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成果登记号 |
19920789[06048] |
|
项目名称 |
济南泉水恢复与供水关系的研究 |
|
第一完成单位 |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八0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
主要完成人 |
奚德荫、李祥之、邵"360" height="30"> 研究起始日期 |
1986-01-01 |
研究终止日期 |
1990-01-01 |
|
主题词 |
济南;泉水;供水 |
该报告,在全面搜集济南地区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勘探、科研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济南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泉域地下水系统;济南泉水分布、成因及影响泉水出流的因素;济南泉域岩溶水资源评价;济南地区岩溶水水质变化及其发展趋势预测;恢复济南泉水出流,解决城市供水,优化开采岩溶水,引进地表水的有关方案和保泉供水措施及对策。 2100433B
无直接数字关系。首先供水量是大于污水处理量的。这里的污水处理量不包括汛期的雨水截留。因为首先供水是有漏失率的,而且在大陆这个漏失率很高;另外污水的处理量完全受制于污水管网的收集,而在大陆这个污水管网的...
传统的城镇供水可以把水厂送水到用户水龙头的过程分离为一次供水和二次供水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管网直接增压系统是将二者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变二次供水为一次直接供水到户。则是管网直接增压可以使用的设备...
大华锦绣华城 [ 高新园区 软件园 ] 软件园路与红...
济南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章阐述了济南泉水资源的现状,分析了济南泉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卧虎山水库对济南泉水影响的定量分析
卧虎山水库对济南泉水影响的定量分析
为更加有合理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济南泉水,2016 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鲁地发[2016]28 号文下达了2016年度山东省地矿局地质科技攻关项目任务书,开展济南泉水形成机理与保护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次研究,揭露济南泉水形成的机理,提出保泉条件下的岩溶水人工补给及优化开发利用方案,为泉水保护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对近几十年来保泉勘探及研究成果资料系统梳理与分析,在全面了解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千佛山地垒区域内的示踪试验;从区域岩溶含水层空间分布、水动力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地下水年龄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揭露控制泉水形成的地层结构、岩溶空隙发育、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下水循环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气降水、人工开采、城市建设及水利工程建设对泉水资源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区域岩溶水系统数值模型,对人工补源的效果进行了量化评估,并提出了基于泉水保护条件下的岩溶水优化开采方案及相关泉水保护措施.,为更加有合理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济南泉水,2016 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鲁地发[2016]28 号文下达了2016年度山东省地矿局地质科技攻关项目任务书,开展济南泉水形成机理与保护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次研究,揭露济南泉水形成的机理,提出保泉条件下的岩溶水人工补给及优化开发利用方案,为泉水保护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对近几十年来保泉勘探及研究成果资料系统梳理与分析,在全面了解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了千佛山地垒区域内的示踪试验;从区域岩溶含水层空间分布、水动力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地下水年龄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揭露控制泉水形成的地层结构、岩溶空隙发育、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下水循环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气降水、人工开采、城市建设及水利工程建设对泉水资源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区域岩溶水系统数值模型,对人工补源的效果进行了量化评估,并提出了基于泉水保护条件下的岩溶水优化开采方案及相关泉水保护措施.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20190213 |
成果名称 |
济南泉水形成机理与保护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 |
主要完成人 |
李常锁、邢立亭、孙斌、韩连山、彭玉明、秦品瑞、隋海波、陈奂良、李传磊、丁冠涛、李志华、马河宽、宋广增、高宗军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6-05-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7-06-01 |
主题词 |
济南 泉水形成机理 保护 关键技术 城市建设 对策 |
在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在谈及劳动关系研究的方式和范式的时候,很多学者把劳动关系的学派与之等同,有些学者甚至用不同学科的研究与之等同。这是对研究方式和范式的曲解,不同的研究范式的区分必须基于基本假设、核心专题和核心主张的差异,而不同的学科的研究可能研究范式是一致的。
早年的产业研究中,大多数的社会科学的奠基者的思想对其几乎没有影响,这可以解释为早年的劳动关系思考和研究都是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因此大多数的劳动关系学者都会同意,劳动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是在Dunlop建立劳动关系系统理论之后取得的。
在劳动关系研究的历史上,出现了不同的研究方式和范式,学者对这些不同的研究方式和范式的分类也有所不同,例如,Blain和Gennard认为劳动关系的研究方式和范式可以划分为:系统方式、牛津方式和产业社会学的方式。Walker认为劳动关系的研究范式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方式、产业治理概念和系统模式。也有的产业社会学学者把劳动关系的研究方式和范式划分为:系统模式、行动理论概念、政治经济概念或者马克思主义概念。笔者综合两者的观点,劳动关系的研究范式总共有五种: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系统范式、牛津范式、产业社会学的范式和策略选择的范式。
