临界CO2中聚合物的合成与加工刘志敏,韩布兴
91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92超临界CO2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921CO2/聚合物体系的相平衡
922高压CO2对聚合物的增塑作用
923超临界CO2/聚合物体系中的传质现象
924溶有CO2的熔融聚合物的流变行为
925CO2诱导聚合物结晶
93超临界CO2中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931均相聚合
932沉淀聚合
933分散聚合与乳液聚合
934阴、阳离子聚合
935过渡金属催化的聚合
936熔融缩聚
937其他聚合反应
94超临界CO2中聚合物的加工
941用超临界CO2制备聚合物泡孔材料
942超临界CO2在聚合物微粒制备方面的应用
943超临界CO2在聚合物分离中的应用
95用超临界CO2制备聚合物复合材料
951有机小分子/高分子功能材料
952超临界CO2溶胀聚合法制备高分子共混物
953高分子金属材料
参考文献
第10章特殊浸润性表面的研究徐坚,郭兴林
101引言
102材料表面的表征手段
1021概况
1022成像方法
1023反射方法
1024谱学方法
103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1031异相成核法
1032等离子体技术
1033刻蚀法
1034升华制孔法
1035溶胶凝胶法
1036化学气相沉积法
1037机械组装单分子层法
1038一步成膜法
1039模板挤出法
104表面微观结构与疏水性之间的关系
105超双疏表面的制备
1051表面浸润性的控制
1052表面浸润性的可逆转换
106浸润过程的微观动力学研究
107特殊浸润性表面的应用
108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高分子复杂流体相行为的介观理论
唐萍,邱枫,张红东,杨玉良
111引言
112平衡热力学理论
1121热力学相容性及相界
1122自洽平均场理论
1123嵌段高分子的自洽平均场理论
1124自洽场理论的数值求解方法
1125三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态及相图
1126其他场论方法
1127自洽平均场理论的其他应用
113相分离动力学理论
1131CahnHilliard模型
1132GinzburgLandau自由能泛函
1133FloryHugginsde Gennes自由能泛函
1134数值求解动力学方程
1135CahnHilliard方程的推广
1136动态密度泛函理论
研究自由基的产生、结构及化学反应性能的有机化学分支学科。自由基是一种含不成对电子的化学物种,它可以是原子、分子或基团。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原子,如氢原子、氯原子等都是自由基。在自由基化学中,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自由基,即含不成对电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大多数自由基都是不稳定的活泼中间体,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只有极少数自由基是稳定的,如二苯基苦基肼(DPPH)自由基在固态时可长期稳定保存,三苯甲基自由基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在生物化学及医学研究中作为自旋标记物的氮氧自由基已经是市售的化学试剂。
自由基的产生方法主要有3种:①光照法。具有一定能量的光辐照某些化合物时,使化学键断裂,生成自由基。②氧化还原法。通过电子转移生成自由基。③热均裂法。很多过氧化物和偶氮化合物受热时均裂,生成自由基,这是最方便而且用途最多的方法。例如,偶氮二异丁腈是常用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在65℃时即可分解,产生自由基。
由于自由基不稳定,检测有一定困难。常用的检测方法有:①化学方法。利用某些能够与自由基反应生成稳定产物的试剂捕集自由基,然后对稳定产物进行分离鉴定。②电子顺磁共振法。适合对稳定自由基的检测,是鉴定自由基结构最可靠的方法。③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法(CIDEP)。适于检测短寿命的瞬态自由基,尤其是闪光光解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