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蕨类植物类是一个大型的职务类别,其中包括了铁线蕨科、桫椤科、鳞毛蕨科、鹿角蕨科、水龙骨科等类别。
桫椤
树形蕨类,高1-6cm,主干高1-3m,胸径10-20cm。叶片三回羽状深裂,长1-3m,生于茎顶,幼叶拳卷。主 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地区,生于海拔400-900m处的山沟潮湿坡地和溪边阳光充足的地方,有时也散生于林缘灌木从中。东南亚和日本南部也有分布。中生地代地球上曾广泛分布,现分布区缩小。国家一级保护渐危种。
峨眉耳蕨 ,多年生草本蕨类,高25-35cm。根状茎短,连同叶柄有疏生鳞片。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狭细并仅有小脉1条。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生于海拔800-1500m处的溪边潮湿岩石或树干上。
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多年陆生中小形草本蕨类,体形变异很大。高5-20cm。根状茎或短而直立或细长横走,具管状中柱,被有棕色或黑色、质厚且常为全缘的披针形鳞片。叶一形,螺旋状簇生、二列散生或聚生,不以关节着生与根状茎上;叶柄黑色或红棕色,有光泽,通常细圆,坚硬如铁丝,内有一条或基部为两条而向上合为一条的维管束;叶片多为1-3回以上的羽状复叶或1-3回二叉掌状分枝,极少为团扇形的单叶,草质或厚纸质,少为革质或膜质,多光滑无毛;叶轴、各回羽轴和小羽轴均与叶柄同色同形;末回小羽片的形状不一,卵形、扇形、团扇形或对开式,边缘有锯齿,少有分裂或全缘,有时以关节与小柄相连,干后常脱落。叶脉分离,罕为网状,自基部向上多回二歧分叉或自基部向四周辐射,顶端二歧分叉,伸达边缘,两面可见。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或羽片顶部边缘的叶脉处反卷成假囊群盖。假囊群盖的形状变化很大,一般有圆形、肾形、半月形、长方形和长圆形等等,分离,接近或连续,假囊群盖的上缘(反卷后与羽片相连的边)呈深缺刻状、浅凹陷或平截等等;孢子囊为球圆形,有长柄,环带直立,大都由18个(有时达到28个)加厚的细胞组成;孢子四面型,淡黄色,透明,光滑,不具周壁。生于海拔约205cm处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本变种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在亚洲大陆首次发现。
满江红、槐叶苹、四叶苹、肾蕨、铁线蕨、卷柏、鸟巢蕨、荚果蕨、鹿角蕨、桫椤、槲蕨、银粉背蕨、松叶蕨、江南卷柏、千层塔、乌蕨、翠云草、阴地蕨、水龙骨、黄山鳞毛蕨
你好,蕨类植物繁殖方法:蕨类植物的繁殖分为孢子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分栽不定芽、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孢子繁殖 蕨类植物的孢子,多产生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内.当孢子开始散出时,连...
蕨类植物的繁殖分为孢子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分栽不定芽、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 孢子繁殖 蕨类植物的孢子,多产生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内。当孢子开始散出时,...
秦仁昌与蕨类植物分类系统_张宪春
36 Vol.287 LIFE WORLD 秦仁昌与蕨类植物 分类系统 撰文 ?供图 张宪春 邢公侠 秦仁昌院士是中国蕨类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 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蕨类植物之父。 他完成的 《中 国蕨类植物科属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分别被授 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989)和第六次 ( 1993)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殊荣。 该成果对 当代蕨类植物, 特别是亚洲蕨类植物的一些重大 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评论, 提出一个新的中国蕨类植 物分类系统, 阐明了科、 属的起源及其演化关系。 相比旧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 该系统更为合理, 许 多科的分类得到国际上同行的采用, 在《中国植物 志》的编著和国内标本馆标本系统排列上已得到广 泛应用。 中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物 种数占全世界 1/10 。研究中国蕨类植物不但为我国 蕨类植物的科研、 教学和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信息, 也在国际上