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由九个章节组成,通过3个部分介绍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发展史。
本书的第1部分,第1章到第3章梳理了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这3章将景观都市主义言论的出现置于后现代建筑文化以及对现代主义规划批判的背景中,并以宣称景观设计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规划专家结束。
本书的第2部分,第4章至第6章揭示了景观都市主义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这些章节将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定位在后福特主义城市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中,而非其声称的起源于建筑文化的自主性。
本书的第3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第7章至第9章回顾了这个主题相关不同形式的主观性和表达方法。这一部分内容重新审视了19世纪景观设计的起源,景观设计是一个学术性的学科和自由的职业负责城市的建设,而非田园牧歌般的游离在城市之外。
第一章 视景观为都市主义
第二章 自主性,不确定性,自组织
第三章 规划,生态,景观的出现
第四章 后福特主义经济和物流景观
第五章 城市危机和景观起源
第六章 城市秩序和结构的变革
第七章 农业都市主义和俯视的主题
第八章 俯视表现和机场景观
第九章 视景观为建筑
结 语 从景观到生态
注 释
图片来源
译后记
景观设计经典译丛 (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图解日本园林》,《风景文化》,《江南庭园 与造园人穿越时空的对话》,《环境设计的思想》,《看不见的花园》。
现代主义从文化的历史角度来说,是1914年前的几十年中兴起的新艺术与文学风格,是艺术家为了反抗19世纪末期的叙事成规,转而用一种他们认为感情上更真实的方式,来表现出大家真正的感受与想法。现代主义以科学...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本书分为上篇“平面构成”和下篇“色彩构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节选编了一些本校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本书最后部分附有构成运用范例及题型练习,可供自考学生参考。本...
[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 著。查尔斯是一位加拿大美裔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景观、生态和现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是一位作家,编写或与他人合著了各种主题的书籍,在国际上广泛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曾任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和设计学院副院长、景观课程主任,并在2009 至2015 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任设计学院系主任。 2100433B
场地污染修复的景观都市主义途径
文章提出了以城市景观为媒介修复场地污染的景观都市主义策略。分析了这一策略常用的修复技术:植物修复、人工湿地和土耕法。并进一步提出了这一策略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3个要点:多学科的深度整合、时间进程上的弹性和及时调整。
将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引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过去20年内,欧美多数设计师所推崇的景观都市主义逐步发展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的理论之一。它融合了后现代哲学和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建筑、风景园林和城市设计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拼图。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探讨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结合课程实例,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方法等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由九个章节组成,通过3个部分介绍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发展史。 本书的第1部分,第1章到第3章梳理了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这3章将景观都市主义言论的出现置于后现代建筑文化以及对现代主义规划批判的背景中,并以宣称景观设计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规划专家结束。 本书的第2部分,第4章至第6章揭示了景观都市主义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这些章节将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定位在后福特主义城市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中,而非其声称的起源于建筑文化的自主性。 本书的第3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第7章至第9章回顾了这个主题相关不同形式的主观性和表达方法。这一部分内容重新审视了19世纪景观设计的起源,景观设计是一个学术性的学科和自由的职业负责城市的建设,而非田园牧歌般的游离在城市之外。 [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 著。查尔斯是一位加拿大美裔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景观、生态和现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是一位作家,编写或与他人合著了各种主题的书籍,在国际上广泛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曾任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和设计学院副院长、景观课程主任,并在2009 至2015 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任设计学院系主任。
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如今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西方建筑(从远古到现代)》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原始的基督教时代、最辉煌的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探索的时代、现代世界等内容。
英国人比尔·里斯贝罗的一本论述西方建筑的专著,秉承时间的顺序,详尽论述了从远古到现代西方建筑的历史形态和发展过程,并配有大量详实的手绘建筑图解,清晰的理清建筑史上变化发展的脉络。全书共有10章,从建筑的起源,史前的欧洲到现代世界,形态各异的建筑发展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