马克思主义范式认为,任何时候的产业劳工的标准结构和制度化形式都是两个阶级之间力量冲突斗争的结果,它更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这种方式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资本”希望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而工人由于机会有限而处于一种内在的劣势地位,由此。这种对立关系在劳动关系中比在其他地方都表现得更明显。冲突不仅表现为双方在工作场所的工资收入、工作保障等具体问题的分歧,而且还扩展到“劳动”和“资本”之间在宏观经济中的冲突。马克思主义论者认为,其他学者提出的所谓“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而已。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主要是探究劳动关系结构中劳资冲突双方力量的态势以及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在多大程度上摆脱被迫接受其他人决定工资和工作条件的状态。
系统范式的代表人物是John Dunlop。和马克思主义范式不同,系统范式认为,劳动关系集体规制的实现是劳动关系主体各方利益调和的产物。Dunlop的系统研究范式也可以看作是对之前研究方法的背离。之前,劳动关系被看作是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组织理论的研究专题之一,而且很多学术文章采用的仅仅是历史性和描述性的方法,而不是理论的和分析的方法。
在系统范式中,劳动关系从逻辑上被看作是抽象的,并非是一个从时间和空间上描述现实世界的现实术语。它的目的是把焦点聚集在一些关键变量上,并且提出一些有待验证的假设命题。在Dunlop的著作中曾经这样描述系统的结构:“简要地说。这个理论框架是要分析范围从单个企业到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整体的劳动关系运行。排除劳动关系系统的范围,它还有一些共同的属性和结构……每一个劳动关系系统都包括三个主体:(1)工人和他们的组织;(2)经理人员和他们的组织;(3)关注工作场所和工作社区的政府机构。每一个劳动关系系统都会产生一套复杂的管理工作场所和工作社区的规则。这些规则在不同的系统中将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协议、法令、命令、政令、规章、奖励、政策、实务和传统……劳动关系系统中的主体被认为面临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个环境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技术、市场或者预算约束、权力关系和主体的地位……这个系统由于意识形态或者所有主体共有的理解而连接在一起。劳动关系理论的核心任务是解释为什么在某个劳动关系系统中一项规则会建立和为什么他们会因为影响系统的变革而变化。”
对于劳动关系研究来说。系统范式的主要意义是把劳动关系的研究焦点从产业冲突和集体谈判转到规则制定,这拓宽了劳动关系视角。
牛津范式对英国的劳动关系思维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为多诺万委员会(Donovan Commission)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基础。在H.A.Turner对委员会的研究报告的回顾中,他用以下一段话评述了这种研究范式:
“牛津范式可以被描述为综合了一种勤勉的、已经建立的调查途径的延伸,尤其是对制度细节的小心翼翼的追求、一种对短期规则而不是宽泛概括的偏好、对那些能用描述性观察来诠释这个领域的学科(越来越多的是社会学、统计学和经济学)意识非常少、多种多样的大胆地单方面带领人们前往他们想去的任何方向的最低限度改革的宣传者。这种方式对委员会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它在研究报告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在宽泛的意义上说,他们的贡献和他们的不足都源于他们特殊的学术观点。”
牛津学派的观点认为,劳动关系研究工作规制的制度。在Dunlop之后,每一个劳动关系系统的规则都被看作是具有实体性的和程序性的。内部和外部的工作规制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核心是规则是否可以在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同意的情况下被企业和它的雇员自行改变。该观点认为,这个系统的规则决定于集体谈判的规则制定过程。这被看作是一项雇主和雇员之间力量关系的政治制度。
如果我们把牛津范式和系统范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这两种模式都具有一样的输出结果,但是输入却不一样。牛津范式强调的是通过集体谈判的规则制定过程,而系统范式则强调对规则制定有广泛影响的角色。对于牛津范式来说,政治变量被认为极为重要,而对于系统范式来说,经济的、社会的和意识形态的变量的重要性都很突出。从这方面说,我们可以认为牛津范式为分析劳动关系问题提供的框架过于狭窄。它过于强调集体谈判的政治过程而对那些对规则决定有更深影响的角色重视不够。制度和权力的因素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而像技术、市场、地位和意识形态这样的变量却没有给予任何的重视,这种方式的偏狭导致了极大的局限性。
在英国。尽管规则决定的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产业社会学家C.Margerison坚持认为,劳动关系的核心仍然是冲突自身的性质和发展。他认为:“看起来,劳动关系的研究比其产生的时候更加重视产业冲突问题的解决。因此,研究核心的趋势是更加关注产业冲突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可以从Flander的观点中看出,他认为劳动关系的问题不会产生,除非它们包含在劳动关系系统规则的正式轨道内。为此,我认为,冲突应该成为基本的概念。而且应该成为劳动关系研究的基础。”
这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它认为:在劳动关系中有两个主要的概念层次:一个是在企业(工厂)内部层次,在这个层次上,环境因素(例如职位内容、工作任务和技术)和互动因素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冲突——分散的、结构的和人际的冲突,它们可以各自通过集体谈判、社会一技术系统的结构分析和人员管理来解决;第二个层次的劳动关系在企业外部,主要关注在组织内部层次没有或者无法解决的冲突。
这种研究方式拒绝接受系统范式和牛津范式把研究重点放在规则制定上的观点。这一流派的学者提出了一种调查的方式,试图发展出一种社会学的冲突模型。然而,在劳动关系研究中把重点放在冲突上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产业冲突的性质和重要性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已经有非常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
策略选择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是Thomas A.Kochan。基于劳动关系“转型”的观点,Kochan等人提出了策略选择理论。他们认为,劳动关系的过程与演变能持续展开,关键是由“环境压力”和“组织响应”的互动作用所决定的,这意味着环境因素将影响组织的运作,组织也应该对环境的变迁提出应对之道。Kochan等人认为,美国的劳动关系活动已从中间层次的“协商层次”分别向上层次的“策略层次”和下层次的“工作场所层次”发展。
策略选择范式实际上与系统范式有着许多相似点,同样强调输入、过程和输出,只不过它认为的输出是劳动关系主体的“业绩表现”而不是规则,而这个劳动关系过程中,各主体的行动策略对于产出的影响至关重要。故而,在“冒烟经济”和集体劳动关系已经丧失主导地位的背景之下,各主体的策略选择是劳动关系研究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